舉報

會員
刑法問題探索
本書收錄了王志祥教授自2006年11月加盟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以來公開發表的38篇論文。按其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犯罪論,收錄了10篇論文,其中涉及關于我國刑法第13條但書、我國刑法典的輕罪化改造、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之爭、成立犯罪最低標準意義上的犯罪構成理論、從既遂標準的層次性理論看加重犯的既遂問題、海峽兩岸犯罪停止形態立法比較、數額犯基本問題、數額加重犯基本問題、結果加重犯的構造以及結果加重犯未遂問題的論述。第二部分為刑罰論,收錄了12篇論文,其中涉及關于后勞教時代法律制裁體系的完善、刑罰結構調整、死刑改革、死刑替代措施、終身自由刑制度的改革、犯罪人的財產狀況對罰金數額的影響、禁止令制度、減輕處罰制度、坦白從寬制度、行刑觀念、減刑假釋制度的改革路徑的論述。第三部分為刑法各論,收錄了16篇論文,其中涉及關于高利放貸行為的刑法命運、綁架罪中的“殺害被綁架人”、拐賣婦女兒童犯罪、遺棄罪、虛擬財產的刑事保護、搶劫罪加重犯的既遂、詐騙罪基本犯的未遂、“飛車行搶”案件的定性、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界定、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構成特征的界定、基本刑事政策視域下賄賂犯罪立法應然走向的論述。
目錄(193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頁
- 前言
- 論刑法第13條但書的功能[1]
- 一、但書與犯罪概念的關系
- 二、但書與犯罪構成的關系
- 三、但書與犯罪認定的關系
- 四、但書與犯罪停止形態的關系
- 五、結語
- 論我國刑法典的輕罪化改造[1]
- 一、“重罪重刑”式刑法典之流弊
- 二、犯罪圈的輕罪化改造
- 三、法定刑的輕刑化改造
- 形式和實質的解釋論之爭與犯罪論體系的選擇[1]
- 一、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之爭——混亂的戰場
- 二、穿越迷霧——兩類解釋論之爭的核心問題依然是犯罪論體系的選擇
- 三、分層式邏輯判斷還是平面式綜合判斷——德日犯罪論體系與我國傳統犯罪構成體系的比較與取舍
- 成立犯罪最低標準意義上的犯罪構成理論之批判[1]
- 一、“最低標準論”偷換了犯罪成立這一概念
- 二、“最低標準論”對犯罪構成要件的功能作了歪曲的理解
- 三、“最低標準論”會導致基本犯的犯罪構成要件陷入無法確定的狀態
- 四、“最低標準論”導致犯罪構成符合性評價與犯罪形態符合性評價被人為地割裂為兩個獨立的、前后銜接的步驟
- 五、結語
- 從既遂標準的層次性理論看加重犯的既遂問題[1]
- 一、既遂標準的層次性理論之引入
- 二、既遂標準的層次性理論在加重犯既遂問題中的貫徹
- 三、既遂標準的層次性理論在不同類型加重犯的既遂問題中的展開
- 四、結語
- 海峽兩岸犯罪停止形態立法比較研究[1]
- 一、犯罪既遂的立法之比較
- 二、犯罪預備的立法之比較
- 三、犯罪未遂的立法之比較
- 四、犯罪中止的立法之比較
- 五、完善我國大陸犯罪停止形態的立法之建議
- 數額犯基本問題研究[1]
- 一、數額犯概念的界定
- 二、數額犯數額的性質
- 三、數額犯的既遂與未遂之區分
- 數額加重犯基本問題研究[1]
- 一、數額加重犯的概念之辨正
- 二、數額加重犯的既遂與未遂之區分
- 三、數額加重犯未遂的認定與處罰
- 論結果加重犯的構造[1]
- 一、基本犯罪
- 二、加重結果
- 結果加重犯的未遂問題新論[1]
- 一、加重結果未發生時結果加重犯的既遂、未遂問題
- 二、基本犯未遂時結果加重犯的既遂、未遂問題
- 三、結語
- 論后勞教時代法律制裁體系的完善[1]
- 一、三種替代措施觀點之爭及其評價
- 二、分流論正當性的根據
- 三、分流的具體方案
- 四、勞動教養制度廢除后相關剝奪人身權利措施的完善
- 刑罰配置結構調整論綱[1]
- 一、調整死刑配置
- 二、調整自由刑的配置
- 三、調整財產刑的配置
- 四、調整資格刑的配置
- 五、協調罪種間的法定刑配置
- 刑罰結構調整的反思與前瞻[1]
- 一、死刑罪名的削減問題
- 二、死緩、無期徒刑、有期徒刑威懾力的強化問題
- 三、管制刑的完善問題
- 四、刑罰結構調整前瞻
- 死刑改革問題新思考[1]
- 一、《刑法修正案(九)》對死刑制度的修改
- 二、對《刑法修正案(九)》中修改死刑規定的評價
- 三、對我國死刑改革的展望
- 四、附論
- 死刑替代措施:一個需要警惕的刑法概念[1]
- 一、死刑替代措施的概念之辨析
- 二、構建死刑替代措施的理論根據之辯駁
- 三、死刑替代措施忽視人權保障的負面后果之警惕
- 四、結語
- 論我國終身自由刑制度的改革[1]
- 一、世界范圍內終身自由刑制度的概況
- 二、我國終身刑制度所存在的突出問題
- 三、我國學界關于終身刑制度改革的主要建議
- 四、我國終身刑制度的改革路徑
- 論犯罪人的財產狀況對罰金數額的影響[1]
- 一、罰金數額影響因素的四種立法例
- 二、罰金數額的影響因素在我國立法及司法解釋中的演變
- 三、我國刑法理論對罰金數額影響因素在認識上的分歧
- 四、對犯罪人的財產狀況在罰金數額確定過程中應然地位的分析
- 五、對“天價罰金”案中犯罪人財產狀況對罰金數額影響問題的分析
- 六、結語
- 論《刑法修正案(八)》中的禁止令制度[1]
- 一、關于禁止令制度的具體規定
- 二、禁止令制度增設的背景及其意義
- 三、禁止令制度解析
- 四、禁止令制度的適用
- 五、禁止令制度的完善
- 減輕處罰制度立法再完善之探討[1]
- 一、減輕處罰制度修改的背景
- 二、對修改后的減輕處罰制度的評價
- 三、關于減輕處罰制度再完善之建言
- 坦白從寬制度入刑的思考[1]
- 一、坦白從寬制度入刑的背景
- 二、坦白從寬制度入刑的正當性分析
- 三、坦白從寬制度入刑規定的內涵之解析
- 四、坦白從寬制度入刑規定的司法適用
- 五、對“如實供述自己罪行”范圍的延伸性思考
- 論行刑觀念之更新[1]
- 一、確立假釋優于減刑的行刑觀念
- 二、逐步確立“假釋為主,減刑為輔”的行刑觀念
- 三、轉變扭曲的報應觀念
- 我國減刑、假釋制度改革路徑前瞻[1]
- 一、世界范圍內減刑、假釋制度的發展趨勢
- 二、我國減刑、假釋制度的適用狀況及啟示
- 三、關于我國減刑制度存廢主要學說的介評
- 四、我國減刑、假釋制度的改革路徑及理由
- 五、余論——對假釋制度的改革應以累進處遇制的構建為基礎
- 論高利放貸行為的刑法命運[1]
- 一、現行法律體系之疏漏——高利放貸行為法律規制的缺位
- 二、罪刑法定原則視野下對高利放貸行為應進行無罪化處理
- 三、高利放貸行為的立法發展前瞻——疏堵結合的高利放貸行為規制
- 綁架罪中“殺害被綁架人”新論[1]
- 一、“殺害被綁架人”的具體表現
- 二、“殺害被綁架人”的犯罪形態
- 三、被綁架人未死亡情形的處理
- 關于調整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罪名表述的思考[1]
- 一、拐賣婦女、兒童犯罪的立法的演進
- 二、“拐賣婦女、兒童罪”和“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罪名表述的調整
- 三、“不解救被拐賣、綁架婦女、兒童罪”和“阻礙解救被拐賣、綁架婦女、兒童罪”罪名表述的調整
- 論拐賣婦女、兒童罪的犯罪客體及其刑法意義[1]
- 一、關于拐賣婦女罪犯罪客體的理論爭議及評析
- 二、“人格尊嚴說”之提倡
- 三、“人格尊嚴說”的刑法意義
- 拐賣婦女罪中“奸淫被拐賣的婦女”新論[1]
- 一、“奸淫”的范圍
- 二、“奸淫”的時間
- 三、“奸淫”的對象
- 四、“奸淫”的主體
- 拐賣兒童罪中的“偷盜嬰幼兒”新論[1]
- 一、“以出賣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規定的淵源問題
- 二、“出賣目的”產生的時間問題
- 三、“偷盜”的界定問題
- 四、利用監護人無力監護而當面抱走嬰幼兒的情形的認定問題
- 五、“嬰幼兒”的界定問題
- 六、“偷盜嬰幼兒”型拐賣兒童罪的既遂標準問題
- 拐賣婦女、兒童罪六種加重情形的司法認定[1]
- 一、“拐賣婦女、兒童集團的首要分子”的司法認定
- 二、“拐賣婦女、兒童3人以上”的司法認定
- 三、“誘騙、強迫被拐賣的婦女賣淫或者將被拐賣的婦女賣給他人迫使其賣淫”的司法認定
- 四、“以出賣為目的,使用暴力、脅迫或者麻醉方法綁架婦女、兒童”的司法認定
- 五、“造成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或者其親屬重傷、死亡或者其他嚴重后果”的司法認定
- 六、“將婦女、兒童賣往境外”的司法認定
- 論拐賣婦女、兒童罪既遂的判斷標準[1]
- 一、關于拐賣婦女、兒童罪既遂形態判斷的實踐檢視
- 二、關于拐賣婦女、兒童罪既遂形態判斷標準的理論爭議
- 三、對拐賣婦女、兒童罪的既遂應以賣出為判斷標準
- 遺棄罪構成要件的新思考[1]
- 一、關于遺棄罪構成要件的兩種觀點
- 二、關于遺棄罪犯罪客體的理解
- 三、扶養關系成立范圍的界定
- 四、結語
- 論虛擬財產刑事保護的正當性[1]
- 一、“侯文”對虛擬財產的特性沒有準確地予以理解和把握
- 二、否認虛擬財產的財產屬性,是缺乏理論依據的
- 三、否認虛擬財產的價值屬性,是缺乏理論支撐的
- 四、虛擬財產與真實財產的交易違背價值規律和價值交換規則的說法,于理不通
- 五、虛擬財產與真實財產的交易是嚴重干擾金融秩序的違法行為的說法,于法無據
- 六、保護虛擬財產會給社會帶來極大危害的說法,于理有悖
- 七、讓虛擬財產永遠待在虛擬空間,不是科學的做法
- 八、余論
- 搶劫罪加重犯的既遂問題新論[1]
- 一、關于搶劫罪加重犯既遂問題的不同觀點
- 二、對上述各種觀點的評析
- 三、筆者關于搶劫罪加重犯既遂問題的觀點
- 論詐騙罪基本犯的未遂形態[1]
- 一、對詐騙罪基本犯未遂形態不同觀點的評析
- 二、詐騙罪客觀方面基本構造之厘清
- 三、詐騙罪基本犯未遂形態判斷標準之確立
- 四、對相關司法解釋中有關詐騙罪基本犯未遂形態規定的評析
- “飛車行搶”案件的定性問題探討[1]
- 一、關于“飛車行搶”案件定性問題的理論爭議
- 二、司法解釋對于“飛車行搶”案件定性問題的態度
- 三、“飛車行搶”案件定性問題之分析
- 四、結語
- 論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界定[1]
- 一、黑社會性質組織概念的沿革
- 二、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特征
- 三、黑社會性質組織與其他相關概念的關系
- 論黑社會性質犯罪構成特征的界定[1]
- 一、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直接客體的界定
- 二、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客觀方面的界定
- 三、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主體的界定
- 四、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主觀方面的界定
- 基本刑事政策視域下賄賂犯罪立法的應然走向[1]
- 一、我國不同時期基本刑事政策的簡要梳理
- 二、基本刑事政策視域下我國賄賂犯罪立法存在的缺陷
- 三、“寬嚴相濟”基本刑事政策視域下我國賄賂犯罪立法的應然走向 更新時間:2019-11-22 16:39:05
推薦閱讀
- 經濟刑法(18)
-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熱點問題探討
- 權力博弈中的晚清法律翻譯
- 外國網絡法選編(第1輯)
- 檢察權運行司法化研究
- 數字媒體版權案例評析
- 非法經營罪適用問題研究
- 憲法教義學
- 遏制酷刑的三重路徑:程序制裁、羈押場所的預防與警察訊問技能的提升
- 追名逐利到違法犯罪:犯罪行為產生機制研究
- 環境法評論·2018年(第1期)
- 京師法律評論(第十卷)
- 經營者集中附加限制性條件制度研究:類型、選擇及實施
- 新加坡反腐的歷史進程及廉政建設機制研究
- 網絡社會綜合防控體系研究
- 侵犯兒童權益的犯罪研究
- 刑法的價值構造(第三版)
- 本體刑法學(第三版)
-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法律問題研究
- 法制宣傳教育全覆蓋的理論與實踐
- 國際合同爭議管轄權與判決執行比較研究
- 包容性法治論
- 建構法理共同體:普芬道夫的秩序法哲學研究
- WTO爭端解決報復機制研究
- 知識產權多維度解讀
- 我國奧運會備戰參賽的理論與實踐
- 房地產法前沿(2014第四卷·第一輯)
- 刑事司法職權配置論
- 法社會科學:研究傳統與知識體系
- 中國鋼鐵產業的法律規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