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刑法典的輕罪化改造[1]
基于對“權利”一詞的不同理解,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將可罰的行為劃分為侵犯天生權利、侵犯(后天)獲得的權利和單純的不服從等三種不同的類型。以此分類作為基礎,1810年法國刑法典將犯罪區分為重罪、輕罪和違警罪三類,由此即揭開了世界各國刑法典按照輕重對犯罪進行分類的序幕。[2]在法國之后,德國、意大利、俄羅斯等國也在本國的刑法典中采取了此種分類方法。[3]與這些國家的立法例有所不同,新中國成立后的我國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和1997年《刑法》均未對犯罪類型作出明確的劃分,更未曾規定過犯罪輕重的認定標準。基于此,在我國刑法學界,有學者呼吁應對我國刑事立法中的犯罪進行分層。[4]有學者更進一步提出了對犯罪輕重進行劃分的具體標準和明確界限。[5]筆者贊成上述學者所持的對犯罪應進行輕重層次劃分的觀點。[6]以此為基礎,筆者認為,由于尚未對犯罪之輕重進行明確區分,我國現行刑法典實際上仍然是一部明顯具有“重罪重刑”特點的刑法典,此種罪刑設定結構的流弊甚多,確有必要對其加以輕罪化改造。本文即圍繞這一議題展開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