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結語

刑法第13條但書是現(xiàn)行刑法犯罪概念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揭示了犯罪概念中社會危害性的量的因素,和該條前段一起劃定了我國刑法中的犯罪圈,具有在立法上過濾輕微危害行為的重要功能。通過發(fā)揮第13條但書對犯罪構成實質解釋的作用,將但書的精神內(nèi)化到運用犯罪構成要件認定犯罪的過程中去,便可以使犯罪構成本身能夠說明犯罪行為嚴重危害社會的屬性,將社會危害性與刑事違法性在犯罪構成中統(tǒng)一起來,從而在理論上堅持“行為符合犯罪構成是成立犯罪的唯一標準”這一原則,同時也有助于合理判斷犯罪既遂的成立和限定犯罪未完成形態(tài)的處罰范圍。由此可見,雖然刑法第13條中的但書規(guī)定只有區(qū)區(qū)20字,但在整個刑法學犯罪論體系的研究中卻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諸如犯罪概念、犯罪構成、犯罪認定、犯罪形態(tài)等根基性范疇都與但書存在密切聯(lián)系。毫不夸張地說,對刑法第13條但書的認識關涉到刑法的基本立場問題。因此,準確領會但書的精神內(nèi)涵,深入把握但書的功能定位,對于構建理論上邏輯自洽、實踐中科學可行的犯罪論體系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文只是筆者對刑法第13條但書功能的初步探討,希望借此引起學界對這一問題的必要關注,并對完善我國的犯罪論體系有些許裨益。


[1] 原載趙秉志主編:《刑法論叢》第18卷,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 參見高銘暄主編:《刑法學原理》(第1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381~382頁。

[3] 參見樊文:《罪刑法定與社會危害性的沖突》,載《法律科學》1998年第1期。

[4] 參見王尚新:《關于刑法情節(jié)顯著輕微規(guī)定的思考》,載《法學研究》2001年第5期。

[5] 參見張明楷:《刑法學》(上),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83頁。

[6] 參見趙秉志主編:《刑法新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77頁。

[7] 參見黎宏:《罪刑法定原則下犯罪的概念及其特征》,載《法學評論》2002年第4期。

[8] 參見樊文:《罪刑法定與社會危害性的沖突》,載《法律科學》1998年第1期。

[9] 參見高銘暄、馬克昌主編:《刑法學》(第2版),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頁。

[10] 參見儲槐植、汪永樂:《再論我國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載《法學研究》2000年第2期。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16頁。

[12] 參見李潔:《中日涉罪之輕微行為處理模式比較研究》,載《法律科學》2002年第4期。

[13] 參見聶昭偉:《各國對微罪行為處理模式的比較研究》,載于志剛主編:《刑法問題與爭鳴》(2005年第1輯)(總第11輯),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頁。

[14] 參見肖中華:《犯罪構成及其關系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頁。

[15] 參見高銘暄、馬克昌主編:《刑法學》(第2版),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頁。

[16] 參見姜偉:《犯罪構成比較研究》,載《法學研究》1989年第5期。

[17] 參見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8~39頁。

[18] 參見王尚新:《關于刑法情節(jié)顯著輕微規(guī)定的思考》,載《法學研究》2001年第5期。

[19] 參見樊文:《罪刑法定與社會危害性的沖突》,載《法律科學》1998年第1期。

[20] 參見張明楷:《法益初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修訂版,第265頁。

[21] 參見張波:《刑法學的若干基本理論探討》,載《現(xiàn)代法學》2004年第6期。漢中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蒲連升案判決如下:“被告人王明成在其母夏素文病危難愈的情況下,再三要求主治醫(yī)生蒲連升為其母注射藥物,讓其無痛苦地死去,其行為顯屬剝奪其母生命權利的故意行為,但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構成犯罪。被告人蒲連升在王明成的再三要求下,同其他醫(yī)生先后向重危病人夏素文注射促進死亡的藥物,對夏的死亡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其行為已屬剝奪公民生命權利的故意行為,但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構成犯罪。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條(1979年刑法——引者注),宣告蒲連升、王明成二人無罪。”檢察院以定性錯誤為由抗訴,二審法院維持原判。

[22] 聶昭偉:《論罪與非罪認定標準的統(tǒng)一——兼論犯罪構成體系的完善》,載趙秉志主編:《刑法評論》(第7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頁。

[23] 參見張永紅:《我國刑法第13條但書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頁。

[24] 參見于阜民、夏戈舒:《犯罪既遂概念:困惑與重構》,載《中國法學》2005年第2期。

[25] 參見趙秉志主編:《外國刑法原理》(大陸法系),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頁。

[26] 參見劉之雄:《犯罪既遂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頁。

[27] 參見謝望原主編:《臺、港、澳刑法與大陸刑法比較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93頁。

[28] 《意大利刑法典》第56條第1款規(guī)定:“實施毫不含糊地旨在犯罪的、適當?shù)男袨榈模绻袨樯形赐瓿苫蛘呓Y果尚未發(fā)生,對犯罪未遂負責。”

[29] 參見[意]杜里奧·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學原理》,陳忠林譯,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如皋市| 长宁县| 宝兴县| 富源县| 通化市| 巫溪县| 东乌| 常熟市| 峨眉山市| 睢宁县| 闽清县| 元谋县| 太保市| 普定县| 黄冈市| 湟中县| 安达市| 锦屏县| 兴化市| 新乡市| 南昌县| 通榆县| 太白县| 安庆市| 皮山县| 巍山| 虎林市| 翁牛特旗| 平泉县| 五家渠市| 措美县| 河源市| 兰西县| 剑阁县| 闸北区| 霍山县| 蒲城县| 新郑市| 融水| 鹤峰县| 高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