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罰配置結構調整論綱[1]
刑罰配置結構是指國家立法機關依據一定的原則在刑法中對各種刑罰方法進行分配、布置所形成的各種刑罰方法的系統組合形式。其在具體內容上既包括刑罰方法的種類、配置形式和配置范圍,也包括各種刑罰方法在具體犯罪的法定刑中的組合形式,即法定刑結構。刑罰配置結構的合理化是刑罰功能有效發揮的組織基礎。“根據‘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原理,協調有序的刑罰結構所能夠發揮的刑罰功能將大于孤立的刑罰方法各自的功能之和。但是,如果刑罰結構混亂無序,則可能產生完全相反的效果,使刑罰功能相互抵消。”[2]然而,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卻一直未對刑罰配置結構的合理性給予充分的關注。面對刑事犯罪的高發態勢,在“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方針的指引下,立法機構更傾向于依靠加大刑罰量的投入來提升刑罰懲罰和預防犯罪的功能,但其結果卻事與愿違,犯罪的高發態勢不但未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形成了刑罰投入量與犯罪量螺旋式惡性上升的局面,從而不但浪費了寶貴的社會資源,更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犯罪的狀況亦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形成于30多年前的陳舊刑罰配置結構不論是在刑罰方法的配置種類、配置形式、配置范圍上,還是在法定刑的具體組合形式上,其不合理性都更加凸顯,從而不僅嚴重影響到刑罰整體功能的發揮,更無法實現對新形勢下犯罪現象的有效遏制。因此,當前應當改變盲目增加刑罰投入量的錯誤做法,將對刑罰功能的有效提升轉移到對刑罰配置結構的合理化調整上來。事實上,這一問題也已經引起了立法機構的高度重視,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初次審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以下簡稱《草案》)的重點之一便是明確提出了調整刑罰結構的建議。然而,雖然《草案》就刑罰結構的調整所提出的相關建議基本上是合理的,但由于其并未在整體意義上關注刑罰配置結構的協調性問題,因此依然顯得不夠充分。有鑒于此,本文擬就刑罰配置結構的調整略述己見,以就正于學界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