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脈理正義
最新章節(jié):
封底
《脈理正義》六卷,明代鄒志夔著。卷前列辨脈十篇,辨析十個脈學中頗有爭議的問題。卷一為明診,揭脈之綱領,分別部位,詳明診法,探討血脈成因、寸口取法、寸關(guān)尺定位、持脈方法、二十六種脈形、五臟六腑平脈等理論。卷二為序脈,布脈之條目,宗滑氏脈象陰陽比偶學說,述浮沉、遲數(shù)、實虛、洪微、滑澀、緊緩、長短、弦芤、動伏、濡弱、革牢、促結(jié)、散代等二十六脈,兩兩對偶。于各脈之下,詳述與之相通的脈象主病。其論脈多與臨床治療緊密結(jié)合,既論其常,又論其變。卷三、卷四為類癥,分論傷寒脈法與雜病脈法,詳其體用,融脈、癥于一體。又論雜病四十四種,闡述病機、治法與方藥。卷五為萃經(jīng),匯集《素問》《靈樞》《難經(jīng)》《脈經(jīng)》論脈要語。卷六為外診,述望、聞、問三診之精論。全書內(nèi)容完備,論述精詳,頗多新見,是一部較為重要的中醫(yī)脈學著作。本次整理以清康熙十九年(1680)經(jīng)濟堂刻本為底本。
目錄(195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quán)頁
- 書名頁
- 校注說明
- 序
- 脈理正義題辭
- 鄒隱君丹源先生傳
- 凡例
- 參考書目
- 脈辨十篇
- 辨 詰
- 辨七表八里九道之謬
- 辨命門
- 辨右尺為心包絡三焦
- 辨三焦非無形
- 辨相火
- 辨三焦所配
- 辨人迎氣口 《內(nèi)經(jīng)》《脈經(jīng)》所稱不同
- 辨大小腸經(jīng)臟之別
- 辨女子尺屬心肺之謬
- 卷之一 明診
- 原脈第一
- 取寸口第二
- 分寸關(guān)尺第三
- 別臟腑經(jīng)絡配五行第四
- 人迎氣口神門脈第五
- 持脈法第六
- 脈有輕重有上下去來第七
- 脈形第八
- 臟腑平脈第九
- 胃氣為本第十
- 四時六氣脈第十一
- 脈貴有神第十二
- 脈貴有根第十三
- 觀人有強弱大小第十四
- 分別男女第十五
- 方宜脈第十六
- 反關(guān)脈第十七
- 附:反見脈
- 卷之二 序脈
- 浮脈主病第一
- 沉脈主病第二
- 浮沉二脈合論
- 遲脈主病第三
- 數(shù)脈主病第四
- 遲數(shù)二脈合論
- 實脈主病第五
- 虛脈主病第六
- 實虛二脈合論
- 洪脈主病第七
- 微脈主病第八
- 洪微二脈合論
- 滑脈主病第九
- 澀脈主病第十
- 滑澀二脈合論
- 緊脈主病第十一
- 緩脈主病第十二
- 緊緩二脈合論
- 長脈主病第十三
- 短脈主病第十四
- 長短二脈合論
- 弦脈主病第十五
- 芤脈主病第十六
- 弦芤二脈合論
- 動脈主病第十七
- 伏脈主病第十八
- 動伏二脈合論
- 濡脈主病第十九
- 弱脈主病第二十
- 濡弱二脈合論
- 革脈主病第二十一
- 牢脈主病第二十二
- 牢革二脈合論
- 促脈主病二十三
- 結(jié)脈主病第二十四
- 促結(jié)二脈合論
- 散脈主病第二十五
- 代脈主病第二十六
- 散代二脈合論
- 澀促結(jié)代合論
- 厥脈主病第二十七
- 損至脈法第二十八又詳四卷
- 鼓從脈法第二十九參三卷
- 靜躁脈法第三十又詳見三卷
- 祟脈法三十一
- 死絕脈法第三十二
- 大奇脈法第三十三
- 察脈識病捷法第三十四凡三篇
- 卷之三 類癥上 傷寒脈法
- 評傷寒脈法大略第一
- 評傷寒三陰三陽脈法第二
- 評傷寒汗下后諸癥脈法第三
- 評傷寒陽癥陰癥脈辨第四
- 評[21]傷寒傳手經(jīng)第五
- 傷寒伏脈論第六乃初本洪數(shù),至此忽伏也
- 傷寒憑脈不憑癥論第七
- 評傷寒雜合兼病脈法第八
- 評傷寒勞復脈法第九
- 陰陽易女勞復第十
- 評四時溫熱病脈第十一即伏氣傷寒參四時瘟疫
- 評婦人傷寒脈法第十二
- 似傷寒脈辨第十三
- 附:韓祗和因時脈辨
- 卷之四 類癥下 雜病脈
- 評中風脈法第一
- 評中暑脈法第二傷暑同
- 評中寒脈法第三
- 評痢疾脈法第四
- 評泄瀉脈法第五
- 評瘧疾脈法第六
- 評霍亂脈法第七
- 評內(nèi)傷脈法第八
- 評七情脈法第九
- 評咳嗽脈法第十
- 評痰喘脈法第十一
- 評驚悸怔忡脈法第十二
- 評失血脈法第十三
- 評勞瘵脈法第十四
- 評反胃脈法第十五
- 評水腫鼓脹脈法第十六
- 評積聚脈法第十七
- 評五疸脈法第十八
- 評三消脈法第十九
- 評諸痹脈法第二十
- 評癲狂癇脈法第二十一
- 評頭風脈法第二十二
- 評眩暈脈法第二十三
- 評眼科脈法第二十四
- 評耳鼻諸病脈法[18]第二十五
- 評咽喉口齒諸病脈法第二十六
- 評腹痛脈法第二十七
- 評心脾痛脈法第二十八
- 評脅痛脈法第二十九
- 評腰痛脈法第三十
- 評淋濁遺精脈法第三十一
- 評疝脈法第三十二
- 評腳氣脈法第三十三
- 評痿癥脈法第三十四
- 評婦人經(jīng)病脈法第三十五
- 評婦人帶下脈法第三十六
- 評崩漏脈法第三十七
- 評水分血分脈法第三十八
- 評妊娠脈法第三十九
- 評產(chǎn)后脈法第四十
- 評絕產(chǎn)癆瘵脈法第四十一
- 評師尼寡婦脈法第四十二
- 評小兒脈法第四十三察形色詳六卷
- 評癰疽脈法第四十四
- 卷之五 萃經(jīng)
- 四時太過不及脈第一略同一卷
- 四時五臟生死脈法第二
- 客氣至脈第三
- 天和不應脈第四
- 五臟剛?cè)崦}第五
- 五臟互干變病第六
- 五臟虛實賊微邪第七
- 脈辨陰陽第八
- 脈有五十營第九參二卷
- 脈動損至第十同二卷
- 遲疾短長雜脈法第十一《脈經(jīng)》原題并參二卷
- 合色脈第十二參六卷
- 雜病診略第十三并參三卷
- 診百病死生第十四《脈經(jīng)》原題并參三卷
- 診新病久病脈法第十五
- 真臟死逆脈法第十六
- 存古診法第十七
- 十二經(jīng)脈第十八《脈經(jīng)》原題原篇
- 十五絡脈第十九
- 奇經(jīng)八脈第二十
- 奇經(jīng)八脈診法第二十一《脈經(jīng)》原篇
- 張仲景趺陽脈主病第二十二
- 張仲景少陰脈主病第二十三
- 卷之六 外診
- 察色觀形總論第一
- 察色部位第二
- 五色主病第三
- 觀色略例第四
- 五色相應相勝相生第五
- 五色生死第六
- 觀形聽聲第七
- 傷寒觀舌法第八并參二卷
- 妊娠傷寒觀面色舌法第九
- 察目病形色第十
- 察小兒面部氣色第十一
- 察小兒虎口紋法第十二
- 《全幼心鑒》[17]辨虎口紋十三形
- 看小兒痘疹形色第十三
- 評小兒急慢驚風脈癥形色第十四
- 評小兒諸疳形色第十五
- 察癰疽形色第十六
- 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第十七《脈經(jīng)》原題皆言壞癥故列篇末
- 臟腑絕癥第十八
- 跋
- 校注后記
- 封底 更新時間:2019-12-25 18:51:12
推薦閱讀
- 雙惟新錄
- 湖湘大宗道地藥材栽培技術(shù)
- 走上明醫(yī)之路:長白山杏苑新林項目研修成果薈萃
- 艾灸操作規(guī)范
-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三家注·下編
- 十年一劍三仁湯:“天下最多濕熱病”治驗錄
- 金匱方論衍義
- 中藥藥理與臨床研究進展(第八冊)
- 星狀神經(jīng)節(jié)埋線治百病
- 孔令詡臨證精要
- 中醫(yī)專業(yè)技能培訓
- 中國現(xiàn)代百名中醫(yī)臨床家叢書.許彭齡
- 解密中醫(yī)絕招
- 林教授與腫瘤患者談康復
- 保健灸完全圖解手冊:“艾”可以很簡單
- 零起點學五運六氣
- 針灸甲乙經(jīng)
- 平脈辨證三年跟師記
- 諸病源心論(修訂版)
- 高建忠讀方與用方
- 消化性潰瘍中醫(yī)調(diào)治190問
- 條分縷析太陰病:余秋平講《傷寒論》之太陰病篇
- 推拿與養(yǎng)生保健
- 長沙藥解 玉楸藥解
- 中醫(yī)經(jīng)典詞典
- 藥征續(xù)編
- 中醫(yī)烙法治療慢性扁桃體炎
- 糖尿病防治手冊之中醫(yī)生活地圖
- 丹溪學派
- 全國名老中醫(yī)陳慧儂教授治療不孕癥經(jīng)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