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理正義題辭
醫也者,病家之司命也。而世人每以小技視之,醫豈小技乎哉?不明天地之道者不可以為醫,不識陰陽變化之微者不可以為醫,醫豈小技乎哉?余生善病[1],其來靖[2]也,下車之日[3],即訪良醫,因得晤鄒子鳴韶。乍覿[4]之,恂恂[5]乎其若訥也;徐叩[6]之,亹亹[7]乎其不竭也;試其診,洞洞乎其見之徹也。在靖數年,實賴以康焉。間嘗謂鄒子曰: “子于 《脈訣》,知必精研,亦曾為詮解否?”鄒子曰: “昔王叔和[8]所著,乃是 《脈經》,《訣》[9]蓋高陽生偽作,而假名叔和者也。戴起宗[10]嘗著 《刊誤》[11]以正之矣。醫林所宗,惟 《脈經》耳。所可惜者,叔和以后名論猶多,未有能集之者。賤子[12]不自揣,嘗為集數卷,今已成帙,欲以問世而未敢也。”余于醫,初未深究,《脈訣》《脈經》,雖嘗覽之,亦未暇辨其真偽也。今于鄒子知之,乃取其所集覽焉。其卷首有 “脈辨”數篇,既極明快,而其 “序脈” “類證” “萃經”,井井然有次第。凡天地陰陽之奧,其具在人身者,皆已羅列而剖悉之,初學一覽可知。而老醫實有未窮究者,題曰 《正義》。信乎,其 “正義”也,誠王氏功臣哉!余于是益知鄒子之深,宜乎其用藥處方之多驗也。噫!余于醫雖未精,然亦嘗聞其略矣。曰脈,曰因,曰病,曰證,曰治。其于因,又有內有外,有不內外。派析雖多,而總其要則在脈。蓋得其脈則可識其因,知其因則可辨其病證,而施之治也。不知脈而妄求證治,其不敗者鮮矣。況乎脈之妙,所得在心手之間,有非書所能悉者,然了于書而不能了于心手者有矣,未有不知書而能默了于心手者也,則是集又安可少[13]哉!吾愿為醫者家置一冊,庶可不迷于治,即不為醫者亦家置一冊,庶不致惑于庸醫而夭其天年也,爰命之梓而題數語于其端。
崇禎乙亥春仲天臺小寒山子陳函輝題
[1]善病:容易生病。
[2]靖:即靖江縣。明憲宗成化三年 (1467)設縣丞于此。成化七年(1470)置靖江縣,因具有 “扼江海門戶”的作用,故名 “靖江”。屬常州府。清咸豐十年 (1860)改隸通州,同治五年 (1866)仍屬常州。民國二年 (1913)屬蘇常道。民國十六年直屬江蘇省。
[3]下車之日:到任那天。
[4]覿 (dí迪):相見。《論語·鄉黨》:“私覿,愉愉如也。”
[5]恂恂:溫順恭謹貌。李賀 《感諷》:“恂恂鄉門老,昨夜試鋒鏑。”
[6]叩:詢問。蒲松齡 《聊齋志異·香玉》:“生叩生平。”
[7]亹 (wěi偉)亹:談論連續不絕的樣子。 《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輅亹亹而談,言言精奧。”
[8]王叔和:即西晉醫家王熙 (201—280)。字叔和 (以字行)。西晉高平 (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晉太醫令,著有 《脈經》,并整理 《傷寒雜病論》。
[9]訣:即 《王叔和脈訣》,一卷。舊題晉·王叔和撰。但一般認為是六朝高陽生托名王叔和的作品。
[10]戴起宗:又作戴啟宗,字同父。建業 (今南京)人。元代醫家,曾任龍興路 (今江西南昌縣)儒醫教授,撰有 《活人書辨》,已佚。又編《五運六氣撰要》及 《脈訣刊誤》。
[11]刊誤:即 《脈訣刊誤》,又名 《脈訣刊誤集解》。二卷,元代戴起宗撰。戴氏認為當時流傳頗廣的高陽生 《脈訣》,內容雖較通俗,又是歌訣,但其中不免語意不明,立異偏異,并存在不少錯誤。遂以 《內經》《難經》,張仲景、華佗、王叔和及歷代各家的有關論述,對 《脈訣》原文考核辨妄,詳為訂正,觀點頗多可取。該書在脈學專著中較有影響。
[12]賤子:謙稱自己。《顏氏家藏尺牘·惠周惕書》:“以賤子鄙見,時文終非傳世之業,以此種心思手筆為六經作箋解,不更快乎。”
[13]少: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