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寸口第二
《內經》曰: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臟。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論曰:濁氣,谷氣也。心主脈,故歸心者養(yǎng)脈,流經上朝于肺者,藏真高于肺也。輸于皮毛,周于外也;行于腑留于臟者,周于內也。蓋言人身之脈,必借谷以養(yǎng),而外內無不徹。又曰氣歸于權衡者,正以脈有一定之度,非可以偏輕偏重,得相傳之權衡而后平,故以氣口候死生,候權衡也。氣口即今寸口手太陰經太淵之穴,所以候氣盛衰也,故名之左右同。雖曰成寸,而關尺該焉矣。或曰:古人但言成寸,而子曰關尺該焉,其有據耶?曰:《內經》云寸口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非該關尺,而何若是全耶?蕭昂[3]曰:氣口、脈口寸皆寓,六部皆稱寸口名。
《內經》黃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yǎng)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
《靈樞》曰: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于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
《難經》曰:十二經中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
按:人之臟腑血氣,筋脈骨髓皆有所會,名曰八會。而脈之大會,在于太淵。詳見 “四十五難”。
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榮衛(wèi)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于手太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取法于寸口也“第一難”。
按:馬氏注云:榮營同,衛(wèi)字衍。衛(wèi)不與榮同行也。二十五度謂二十五周也,陽謂晝,陰謂夜,然猶有說焉。讀書不能以意逆,即古論亦有不可通曉處。如越人此節(jié)本之 《靈樞·五十營》篇,不過謂五臟六腑之氣盡,于氣口呈見云耳。若必執(zhí)而論之,則所謂五十度周身者,謂經脈出自中焦,注手太陰陽明,手陽明注足陽明太陰,而手少陰太陽,而足太陽少陰,而手厥陰少陽,而足少陽厥陰,而復會于手太陰,環(huán)而無端,運而不息,一日一夜,凡五十度,周于身也。則是方太陰至時,陽明未至,陽明至時,少陰未至,所至但可候一經,而欲候何臟,必候其臟氣至時,乃可候也,豈理也哉?
大抵脈出于胃,主于心,而變見于肺,一至則臟腑之氣皆至,雖有流注運行之說,而非分截以呈,學者潛會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