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附:反見脈

《脈經》曰:寸口脈沉著骨,反仰其手乃得之,此腎脈也。動苦少腹痛,腰體酸,顛疾。刺腎俞,入七分,又刺陰維,入五分。

按:此非反關也,乃沉之極而出于背也。《刊誤》云:反手看之極沉乃為浮,而浮乃為沉。夫脈而至于反見,雖極沉,已為透骨,況浮乎?此脈亦不常見,姑附備考。


[1]伯高:傳說上古之經脈學醫家,黃帝臣。

[2]華元化:即華佗。華氏,名佗,又名旉,字元化。沛國譙 (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杰出的外科學家,著有 《枕中灸刺經》等多種醫書,均佚。另有 《中藏經》為后人托名華佗的作品。

[3]蕭昂:字申立,號正齋道人。錢塘 (今浙江杭州)人。明代醫家,生卒年不詳。著有 《醫粹》,為脈學專著。

[4]圖說:即 《脈訣指掌病式圖說》。脈學著作,一卷,元代李杲撰 (舊題元代朱震亨撰,系后人所誤)。本書以三部九候、五運六氣、十二經脈等為理論依據,論述脈證診法,辨析男女各種病脈之異同,并附圖表說明。

[5]伶倫截嶰谷之竹作黃鐘律管:伶倫,亦作泠倫,相傳為黃帝時代的樂官,音律的創作者。 《呂氏春秋》古樂中有個伶倫制律的故事:黃帝要制定樂律,即確定樂音的標準音高。伶倫就在大夏之西、昆侖之陰,在嶰谷里找到一些竹子,制成十二根竹管,按長短次序將竹管埋在西北的陰山。竹管是空的,里面灌滿用葦子膜燒成的灰。這種飛灰最輕,叫暇莩,用來候地氣,因為地下的陰陽二氣隨時都在變化。到了冬至的時候,一陽生。陽氣一生,第一根九寸長、叫黃鐘的管子里面的灰,自己就飛出來了,同時發出一種“嗡”的聲音。這種聲音就叫黃鐘,這個時間就是子,節氣就是冬至。用這種聲音來定調相當于現代音樂的C調;同時可以定時間,調物候的變化,所以叫做 “律呂調陽”。

[6]朱奉議:即宋代著名醫家朱肱。朱氏,字翼中。曾任奉議郎醫學博士,故后人亦稱朱奉議。烏程 (今浙江吳興)人。生活于11~12世紀。著有《傷寒百問》《南陽活人書》《內外二景圖》等。

[7]齊德之:元代醫家,約生活于14世紀,曾為醫學博士,任御藥院外科太醫。著 《外科精義》二卷。

[8]菽:豆的總稱。文中三菽、六菽、九菽、十二菽,以其重量比喻按脈力度的比例。

[9]厭厭:安靜貌。

[10]聶聶:輕虛平和貌。

[11]榆莢:即榆錢,榆樹結的果實。

[12]爛綿:應為 “爛棉”。下同。

[13]楊仁齋:即楊士瀛。詳見前注。

[14]愊愊然:堅實貌。

[15]替替然:連續不斷貌。

[16]皇甫嵩曰……之形:語出明·皇甫中 《名醫指掌》。皇甫嵩為漢太尉,是晉代著名醫學家皇甫謐的曾祖父,故此處疑為 “皇甫中”。

[17]純:《脈經》作 “繩”。

[18]厥厥:動搖不定貌。

[19]李瀕湖:即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 (1518—1593),字東璧,號瀕湖。蘄州 (今湖北蘄春)人。著有 《本草綱目》《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

[20]彀鵠 (gòugǔ夠谷):喻學習的對象。彀,箭靶,目標。鵠,箭靶的中心。

[21]千金翼:即 《千金翼方》,三十卷,唐孫思邈撰,約成書于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經驗以補早期巨著 《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中醫藥典籍之一。

[22]牡臟:五臟中屬于陽者為牡臟。

[23]王:通 “旺”。《莊子·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

[24]王執中:字叔權 (約1140—1205)。瑞安 (今屬浙江)人。宋代著名針灸學家。著有 《針灸資生經》七卷。

[25]稿:通 “槁”。《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白露不下,則菀稿不榮。”

[26]李梴:明代醫家,生活于16世紀。字健齋。南豐 (今江西南豐)人。著有 《醫學入門》。

[27]吳鶴皋:即明代醫家吳崑 (1551—1620)。字山甫,別號鶴皋。歙縣(今安徽歙縣)人。著有 《醫方考》《脈語》 《黃帝內經素問吳注》 《針方六集》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彩票| 文安县| 牙克石市| 乐都县| 达州市| 凌海市| 罗山县| 泸水县| 安龙县| 衢州市| 喀喇沁旗| 朝阳区| 双辽市| 沽源县| 常宁市| 通州市| 临沂市| 锦屏县| 兰溪市| 贵港市| 红原县| 宝清县| 永登县| 黄山市| 榆社县| 三都| 桃源县| 邢台县| 华安县| 金寨县| 星子县| 宁明县| 清水县| 咸阳市| 嘉峪关市| 滁州市| 沙河市| 合阳县| 雷州市| 清徐县| 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