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形第八
浮脈, 《脈經》曰:舉之有余,按之不足。 《素問》曰: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厭厭[9]聶聶[10],如循榆莢[11]。崔氏曰:泛泛浮浮,如水漂木。
浮,謂脈浮在于皮毛、肌膚之上也?! 睹}訣》曰:尋之如不足,浮脈不須尋,但按之而不足,自見。又曰:再再尋之如太過。何其語之自矛盾也?
沉脈, 《脈經》曰:舉之不足,按之有余,重按至筋骨乃得。楊氏曰:如棉裹砂,內剛外柔。
沉,謂沉入于筋骨之間也?! 对E》曰:緩度三關,狀如爛綿[12]。夫沉亦有數有強者,不應第言緩。至如爛綿,則是弱非沉也。
遲脈,《脈經》曰:呼吸三至,去來極遲。
遲,慢也。《訣》云:重手乃得。隱隱是沉微之脈矣,豈遲乎?
數脈,《脈經》曰:去來促急,一息六七至?!端貑枴吩唬好}沉薄疾。
數,謂快疾也。
虛脈,遲大而軟,按之無力,隱指豁豁然空。
謂大而無力也?! 对E》云:三關定息脈難成,是散脈矣。又曰:尋之不足,舉之有余,又似浮脈矣。楊仁齋[13]云:狀如柳絮,散漫而遲。滑伯仁曰:散大而軟,皆是散脈之象,非虛也。
按之無力似浮,豁豁然空似芤。但浮之象,舉之不軟;芤之空,兩邊不空也。大抵浮、沉、遲、數四者,居脈之總綱,不必以相似疑之,謂其能備眾脈之體也。然虛、實、大、小四脈,猶為大節目,雖不能備眾脈之體,而有疑似之別,亦皆以類而從,可擬而知也。
實脈形大而長,微強,按之隱指愊愊然[14]?;显唬焊≈谐寥?,皆有力。
《訣》云:指下尋之不絕,則是微狀。又云:尺部如繩應指來,則是緊狀,非知實脈者。
洪脈, 《脈經》曰:即大也,極大在指下?;显唬簛泶笕ラL,騰騰滿指。
洪即是大,微即是小,不必又分?! 睹}經》第一篇但列洪微,而不列大小,可知矣。朱丹溪亦云:大,洪之別名。
微脈,《脈經》曰:即小也,極細而軟,按之如欲絕,若有若無。戴氏曰:細而稍長。
稍長,謂其別于絕也。
滑脈,《脈經》曰:往來前卻,流利輾轉,替替然[15]與數珠相似。皇甫嵩曰:應指圓滑,似珠流動之形。[16]
《訣》云:按之即伏,不進不退,以之形滑可乎?
滑,往來順利,而阻滯之象全無也。
澀脈, 《脈經》曰: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显唬哄繙疑?,如雨沾沙,行而多礙。皇甫嵩曰:責責然,如輕刀刮竹之狀。
澀,滯也。 《訣》曰:尋之似有,舉之全無,前虛后實,無復次序,俱非也。
緊脈,《素問》曰:往來有力,左右彈人手。仲景曰:如轉索無常也。《脈經》曰:數如切純[17]狀。
緊者,拘束急數之象也?!对E》云:隱指寥寥入尺來,不知何狀。
緩脈,《脈經》曰:去來亦遲,小快于遲。張太素曰:如絲在經,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显唬喝缥L輕飐柳梢,徐徐不甚有力。
濡脈,一作 “耎”,一作 “軟”,音義俱同。極軟而浮細,如帛衣在水中,輕手乃得。
《訣》云:按之似有,舉還無,蓋不知軟脈之從浮取也。
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
弱,乃軟之沉者?! 对E》云:輕手乃得。黎氏云:如浮漚,是言濡也。
長脈,朱氏曰:不大不小,迢迢自若,溢于一指之外。過于本位,為一部之長。如循長竿木梢,為三部之長。
短脈,《脈經》曰:不及本位,應指而回,不能滿部,為一部之短。寸口尺內皆退,促附于關,如龜縮頭曳尾之狀,為三部之短。
戴同父云:短脈只從尺寸見之,關不診短也。
弦脈,仲景曰:如張弓弦,按之不移。 《素問》曰:端直以長?!犊`》曰:從中直過,挺然指下。
《脈經》舊有 “舉之無有”四字,蓋誤文也?! 对E》云:時時帶數,更非。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
芤草,名慈蔥也。《脈訣》改 “中央”空為 “中間”,無改 “兩邊實”為 “兩頭有”,則芤脈將為斷絕之脈乎?大抵芤脈不必皆浮大,按之乃可得也。
動脈、數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18]動搖。
謂尺寸之脈如常,而關上獨見此也?! 对E》云:三關指下礙沉沉。又曰不離其處,不往不來,是不動矣。詹氏云:如鉤如毛,尤非。
伏脈,《脈經》曰: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刊誤》曰:潛行筋下,以指推其筋于外,著骨而診乃見。
比之沉為更下也。
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
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
革脈, 《內經》曰:渾渾革革,至如涌泉。仲景曰:弦大而芤。丹溪曰:如按鼓皮。
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
李瀕湖[19]云:諸家皆以革為牢,或有革無牢,混淆不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虛牢實,形證各異也。論見二卷。
散脈,柳氏曰:渙漫不收,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如楊花散漫之象,散則不聚。
代脈,仲景曰: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吳氏曰:脈至還入尺中,良久復來,動止皆有常數。
論曰:古人言脈初無定名,名以意起,故其前后有不相符處。有義同而名異者,如冬脈石、冬脈營之類是也;有名同而實異者,如脾脈代為平脈,不滿十動一代者,與之短期為死脈是也。凡若此者,不可勝記。王叔和作 《脈經》,列二十四種脈于卷首,以為程式。后人宗之,原不必字字皆合古人也,取為學人之彀鵠[20]而已。今尊其旨,更參他書,略為去取,得二十六種。其他如 《素問》更有溢陽溢陰,《難經》亦有為覆為溢之說,張仲景更有曰縱曰橫高章之名。其理既奧,領悟頗難,王叔和且刪之,予故不敢詳述以亂后學,高明者不妨另闡,以輔愚之不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