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澀脈主病第十

澀者,不滑也。往來不利,蹇滯且散,如雨沾沙,行而多礙,如輕刀刮竹然。為寒邪郁結為氣,不充盈為血少,為精枯。在內為傷真元,為血痹疼痛;在外為中霧露,為身熱無汗。浮澀為表虛惡寒,沉澀為里燥液竭。大便堅以澀為脹滿,虛弱而澀為翻胃,沉澀而芤為瘀血,浮澀而緊為寒濕。

左寸澀,為精神耗竭,或冷氣心痛。

左關澀,為血虛身痛,或脅肋脹滿。

左尺澀,男子為足軟腰痠,若疝氣則小腹寒痛。女人為經枯血竭,若孕婦則胎漏不安。

右寸澀,為少氣不欲言,為惡寒體倦。

右關澀,為脾弱不欲食,為胃翻嘔逆。

右尺澀為津液衰,大便秘結,為元陽虛,足脛逆冷。

大抵澀大而堅,按之有力者,外感為寒邪郁結,汗出不徹;內傷為脾肺氣塞,痰熱伏結。若澀小而軟,按之無力者,內傷為真元耗散,足弱頭眩;外感為汗下違宜,陰亡液竭。諸篤證而脈刮澀不勻者,難治。

《脈經》曰:三部脈,或至或不至,冷氣在胃中,故令脈不通也。

論曰:澀脈,一也,何其主病之多歧歟?曰血少精枯,是虛也;曰瘀血積痰,又是實也;曰小腹寒疝腹中有寒,是寒也;曰液竭燥渴,煩熱無汗,又是熱也。澀,一也,而何其主病之多歧歟?蓋脈為血之府,血虛,則脈無以養而澀;血瘀,則脈有所阻而亦澀。寒則血泣而不流,故澀;熱則血燥而不潤,故亦澀也。張仲景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此虛之澀也。又曰: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也?此實之澀也,是過汗亦澀,失汗亦澀也。夫此諸澀,亦有辨歟。倘亦虛者虛而澀,實者實而澀,寒者遲而澀,熱者數而澀,過汗者微而澀,失汗者洪而澀,各有迥然者,其不可誣歟。昔丹溪治老年下痢,脈弦澀者二人,一以憂慮得,為血虛,用補而愈;一以食魚鲙[16]得,為停痰,用吐法而愈。又治痛膈之脈澀者,為有瘀血,與韭汁盡一斤而愈。又治下疳自痢而脈澀者,與當歸龍會[17]而愈。所治各不同,并詳第三卷中。乃知治病必求其本。丹溪之說誠有功于醫,不可不講也。又有以脈澀,誤服熱藥而遂致不救者,丹溪亦有論,今并贅及之。

丹溪曰:脈之狀不一,其間最難體認者,澀脈也。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指下純似不足之象,主病固多虛寒。然亦有病熱與實者,設若概以為虛為寒,孟浪與藥,熱以熱補,輕病為重,重病為死者多矣。何者?人之所借以為生者,血與氣也。或因多怒,或因憂郁,或因厚味,或因補劑燥劑,或因表實無汗,氣騰血沸,老痰宿飲,膠固雜糅,脈道阻塞,不能自行,亦見澀狀。若重取至骨,來似有力,且帶數意,參之以癥,驗之形氣,但有熱癥,當作痼熱可也。吳子方年五十,形肥味厚,且多憂怒,脈常沉澀,自春來得痰氣病,醫視為虛寒,率與燥熱香竄之劑,至四月間,兩足弱,氣上沖,飲食減,召予治之。予曰:此熱甚而脾虛,痿厥之癥作矣。形肥而脈沉,未是死癥,但藥邪太盛,當此火旺,實難求生。且與竹瀝,下白術膏,盡二斤,氣降食進。一月后,大汗而死。書此以為諸賢覆轍之戒云。

按:丹溪一生治痰,多主火熱,此亦其一端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梅河口市| 随州市| 拉萨市| 景东| 宣威市| 正镶白旗| 湛江市| 湘西| 湾仔区| 宁陕县| 东乡县| 玉山县| 章丘市| 上栗县| 石城县| 武城县| 衡东县| 灵武市| 蒲城县| 威海市| 砚山县| 如东县| 明水县| 新乡市| 惠州市| 潮州市| 治多县| 南澳县| 邻水| 上林县| 香港 | 汝阳县| 耿马| 临夏市| 喜德县| 巴林右旗| 朝阳区| 略阳县| 依安县| 上林县| 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