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生平:半生漂泊,晚年仕蜀
韋莊生平與創作
韋莊(836?[1]—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晚唐至五代詩人、詞人,五代前蜀宰相。韋莊的一生是曲折坎坷的,他期望考取功名,實現自己的抱負與理想,然而卻生在亂世,經歷了黃巢之亂,見證了唐朝滅亡,一生四處漂泊,直到晚年才在成都安定下來,擔任前蜀宰相,在西蜀一隅實現其“有心重筑太平基”的愿望。
求學應舉
韋莊出身于世家大族韋氏逍遙公房,其七世祖是武則天時期的宰相韋待價,四世祖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韋應物。不過韋氏到了韋莊這一代,已經家道中落了。
韋莊年幼時居于長安,后移居下邽(今陜西省渭南市北)。韋莊在《下邽感舊》中寫道:
昔為童稚不知愁,竹馬閑乘繞縣游。
曾為看花偷出郭,也因逃學暫登樓。
從詩中可以看出,童年時期的韋莊雖然是個無憂無慮的淘氣孩子,卻已經在學堂求學了。從韋莊的人生際遇來看,他雖然經歷了戰亂與漂泊,卻從未放棄過參加科舉,求取功名,或許這也與他的出身有關。
唐懿宗咸通三年(862),韋莊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卻以失敗告終。后來,韋莊帶著家人前往虢州(今河南省靈寶縣南)定居,過著鄉居生活。他在《虢州澗東村居作》中寫道:
東南騎馬出郊坰,回首寒煙隔郡城。
清澗漲時翹鷺喜,綠桑疏處哺牛鳴。
兒童見少生于客,奴仆驕多倨似兄。
試望家田還自適,滿畦秋水稻苗平。
乾符二年(875)冬天,韋莊又來到長安,準備參加次年的科舉考試,可惜這次科考他再次落第了。此次落第,對韋莊的打擊很大,他在《下第題青龍寺僧房》中寫道:“題柱未期歸蜀國,曳裾何處謁吳王。”之后,韋莊與家人又移家至鄠縣(今陜西省戶縣)渼陂。
避亂漂泊
乾符六年(879),韋莊再次來到長安,為參加科舉作準備。廣明元年(880),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破潼關,直逼京城長安,唐僖宗逃往蜀地,舉子們也隨之星散。而此時的韋莊正在病中,又與弟、妹失散,只能困在長安城中。直到次年,韋莊才與弟、妹重聚,前往相對安定的洛陽。
在洛陽隱居的兩年中,韋莊開始真正關注社會現實,寫下了很多紀實詩作,如《贈戎兵詩》《睹軍回戈》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婦吟》,該詩詳細地記錄了起義軍占領長安的始末,是韋莊紀實詩的頂峰。從此,韋莊詩名大振,被稱為“秦婦吟秀才”。
中和三年(883),韋莊南赴潤州,投奔鎮海節度使周寶。不過當時周寶已無心勤王,與淮南節度使高駢等皆有兼并之心。韋莊在周寶幕府期間,大多時候并不得志,只是偶爾有些作為。從這一時期韋莊的詩來看,有一些諷刺、批判割據軍閥的作品。他在《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中寫道:
滿耳笙歌滿眼花,滿樓珠翠勝吳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間富貴家。
繡戶夜攢紅燭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卻愁宴罷青娥散,楊子江頭月半斜。
韋莊初到江南時,對社會形勢還比較樂觀。當時,黃巢起義軍已經退出了長安,后來僖宗也返回了京城,他樂觀地認為中興可期。他在《江南送李明府入關》中寫道:
我為孟館三千客,君繼寧王五代孫。
正是中興磐石重,莫將憔悴入都門。
然而現實并未如韋莊所愿,僖宗回京并不能挽救風雨飄搖的唐王朝。當時起義軍雖被鎮壓,然而各地藩鎮卻擁兵自重,戰爭不斷。光啟元年(885)冬,河東節度使李克用進軍關中,僖宗再次出逃,前往鳳翔。
次年,韋莊奉周寶之命,前往陳倉迎僖宗回京,卻因路阻未遂,無功而返。光啟三年(887),鎮海發生軍亂,周寶逃亡,投奔浙東錢镠。周寶被逐,韋莊無法再留在浙西,只得再次舉家南遷。他經過姑蘇、湖州、杭州,到婺州避難隱居。
在婺州隱居期間,韋莊寄情詩酒,與僧人貫休以及個別避亂朝臣偶有來往。這段時間,他的詩鮮少涉及社會現實,更注重苦吟和創作技藝,不過依然流露出對京師故園的懷念。如他在《倚柴關》中寫道:
杖策無言獨倚關,如癡如醉又如閑。
孤吟盡日何人會,依約前山似故山。
文德元年(888),僖宗返回長安,不久后暴疾去世,昭宗即位。史書中稱昭宗“有英氣,喜文學,以僖宗威令不振,朝廷日卑,有恢復前烈之志,尊禮大臣,夢想賢豪,踐阼之始,中外忻忻焉”。韋莊心中又對未來的生活燃起了希望。他在《和鄭拾遺秋日感事一百韻》中寫道:
已報新回駕,仍聞近納隍。
文風銷劍楯,禮物換旂裳。
紫闥重開序,青衿再設庠。
黑頭期命爵,赪尾尚憂魴。
吳坂嘶騏驥,岐山集鳳凰。
于是他與家人離開了婺州,游歷了江西、湖南、巴蜀等地。此番游歷,依舊是前途渺茫,功名無果。不過在這期間他寫下了很多紀行詩作,在《西塞山下作》中寫道:
西塞山前水似藍,亂云如絮滿澄潭。
孤峰漸映湓城北,片月斜生夢澤南。
爨動曉煙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黃柑。
他年卻棹扁舟去,終傍蘆花結一庵。
昭宗大順二年(891),韋莊重返婺州。此時距他當年離開長安已有十年,在這十年中,他歷經滄桑與漂泊,所追求的功業依舊未成,可是這些卻沒有磨滅他的理想。他在《贈邊將》中寫道:
昔因征遠向金微,馬出榆關一鳥飛。
萬里只攜孤劍去,十年空逐塞鴻歸。
手招都護新降虜,身著文皇舊賜衣。
只待煙塵報天子,滿頭霜雪為兵機。
進入仕途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韋莊終于再次北上,返回長安,參加次年的科舉考試。為此,韋莊特意去拜謁權要、尋求舉薦,可是在景福二年(893)的考試中依舊落第。不過他并未放棄,乾寧元年(894),年近花甲的韋莊終于如愿以償地考取進士,授校書郎。多年的愿望終于實現,他在《喜遷鶯》中表達了其喜悅的心情。
街鼓動,禁城開,天上探人回。鳳銜金榜出云來,平地一聲雷。
鶯已遷,龍已化,一夜滿城車馬。家家樓上簇神仙,爭看鶴沖天。
然而此時的唐朝已經日落西山,藩鎮勢力尾大不掉,進入仕途的韋莊也難有作為,這讓他的內心十分愁苦與消沉。他在《長安舊里》中寫道:
滿目墻匡春草深,傷時傷事更傷心。
車輪馬跡今何在,十二玉樓無處尋。
乾寧三年(896),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進軍長安,唐昭宗本欲逃往河北尋求李克用庇護,卻被華州節度使韓建挾持至華州,韋莊也隨駕前往。
次年,西川節度使王建攻打東川節度使顧彥暉,昭宗命諫議大夫李詢宣諭兩川,勸雙方和解,韋莊作為判官同往。到了蜀地之后,王建并未奉詔,大敗顧彥暉,占據了兩川之地。或許是此次入川,韋莊的才能得到了王建的賞識。
光化二年(899),李茂貞、韓建和李克用為了抵抗朱溫組成聯盟,讓唐昭宗回到了長安,韋莊任左補闕。次年,宦官發動宮廷政變,囚禁昭宗,立太子為帝。唐王朝的不斷動亂,讓韋莊深感絕望。
仕蜀十年
昭宗天復元年(901),王建征辟韋莊為掌書記。在唐末動蕩年代,蜀中相對安定,當時很多文人匯聚于此。韋莊到了西蜀之后,專心仕途,積極為王建出謀劃策,招攬人才,安撫民眾。
天祐三年(906),王建任命韋莊為安撫副使。次年,朱溫逼迫唐哀帝禪位,唐朝滅亡,朱溫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梁,史稱“后梁”。韋莊聽說之后,與諸位將領共同向王建勸進:“即使大王忠于唐室,但大唐已經滅亡,天賜良機,不可錯失。”同年,王建自立為帝,國號為大蜀,史稱“前蜀”。
韋莊因謀劃有功,晉升為左散騎侍,判中書門下事。前蜀的刑、政、禮、樂等開國制度多為韋莊制定。次年又升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后又轉為吏部侍郎平章事,成為前蜀宰相。
韋莊仕蜀十年,憂國憂民,向王建建議“勿使瘡痍之后,復作瘡痍”,制止縣宰乘機擾民。貫休在詩中稱贊他“德高群彥表”“寬平開義路”。
武成三年(910),韋莊在成都花林坊病逝,終年約七十五歲,在蜀任相不足三年,謚號“文靖”。
注釋
[1]韋莊生年在史籍中沒有記載,學界說法不一,據夏承燾先生在《韋端己年譜》中考證,韋莊應出生于唐文宗開成元年(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