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創作:題材多樣,典雅清麗
- 韋莊:誰謂傷心畫不成
- 唐婷婷
- 3700字
- 2022-03-17 15:11:56
韋莊詩詞兼工,對唐末詩壇與詞壇均有突出的貢獻。他的詩作今存《浣花集》10卷,《全唐詩》中錄其詩316首。他的詞《花間集》中收錄了48首,《尊前集》中5首,《類編草堂詩余》中1首,共計54首,王國維輯為《浣花詞》1卷。
詩作題材多樣
韋莊生于亂世之中,經歷了黃巢農民起義與唐朝滅亡,與那些消極避世的晚唐詩人不同,韋莊的詩是面向現實的。他在詩中表現了當時社會的動蕩、民間的疾苦、漂泊的辛酸和懷才不遇的痛苦。他的詩是來自生活的,來自其真情實感,而非故意雕琢、無病呻吟。從題材來看,韋莊的詩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憂國傷時
晚唐時期,唐王朝的統治已十分腐敗,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如宦官專權、朋黨之爭、藩鎮割據等。然而統治者與貴族們卻依舊奢靡玩樂,醉生夢死,如韋莊在《咸通》中寫道:
咸通時代物情奢,歡殺金張許史家。
破產競留天上樂,鑄山爭買洞中花。
諸郎宴罷銀燈合,仙子游回璧月斜。
人意似知今日事,急催弦管送年華。
從詩中可以看出,盡管晚唐時的統治已經風雨飄搖,但是上層統治者依舊窮奢極欲,沉湎于聲色犬馬。同時也可看出,韋莊對這種社會現象的擔憂和對統治者的批判。
韋莊紀實詩的頂峰是《秦婦吟》,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與《孔雀東南飛》《木蘭詩》并稱為“樂府三絕”。詩中以一位長安女子的視角講述了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前后的情景。詩中寫道:
前年庚子臘月五,正閉金籠教鸚鵡。
…………
是時西面官軍入,擬向潼關為警急。
皆言博野自相持,盡道賊軍來未及。
須臾主父乘奔至,下馬入門癡似醉。
適逢紫蓋去蒙塵,已見白旗來匝地。
…………
詩中既表達了亡國之痛,又批判了社會現實,具有現實意義。不過這首詩韋莊是站在唐朝統治者的角度寫的,對黃巢起義軍懷仇視態度,因此詩中對黃巢軍進入長安的行為也有一些夸大的敘述。
韋莊還在詩中揭露了唐王朝統治的腐敗與官軍的殘暴,他在詩中寫道:“神在山中猶避嫌,何須責望東諸侯。”隱喻唐僖宗倉皇逃難,眾軍閥觀望不救。
藩鎮割據是導致唐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晚唐時期的藩鎮割據問題尤為嚴重。如韋莊在《喻東軍》中寫道:
四年龍馭守峨嵋,鐵馬西來步步遲。
五運未教移漢鼎,六韜何必待秦師。
幾時鸞鳳歸丹闕,到處烏鳶從白旗。
獨把一樽和淚酒,隔云遙奠武侯祠。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黃巢起義后,僖宗逃亡成都,而地方節度使卻一直屯兵洛陽,久不出兵,其實各懷鬼胎。詩人不僅表達了對地方割據勢力的不滿,也表達了對時局的憂慮。
二、民間疾苦
唐末時期政治腐敗,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韋莊在不少詩中也表現了百姓的疾苦,表達了對勞苦大眾的同情。
他在《秦婦吟》中借新安老翁之口寫洛下官軍:
千間倉兮萬絲箱,黃巢過后猶殘半。
自從洛下屯師旅,日夜巡兵入村塢。
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風吹白虎。
入門下馬若旋風,罄室傾囊如卷土。
家財既盡骨肉離,今日垂年一身苦。
可見,百姓經歷了黃巢之亂后,官軍又趁火打劫,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韋莊在詩中表達了對官軍的批判以及對百姓的憐憫。
唐末頻繁的戰爭嚴重打亂了農民的生活,使得農民無法正常耕種,還要經歷離亂與災難,如韋莊在《憫耕者》中寫道:
何代何王不戰爭,盡從離亂見清平。
如今暴骨多于土,猶點鄉兵作戍兵。
除了戰亂之外,沉重的苛捐雜稅讓百姓艱辛的生活雪上加霜。韋莊在《虎跡》中寫道:
白額頻頻夜到門,水邊蹤跡漸成群。
我今避世棲巖穴,巖穴如何又見君。
從詩中可見,哪怕百姓為了躲避戰亂藏身于巖穴之中,也無法躲避苛捐雜稅,當真是“苛政猛于虎”。
三、羈旅思鄉
韋莊的大半生一直都在戰亂中漂泊,顛沛流離于異鄉,在他的詩中有很多羈旅思鄉之作。在這些詩中,既表達了對戰亂、漂泊的厭倦,也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如他在《江外思鄉》中寫道:
年年春日異鄉悲,杜曲黃鶯可得知。
更被夕陽江岸上,斷腸煙柳一絲絲。
長安杜曲是韋莊的故鄉,但是他在故鄉度過的時光非常短暫,這一生不斷在外漂泊,不斷思念故土。
羈旅異鄉的游子,萬事萬物皆能勾起思鄉的情緒,夕陽、煙柳、春花、黃鶯……這些故鄉曾給予他美好記憶的事物都能喚起詩人的鄉愁。如他在《庭前菊》中寫道:
為憶長安爛熳開,我今移爾滿庭栽。
紅蘭莫笑青青色,曾向龍山泛酒來。
對于韋莊來說,不僅僅是故鄉,哪怕是他短暫居住兩三年的棲身之地也是值得懷念的。他在《自孟津舟西上雨中作》中寫道:
秋煙漠漠雨濛濛,不卷征帆任晚風。
百口寄安滄海上,一身逃難綠林中。
來時楚岸楊花白,去日隋堤蓼穗紅。
卻到故園翻似客,歸心迢遞秣陵東。
此處的“故園”指的是他曾居住十余年的虢州,而他此時思念的卻是客居的“秣陵東”,可見一個多年漂泊異鄉的人,哪怕回到故園,也依舊有“身是客”之感。
在魏晉時期的歷史人物中,韋莊似乎與王粲更有共鳴,在他的詩中,多次以王粲自比。他在《江邊吟》中寫道:“若有片帆歸去好,可堪重倚仲宣樓。”在《婺州和陸諫議將赴闕懷陽羨山居》中寫道:“東陽雖勝地,王粲奈思歸。”
四、仕途失意
韋莊雖身處亂世,卻一直沒有放棄參加科舉考試,以實現他“平生志業匡堯舜”的理想。從唐懿宗咸通三年(862)起,韋莊多次應舉,多次落第,直到乾寧元年(894),韋莊才如愿以償地考取進士。這期間的不遇與失意如何不讓他悲嘆感慨呢。
他參加科舉失利時,曾感到無限失落,他在《下第題青龍寺僧房》中寫道:
千蹄萬轂一枝芳,要路無媒果自傷。
題柱未期歸蜀國,曳裾何處謁吳王。
馬嘶春陌金羈鬧,鳥睡花林繡羽香。
酒薄恨濃消不得,卻將惆悵問支郎。在唐末這個動蕩的年代,科舉考試的環境十分惡劣、黑暗,他雖身負才華,可是卻“要路無媒”,想要考中科舉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所以,他也曾寄希望于貴人的舉薦,在《柳谷道中作卻寄》中寫道:“莫怪苦吟鞭拂地,有誰傾蓋待王孫。”他多年流離卻依舊懷才不遇時,也不禁感慨“但見時光流似箭,豈知天道曲如弓”(《關河道中》),“多慚十載游梁客,未換青襟侍素王”(《寄右省李起居》)。
正因為有這么多的失意,所以他終于中舉時,他的內心是無比欣喜雀躍的,寫下了《放榜日作詩》:
一聲開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
葛水霧中龍乍變,緱山煙外鶴初飛。
鄒陽暖艷催花發,太皞春光簇馬歸。
回首便辭塵土世,彩云新換六銖衣。
除此之外,他還曾寫下兩首《喜遷鶯》詞,表達其喜悅的心情。
然而中舉并不是韋莊的終極目標,他的理想是“平生志業匡堯舜”,當時的唐朝統治已經風雨飄搖,他雖然進入了仕途,可是依舊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這也是時代帶給他的悲哀。
直到晚年,他投奔西蜀,得到王建賞識,才終于在西南一隅實現他的政治理想。
花間詞人
雖然韋莊一生寫下的詩作眾多,然而他更為后人所稱道的是他的詞。韋莊雖僅有五十余首詞,卻與溫庭筠同為花間派的代表詞人,人稱“溫韋”。
韋莊的詞在題材上與溫庭筠等花間詞人相似,多以男女間的離愁別怨為主題,不過韋莊的詞還有一些游記、送別、詠史、感嘆人生等題材,其題材范圍較溫庭筠詞已有明顯擴展。
葉嘉瑩曾評韋莊的詞言:“韋莊所寫的歌辭,完全是主觀的,直抒胸臆……他可以拿詞這個形式寫自己的感情了,這已經是詞的詩化的一個進展了。”韋莊的詞,與詩一樣,成為了他抒發心中情感的工具,為早期的花間詞注入了新的生命與個性。
花間詞人大多以男女之情為主題,主要表達相思之情。韋莊也不例外,他的詞大部分都是抒發男女相思與離愁的。以兩首《女冠子》為例: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
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除卻天邊月,沒人知。
——《女冠子·四月十七》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語多時,依舊桃花面,頻低柳葉眉。
半羞還半喜,欲去又依依。覺來知是夢,不勝悲。
——《女冠子·昨夜夜半》
兩首《女冠子》,分別從男女雙方的視角寫相思之情,仿佛記述了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兩首詞讀來細膩動人,讓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韋莊一生漂泊,在他的詞中表達了羈旅游子的思鄉之情。如:
春愁南陌,故國音書隔。細雨霏霏梨花白,燕拂畫簾金額。
盡日相望王孫,塵滿衣上淚痕。誰向橋邊吹笛?駐馬西望銷魂。
——《清平樂·春愁南陌》
洛陽城里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柳暗魏王堤,此時心轉迷。
桃花春水淥,水上鴛鴦浴。凝恨對殘暉,憶君君不知。
——《菩薩蠻·洛陽城里春光好》
這些詞不僅表達了男女之情,還表達了對故國、故鄉的思念,對仕途坎坷的慨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韋莊顛沛流離的經歷和國破家亡的悲嘆。
韋莊還十分善于以女子的視角表現女子的生活狀態,表達女性的情緒情感。如:
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思帝鄉·春日游》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綠。柳外飛來雙羽玉,弄晴相對浴。
樓外翠簾高軸,倚邊欄干幾曲。云淡水平煙樹簇,寸心千里目。
——《謁金門·春雨足》
在這些詞中,有對春景的欣賞,有對戀人的思念,也有對純真愛情的渴望,韋莊以女性的視角,表達了她們的情感,也表達了自己對愛情的理解,直抒胸臆。
唐末五代的詞,多為酒宴應酬助興,少真情實感,主題也多為男女之情。詞人歐陽炯在《花間集序》中說,詞的應用場景是“綺筵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指,拍按香檀”。韋莊拓展了詞的題材,以詞表達情感,如葉嘉瑩所言:“他所寫的是主觀的抒情。這已經把歌筵酒席之間的沒有個性的歌詞推進了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