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001】契子:且從漢宮飛燕說起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四月,一代有為君王孝文帝拓跋宏帶著江山未能統一的遺憾離世,時年33歲。

孝文帝在位29年,在位期間審時度勢,改革鮮卑舊俗,延續北魏之前六代君王漢化之風,嘗試全面推行,并從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于河南洛陽。

而作為從夏、商、東周到東漢、三國的曹魏和西晉,六朝古都洛陽對于想要一統天下的北魏有著戰略上的價值,基本杜絕一水之隔的劉宋如開國武帝劉裕般,再進北方。

南北爭鋒的優勢逐漸北移。而能夠定都中原腹地,說明北魏政權已經逐漸被接納,也就是幾代人漢化卓有成效,大大地促進了民族融合和統一。

從公元386年北魏建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次年七月即遷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七代人才邁出這一步,自山西平城遷都河南洛陽,可見這一步重要,甚至于也許還會繼續往中原腹地遷徙。

就像接下來的隋滅南陳,大唐定都長安。南北朝在這時候,北方已經開始壓制南方的劉宋,并不因改朝換代而給一水之隔的南國以機會。

可以推斷改朝換代,也許是在積蓄力量,戰略調整。甚至一水之隔的南國,也在相應地做出改變。

中原大地再一次出現“楚河漢界”的十八路諸侯聯袂爭雄,以期再現結束戰國時代的始皇帝的大一統。

或者,漢高祖劉邦結束秦末亂世,再次大一統。而作為承前啟后的北魏孝文帝,確是一代明君。

鑒于他家幾代人都英年早逝,他祖父只活到26歲,他父親活到23歲,他已經算活得最久、最有作為的一代明君。

若要說這輩子有什么遺憾,大概就是想不到后世的人對他的豐功偉績不感興趣,反而好奇他怎么娶了長樂馮氏這么多女兒。

三個還是四個。

鑒于古代的記錄方式,她們留在歷史上的名字還都是馮氏。他可能并沒有在意過。

但后世的人都暈了頭,甚至想知道他第二位皇后馮氏是不是真的如野史傳聞中所說紅杏出墻,而得不到的永遠在躁動。

所以,他最愛這一個,賜死了還要與她合葬。

實在是跟他的明君身份,不相符。或者古人其實相信,死后還有靈魂,賜死的,斷不會合葬。

想一想,死后那場面,漢化這么多年的孝文帝大概會不寒而栗。這里截取后世關于他死后的一個民間說法吧。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三月,孝文帝帶病南征,卻在軍中突然病倒。據說,帝彌留之際,向彭城王元勰、北海王元詳囑托后事:“我命危矣!旦夕間事。太子幼弱,望卿效漢之霍光,輔佐太子。”

之后又說,“皇后自絕于天,背唳人倫,失德已久。若不除掉她,恐成漢末舊事,難以為制,必為禍患。我死之后,可賜皇后自盡別宮,為保全馮家顏面,以皇后之禮安葬,庶掩馮門之大過。”

又遺詔遣散后宮三夫人以下所有嬪妃,讓她們自由擇人而嫁。可以說,孝文帝放過了后宮所有妃嬪,只遺命皇后馮氏一人殉葬。

帝死,彭城王元勰傳令三軍縞素。當孝文帝的靈柩到達魯陽時,彭城王元勰委托北海王元詳,快馬奔赴洛陽,向皇后馮氏“奉宣遺旨”,賜其飲毒酒自盡。

皇后馮氏惜命,不肯就死。且奔且號。

“皇帝不會這么做的,是諸王輩要殺我!”

宦官入,授后藥。皇后馮氏不肯自殺,宦官上前抓住馮氏的衣袖,強行將毒酒灌進她的口中。

皇后馮氏被賜死,死時年僅30歲。謚號幽皇后,陪葬在孝文帝的長陵(今河南臨汝)。

咸陽王元禧等,聞聽皇后死訊,相視曰:“若無遺詔,我兄弟亦當做計去之。豈可令失行婦人宰制天下,殺我輩也?”

這是野史。

《全史宮詞》:姊妹花明并姿麗,顓房寵獨在昭儀。緣何菩薩開淫戒,貞謹應慚練行尼。

便是坊間說的孝文帝的兩位皇后,外戚馮氏的一對姐妹花,相繼為帝后的軼事。

其中第二個皇后大馮氏(在家行二)生得格外好看,出宮后與人私通,此私通的人與佛有緣,名諱菩薩。

據說,大馮后,復進宮得帝專寵,初封昭儀,后宮妃嬪鮮少能見。

當時有朝臣進言勸諫,孝文帝還說:“婦人妒防,即使王者也不能免,何況士大夫和百姓?”

專寵至斯。

馮昭儀謗言孝文帝第一個皇后小馮后(她的妹妹)使其被廢。后來,孝文廢皇后在瑤光寺(孝文帝的兒子宣武帝做皇帝時才建)出家為尼。

流到后世的歷史就是這樣。明明知道不可能,但還是吸引了不少人圍觀。

這就是我寫文的初衷,因為覺得最簡單的就是明君做不出這種事情,我們歷史上就沒有皇帝賜死過中宮皇后:

昏君都沒有。那屬于民間戲說。

殺妻是有違禮法的,甚至是他們眼里的罪,是有損他自身乃至家族的名望的不名譽事情。

而所有皇帝的第一任皇后,都是他們的結發妻子,第二任皇后里面,以最早到他們身邊的這一批妾室里的最多。

而正常情況下,這種妾室也就是民間戲稱的如夫人。能夠扶正,想來造化不低。

那么,孝文帝到底娶了馮家幾個女兒就有些意思:

正常情況下,馮家作為皇后娘家,而皇帝一次娶了馮家兩個女兒。

那么,一個是奔著皇后,另一個則是開枝散葉。

可參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女,公主和親,如果是姐妹的話,她們肯定互相扶持。

也就是,一個要專房獨寵,或者這么說,替天子生子乃至將年長的皇子都養在身邊,以圖將來;另一個則是不離天子左右……固寵眼前。

這里怎么想起了武則天。造化不低,如夫人出身的才人武氏媚娘,李治潛邸最早到他身邊伺候的妾室,做了皇后。

沒法照顧好年長的皇子們,又不肯讓其他妃嬪代勞,所以叫了她親姐姐進宮。

這里,武則天怎么可能對付她姐姐……不可思議。

【關于皇后武氏,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請詳看下一卷《從唐宮皇后武氏說起》。會陸續更新的,敬請關注。】

馮氏這一對姐妹花,這里推斷,更像是漢宮飛燕。

由此推斷漢朝趙氏姐妹趙飛燕和趙合德,想來是漢成帝的嫡母皇太后或者嫡母太皇太后娘家女,一次進宮兩個,還都能送到天子身邊。

非這種出身不可。只是也未必能夠是天子的結發妻子,因為這個基本是天子他爹,先帝的權利。

他敲定的。他未必會選他皇后的娘家女,很多都不。

對此,嫡母皇后表示無奈,“臣妾做不到啊。”但她也有能夠做到的。

就像這里的太皇太后馮氏,沒準在還是皇太后馮氏的時候,她就做了。

孝文皇帝他爹,文獻皇帝身邊說不定就有兩位昭儀馮氏哦。不要看馮熙的女兒,要看整個長樂馮氏。

這邊沒有,她馮氏一族能出皇后馮氏,正位中宮,還找不出兩個能送進宮的昭儀。

這種皇后,嫡母皇太后,嫡母太皇太后,如果她皇帝丈夫不選她娘家女,做下任天子的皇后,她通常就塞兩個娘家女給下任天子。

皇后的藝術。

這里到了孫子孝文帝,再給他兩個,如果壽命夠長,到了重孫子,沒準她還能給兩個的。

據此推斷,一見天子身邊有兩個貴女,還是姐妹,她們很大可能是走的嫡母皇太后、嫡母太皇太后娘家的路子,或者說直接點,就是她的娘家女。

這里馮氏的一對姐妹花,都做了明君孝文帝的皇后,尚且被民間戲說成“紅杏出墻”,姐妹內斗。對比她們妹妹的墓志銘,簡直是令人發指。

那么,昏君漢成帝的皇后趙氏和妹妹婕妤還是昭儀趙氏,被說得不堪,出身都“低微”,也不難理解了。

但這肯定不是歷史的真相。

能出嫡母皇太后或者嫡母太皇太后的人家,規矩必然是好的,出不了這種。

所以,歷史上真實的趙氏姐妹,肯定是足以母儀天下的。就從前面,漢成帝的天子爹,或者再上的漢天子,明君吧,冊立她們姑母做了正宮皇后。

這等人家,只會教育得更好,不可能“歪”成這樣。

北魏歷史對于整件事情,關于皇后馮氏的,就一句話:

簡簡單單一句,“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三月二十八日,下詔賜皇后馮氏死”。而正常地賜死做法,是應該先說皇后的罪名,然后貶為庶人,再依罪賜死。

否則這就是皇帝昏庸的明證。

沒有這么做的明君吧,只是沒想到后世的人摳字眼摳到這上面。

他這是遺囑。

再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作為一代明君孝文帝對于自己身后事的安排,我只能認為這句話,“下詔賜……死”,是“下詔賜……與我同葬”的意思。

可以理解為,一道恩旨,皇帝希望和皇后馮氏埋葬在一起。因為古代的帝陵,這時候,大概皇帝都是獨葬,一如秦始皇,一如孝文帝的祖母文明太后馮氏。

并不推行合葬。合葬,需要地位更高的那一人,另行交待一聲。

因為這是祭天地告祖廟的中宮皇后,或者,退一萬步說,真打算賜死皇后馮氏,魏宮內廷還是昭儀馮氏為尊。

沒有必要。朝廷就沒有這么做事的,這個安排,意義何在。

聯系“昭儀之下的三夫人都遣散”的后事安排,孝文帝重情,也并不將男女情事多放在心上,有君人之度。

就是皇后馮氏真有所冒犯,下詔“廢后”足矣。

就沒有這么賜死中宮皇后的“禮”,下面也就根本不知道要怎么做,都得講“禮”。這里推斷是要和皇后馮氏同生共死的身后事安排。

而內廷事,正史不記載,皆是民間道聽途說。

大周后工琵琶,中主李璟特賜上好“燒槽琵琶”。也就是說,南唐后主李煜送了大周后一名貴琵琶,推斷大周后工琵琶。

這還算合乎情理的推斷,雖然也可能是道聽途說。

因為孝文帝臨終與皇后馮氏同葬的安排,推斷皇后馮氏寵冠后宮;死后遣散后宮諸妃,推斷生前必然是六宮無妃。

歷史的真相,至今不明。

接下來的,當然是杜撰的。

【請注意:本文如無零星史料佐證的話,那就全文都是杜撰的。請勿深究。】

版權:起點女生網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门县| 高青县| 伊通| 牡丹江市| 仪征市| 永年县| 敦煌市| 那曲县| 莱州市| 谢通门县| 集安市| 贞丰县| 永吉县| 靖州| 武宁县| 红桥区| 左权县| 九江县| 民勤县| 建昌县| 龙口市| 西华县| 正宁县| 香河县| 铜梁县| 喀什市| 黑龙江省| 惠州市| 阳朔县| 陇西县| 黄龙县| 卓尼县| 抚州市| 金坛市| 福清市| 康保县| 西乌珠穆沁旗| 彭阳县| 镇宁| 社会| 姚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