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國家再造
最新章節:
附錄 調研步驟以及資料的介紹
法國著名行政管理領域研究者菲利普·貝茲代表作,法國近46年改革范本,行政體制改革的必讀書目。法國是一個中央集權國家,自1958年修改憲法成為第五共和國以來,實施了一系列行政改革。其中有些改革是出于政治意愿,有些則是由于受到社會學、行政學、管理學等領域的先進理念影響而引發的技術性改革。菲利普·貝茲對法國自1962年以來實施的行政改革作了整體的追溯,以時間為順序記錄了歷次改革的軌跡,同時按照不同的起因和宗旨將1962年至2008年46年間的改革歸納到不同的主題下,深入分析了改革的國內外背景,改革的理念、政策、措施和成效。
最新章節
- 附錄 調研步驟以及資料的介紹
- 總結 “國家的自我關注”,新的政治理性?
- 第三章 薩科齊執政的轉折點:對新管理轉向的政治挪用?
- 第五節 改革高級公共職能?
- 第四節 國家權力下放部門的改革
- 第三節 《財政法組織法》引起的失衡效果與連鎖反應
品牌:上海譯文
譯者:劉成富 苑桂冠
上架時間:2021-06-03 15:41:09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上海譯文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 附錄 調研步驟以及資料的介紹 更新時間:2021-06-03 15:51:41
- 總結 “國家的自我關注”,新的政治理性?
- 第三章 薩科齊執政的轉折點:對新管理轉向的政治挪用?
- 第五節 改革高級公共職能?
- 第四節 國家權力下放部門的改革
- 第三節 《財政法組織法》引起的失衡效果與連鎖反應
- 第二節 路徑依賴中斷的原因
- 第一節 對法國行政歷史性規則的質疑:《財政法組織法》與預算撥款的發放、管理、監督新型模式
- 第二章 國家改革(1998—2007)進程中的視角:是否要改變法國行政體系中的歷史性規則?
- 第五節 體制改革的復雜形式:通過改革構型進行研究的優勢
- 第四節 總理在行政部門的有限資源
- 第三節 法國行政管理“融入”機構的分量
- 第二節 法國改革之路的突出特征
- 第一節 制度化、區別與積淀
- 第一章 回顧并闡釋第五共和國統治下的行政改革之路
- 第七部分 回顧法國改革之路(1962—2008):是否要變革官僚主義行政的歷史性規則?
- 第六節 陷入僵局、公共改革、審慎措施:對關于重組的新管理劇目的三重解讀
- 第五節 集體行動的依賴鏈:改革設計師的壟斷限制與中央集權主義者的報復
- 第四節 國家改革總署:改革專門知識的工業化生產
- 第三節 政治挪用的意義:關于重組的新管理劇目
- 第二節 充當《總章程》的1995年7月26日通告:對國家改革的政治挪用
- 第一節 “政治回歸”的預兆
- 第四章 國家改革政策:改革設計師的誘惑與集體行動的兩難境地
- 第三節 法國高級官員對新公共管理的挪用
- 第二節 新國家組織模式的出現:戰略型國家及其變化
- 第一節 “大型”國家改革委員會的增加
- 第三章 建立“組織管理模式”:高級官員的看得見的手
- 第四節 國家內部的權利斗爭,整合的關鍵以及重組邏輯的競爭
- 第三節 預算局的重組愿景:重新推敲等級制度以便更好地控制支出
- 第二節 受到約束的引進者:法國行政與公共職能管理總局
- 第一節 內政部主張的重組范式:通過橫向權力分散解決地方分權
- 第二章 為推行新的政府重組規則,各部之間展開激烈競爭
- 第三節 地方分權與國家權力下放部門的危機
- 第二節 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逐步影響和法國公共職能模式的不穩定性
- 第一節 預算削減與國家改革
- 第一章 政府中三個相互依存的增長過程
- 第六部分 “戰略型國家”的起源或新公共管理在國家改革中日益增長的影響(1991—1997)
- 第三節 現代化的制度化:公共服務復興(1988—1991)
- 第二節 決裂政策宣告失敗(1986—1988):鞏固現代化管理劇目制度
- 第一節 法比尤斯政府現代化管理劇目的結晶 (1984—1986)
- 第四章 政治挪用與現代化管理劇目的制度性鞏固
- 第二節 現代化管理劇目建設過程中制約因素的內化
- 第一節 將改革思想納入國家的載體:公共服務協會
- 第三章 為專門知識“確定方向”:公共服務協會中的現代化者
- 第四節 理論方向的支持:克羅齊耶的社會學
- 第三節 質量圈與咨詢公司:使公共管理能夠為人們所理解
- 第二節 1980年代公共管理學的知識轉向
- 第一節 公共政策評估的成功
- 第二章 負責現代化管理劇目的作坊:行政管理的專門知識場所
- 第二節 模糊性的表現:行政機器的效率受到質疑
- 第一節 充滿模糊性的情況
- 第一章 模糊效應與行政效率問題化空間的開放
- 第五部分 為實現現代化所做的妥協(1984—1991)
- 第三節 行政“官僚主義”形式下專業知識的邊緣性
- 第二節 延伸有利于行政相對人的措施
- 第一節 行政改革的政治性及象征性用途
- 第三章 “行政改革”殘余的象征形式
- 第三節 工資總額推理的密集使用
- 第二節 審慎的行政預算緊縮政策
- 第一節 行政問題的預算表達
- 第二章 對行政進行預算干預的審慎新自由主義轉向
- 第四節 根深蒂固的公共職能歷史規則:制度復制與反饋效應
- 第三節 重塑公共職能:公務員法規的擴展
- 第二節 行政改革前要先進行第五共和國政治體制改革嗎?
- 第一節 國家何去何從?左翼政黨的專門知識
- 第一章 關于行政管理的矛盾動因:地方分權與法規重申
- 第四部分 國家何去何從?緊要關頭的矛盾(1981—1984)
- 第三節 高級公務員在公共管理中的初步智力投資
- 第二節 1970年代受到約束的法國公共管理專業化過程
- 第一節 針對政府部門緊縮政策的審慎形式
- 第四章 1970年代公共管理約束下的發展
- 第三節 地方分權,反對派改良主義的另一面
- 第二節 有利于行政相對人的法律的局限:行政法機構及行政法擔保人的影響
- 第一節 強化行政相對人權利:從象征性行動到管制性政策
- 第三章 反對派的改良主義在立法方面的反映:賦予行政相對人權利
- 第三節 適應反對派改良主義過程中政治與行政背景的重要性
- 第二節 服務于區別策略的反對派改良主義: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畢業生
- 第一節 反對派的改良主義:一種新的嚴謹政治
- 第二章 在官僚制面前維護行政相對人的政治可行性
- 第三節 行政問題“政治化”
- 第二節 行政問題社會化:動員改革引導者支持行政相對人
- 第一節 “行政弊病”公開化
- 第一章 將行政建設成為“公共問題”:公開化、社會化、政治化
- 第三部分 反對派的改良主義:政治游戲中的行政(1972—1981)
- 第三節 預算選擇理性化在專業維度的溶解吸收及對知識的影響:促進組織管理、管理工具及組織社會學的發展
- 第二節 預算選擇理性化在政治維度的溶解吸收:一位受到牽制的總理
- 第一節 預算選擇理性化在行政維度的溶解吸收:政府地方分權的堅實性
- 第五章 預算選擇理性化在行政、政治和專業維度的溶解吸收
- 第三節 預算選擇理性化的政治可行性:“新社會”和建設總理職位中的政府改革
- 第二節 預算選擇理性化改革劇目的三個組成部分
- 第一節 預算選擇理性化——“國家的自我關注”的制度化表達
- 第四章 公共政策與政治方案中的知識體現:預算選擇理性化和“新社會”
- 第三節 行政,改革的對象:讓·穆蘭俱樂部的自由主義轉型
- 第二節 行政,“守紀律的”對象:建立一門行政學的嘗試
- 第一節 描述行政的真相:與行政相關的社會學(1)
- 第三章 行政,知識對象:改革網絡核心的社會科學知識
- 第三節 在宏觀經濟模型中界定國家
- 第二節 測量公共職能的增長以控制國家
- 第一節 公共干預的預測與優化
- 第二章 服務于政府管理學的行政經濟的構成
- 第二節 尋求“中心地位”與“控制權”的跨部門機構
- 第一節 國家面對的經濟政治新環境
- 第一章 1960年代對規劃范式的逐步質疑
- 第二部分 “國家的自我關注”:一個理性政府的行政理念(1962—1972)
- 第三節 闡釋法國行政改革軌跡:時間性與制度性
- 第二節 了解劇目建構:基于改革構型的研究方法
- 第一節 確定對行政的干預形式:改革劇目
- 第三章 研究方法的四個核心概念
- 第五節 理性與制度的重新發現
- 第四節 成敗標準中隱含的規范研究方法
- 第三節 單維單向視角
- 第二節 行政組織構思方式中的“知識革命”猜想:新公共管理普遍性之批評
- 第一節 行政體系“危機”的解釋:適應性的偽簡單化
- 第二章 分析當代行政改革:經典研究方法與認識論問題
- 第三節 社會學維度:一場中央集權行動者之間為實現政府調控壟斷的競爭
- 第二節 歷史學維度:對“官僚主義”行政形式的質疑
- 第一節 分析法維度:對行政體系的一般干預政策
- 第一章 當代行政改革政策定義
- 第一部分 行政改革政策的社會學分析
- 寫作計劃
- 導論
- 致謝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致謝
- 導論
- 寫作計劃
- 第一部分 行政改革政策的社會學分析
- 第一章 當代行政改革政策定義
- 第一節 分析法維度:對行政體系的一般干預政策
- 第二節 歷史學維度:對“官僚主義”行政形式的質疑
- 第三節 社會學維度:一場中央集權行動者之間為實現政府調控壟斷的競爭
- 第二章 分析當代行政改革:經典研究方法與認識論問題
- 第一節 行政體系“危機”的解釋:適應性的偽簡單化
- 第二節 行政組織構思方式中的“知識革命”猜想:新公共管理普遍性之批評
- 第三節 單維單向視角
- 第四節 成敗標準中隱含的規范研究方法
- 第五節 理性與制度的重新發現
- 第三章 研究方法的四個核心概念
- 第一節 確定對行政的干預形式:改革劇目
- 第二節 了解劇目建構:基于改革構型的研究方法
- 第三節 闡釋法國行政改革軌跡:時間性與制度性
- 第二部分 “國家的自我關注”:一個理性政府的行政理念(1962—1972)
- 第一章 1960年代對規劃范式的逐步質疑
- 第一節 國家面對的經濟政治新環境
- 第二節 尋求“中心地位”與“控制權”的跨部門機構
- 第二章 服務于政府管理學的行政經濟的構成
- 第一節 公共干預的預測與優化
- 第二節 測量公共職能的增長以控制國家
- 第三節 在宏觀經濟模型中界定國家
- 第三章 行政,知識對象:改革網絡核心的社會科學知識
- 第一節 描述行政的真相:與行政相關的社會學(1)
- 第二節 行政,“守紀律的”對象:建立一門行政學的嘗試
- 第三節 行政,改革的對象:讓·穆蘭俱樂部的自由主義轉型
- 第四章 公共政策與政治方案中的知識體現:預算選擇理性化和“新社會”
- 第一節 預算選擇理性化——“國家的自我關注”的制度化表達
- 第二節 預算選擇理性化改革劇目的三個組成部分
- 第三節 預算選擇理性化的政治可行性:“新社會”和建設總理職位中的政府改革
- 第五章 預算選擇理性化在行政、政治和專業維度的溶解吸收
- 第一節 預算選擇理性化在行政維度的溶解吸收:政府地方分權的堅實性
- 第二節 預算選擇理性化在政治維度的溶解吸收:一位受到牽制的總理
- 第三節 預算選擇理性化在專業維度的溶解吸收及對知識的影響:促進組織管理、管理工具及組織社會學的發展
- 第三部分 反對派的改良主義:政治游戲中的行政(1972—1981)
- 第一章 將行政建設成為“公共問題”:公開化、社會化、政治化
- 第一節 “行政弊病”公開化
- 第二節 行政問題社會化:動員改革引導者支持行政相對人
- 第三節 行政問題“政治化”
- 第二章 在官僚制面前維護行政相對人的政治可行性
- 第一節 反對派的改良主義:一種新的嚴謹政治
- 第二節 服務于區別策略的反對派改良主義: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學畢業生
- 第三節 適應反對派改良主義過程中政治與行政背景的重要性
- 第三章 反對派的改良主義在立法方面的反映:賦予行政相對人權利
- 第一節 強化行政相對人權利:從象征性行動到管制性政策
- 第二節 有利于行政相對人的法律的局限:行政法機構及行政法擔保人的影響
- 第三節 地方分權,反對派改良主義的另一面
- 第四章 1970年代公共管理約束下的發展
- 第一節 針對政府部門緊縮政策的審慎形式
- 第二節 1970年代受到約束的法國公共管理專業化過程
- 第三節 高級公務員在公共管理中的初步智力投資
- 第四部分 國家何去何從?緊要關頭的矛盾(1981—1984)
- 第一章 關于行政管理的矛盾動因:地方分權與法規重申
- 第一節 國家何去何從?左翼政黨的專門知識
- 第二節 行政改革前要先進行第五共和國政治體制改革嗎?
- 第三節 重塑公共職能:公務員法規的擴展
- 第四節 根深蒂固的公共職能歷史規則:制度復制與反饋效應
- 第二章 對行政進行預算干預的審慎新自由主義轉向
- 第一節 行政問題的預算表達
- 第二節 審慎的行政預算緊縮政策
- 第三節 工資總額推理的密集使用
- 第三章 “行政改革”殘余的象征形式
- 第一節 行政改革的政治性及象征性用途
- 第二節 延伸有利于行政相對人的措施
- 第三節 行政“官僚主義”形式下專業知識的邊緣性
- 第五部分 為實現現代化所做的妥協(1984—1991)
- 第一章 模糊效應與行政效率問題化空間的開放
- 第一節 充滿模糊性的情況
- 第二節 模糊性的表現:行政機器的效率受到質疑
- 第二章 負責現代化管理劇目的作坊:行政管理的專門知識場所
- 第一節 公共政策評估的成功
- 第二節 1980年代公共管理學的知識轉向
- 第三節 質量圈與咨詢公司:使公共管理能夠為人們所理解
- 第四節 理論方向的支持:克羅齊耶的社會學
- 第三章 為專門知識“確定方向”:公共服務協會中的現代化者
- 第一節 將改革思想納入國家的載體:公共服務協會
- 第二節 現代化管理劇目建設過程中制約因素的內化
- 第四章 政治挪用與現代化管理劇目的制度性鞏固
- 第一節 法比尤斯政府現代化管理劇目的結晶 (1984—1986)
- 第二節 決裂政策宣告失敗(1986—1988):鞏固現代化管理劇目制度
- 第三節 現代化的制度化:公共服務復興(1988—1991)
- 第六部分 “戰略型國家”的起源或新公共管理在國家改革中日益增長的影響(1991—1997)
- 第一章 政府中三個相互依存的增長過程
- 第一節 預算削減與國家改革
- 第二節 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逐步影響和法國公共職能模式的不穩定性
- 第三節 地方分權與國家權力下放部門的危機
- 第二章 為推行新的政府重組規則,各部之間展開激烈競爭
- 第一節 內政部主張的重組范式:通過橫向權力分散解決地方分權
- 第二節 受到約束的引進者:法國行政與公共職能管理總局
- 第三節 預算局的重組愿景:重新推敲等級制度以便更好地控制支出
- 第四節 國家內部的權利斗爭,整合的關鍵以及重組邏輯的競爭
- 第三章 建立“組織管理模式”:高級官員的看得見的手
- 第一節 “大型”國家改革委員會的增加
- 第二節 新國家組織模式的出現:戰略型國家及其變化
- 第三節 法國高級官員對新公共管理的挪用
- 第四章 國家改革政策:改革設計師的誘惑與集體行動的兩難境地
- 第一節 “政治回歸”的預兆
- 第二節 充當《總章程》的1995年7月26日通告:對國家改革的政治挪用
- 第三節 政治挪用的意義:關于重組的新管理劇目
- 第四節 國家改革總署:改革專門知識的工業化生產
- 第五節 集體行動的依賴鏈:改革設計師的壟斷限制與中央集權主義者的報復
- 第六節 陷入僵局、公共改革、審慎措施:對關于重組的新管理劇目的三重解讀
- 第七部分 回顧法國改革之路(1962—2008):是否要變革官僚主義行政的歷史性規則?
- 第一章 回顧并闡釋第五共和國統治下的行政改革之路
- 第一節 制度化、區別與積淀
- 第二節 法國改革之路的突出特征
- 第三節 法國行政管理“融入”機構的分量
- 第四節 總理在行政部門的有限資源
- 第五節 體制改革的復雜形式:通過改革構型進行研究的優勢
- 第二章 國家改革(1998—2007)進程中的視角:是否要改變法國行政體系中的歷史性規則?
- 第一節 對法國行政歷史性規則的質疑:《財政法組織法》與預算撥款的發放、管理、監督新型模式
- 第二節 路徑依賴中斷的原因
- 第三節 《財政法組織法》引起的失衡效果與連鎖反應
- 第四節 國家權力下放部門的改革
- 第五節 改革高級公共職能?
- 第三章 薩科齊執政的轉折點:對新管理轉向的政治挪用?
- 總結 “國家的自我關注”,新的政治理性?
- 附錄 調研步驟以及資料的介紹 更新時間:2021-06-03 15: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