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液液萃取化工基礎
最新章節:
參考文獻
液液萃取是重要的化工分離單元操作。它具有分離效率高、能耗低、生產能力大、設備投資少、便于快速連續和安全操作等優點。本書包括物質的溶解特性及常用萃取劑、金屬萃取的基本原理、有機物萃取的基本原理、液液萃取相平衡、擴散及相間傳質過程、逐級接觸液液萃取過程的計算、微分接觸連續逆流萃取過程的計算、液液萃取設備的分類及特點、混合澄清器、柱式萃取設備、離心萃取設備、萃取過程的強化、新型萃取分離技術等內容,系統闡述了液液萃取的基本原理、平衡關系、過程速率、應用設備及設計計算、萃取過程強化途徑,并介紹了新型萃取分離技術。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化工、生物化工、環境、制藥等專業研究生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供上述專業從事分離過程研究開發、設計和運行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 參考文獻 更新時間:2020-05-19 16:53:08
- 14.6.8 蛋白質的反膠團萃取研究
- 14.6.7 反膠團體系的增溶及溶質傳遞
- 14.6.6 反膠團的結構及性質
- 14.6.5 濁點萃取
- 14.6.4 聚合物膠團萃取
- 14.6.3 膠團萃取
- 14.6.2 膠團的結構及性質
- 14.6.1 概述
- 14.6 膠團萃取技術和反膠團萃取技術
- 14.5.4 中空纖維膜萃取的過程設計
- 14.5.3 膜萃取的影響因素
- 14.5.2 膜萃取的研究方法及數學模型
- 14.5.1 概述
- 14.5 膜萃取技術[1]
- 14.4.5 親和雙水相萃取技術[24]
- 14.4.4 雙水相萃取的特點及兩相分配
- 14.4.3 雙水相體系的主要參數
- 14.4.2 雙水相體系的形成
- 14.4.1 概述
- 14.4 雙水相萃取技術[1]
- 14.3.4 超臨界流體萃取設備
- 14.3.3 超臨界流體萃取工藝
- 14.3.2 超臨界流體及其性質
- 14.3.1 概述
- 14.3 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1]
- 14.2.6 封閉液膜體系
- 14.2.5 支撐液膜體系
- 14.2.4 乳狀液膜
- 14.2.3 液膜分離過程的傳質機理及促進傳遞
- 14.2.2 液膜技術的構型和操作方式
- 14.2.1 概述
- 14.2 液膜技術
- 14.1 概述
- 第14章 新型萃取分離技術
- 參考文獻
- 13.4.3 附加外場對萃取分離過程的強化
- 13.4.2 化學作用對萃取分離過程的強化
- 13.4.1 過程耦合技術
- 13.4 耦合技術及過程強化
- 13.3.3 增加相間傳質面積
- 13.3.2 增大相際總傳質系數
- 13.3.1 提高過程的傳質推動力
- 13.3 從基本原理出發強化萃取過程
- 13.2.3 常用分離過程的“場”、“流”分析
- 13.2.2 “場”、“流”分析的基本內容
- 13.2.1 “場”、“流”的定義及特征
- 13.2 “場”、“流”分析的一般性概念
- 13.1 單元操作和單元過程[1]
- 第13章 萃取過程的強化
- 參考文獻
- 12.2.4 離心萃取器的級效率
- 12.2.3 離心萃取器的分離容量
- 12.2.2 離心萃取器的壓力平衡和界面控制
- 12.2.1 離心分離因數a
- 12.2 離心萃取器的關鍵參數[7]
- 12.1.3 逐級接觸離心萃取器
- 12.1.2 連續接觸離心萃取器
- 12.1.1 離心萃取器的分類
- 12.1 離心萃取器及其類型
- 第12章 離心萃取設備
- 參考文獻
- 11.6 柱式萃取設備的性能比較
- 11.5.5 轉盤萃取柱的設計計算步驟
- 11.5.4 轉盤萃取柱的傳質特性計算
- 11.5.3 轉盤萃取柱的操作特性
- 11.5.2 特性速度和液泛流速計算
- 11.5.1 液滴平均直徑的計算
- 11.5 轉盤萃取柱的設計計算
- 11.4.5 脈沖篩板萃取柱的設計計算舉例[44]
- 11.4.4 脈沖篩板萃取柱的傳質特性計算
- 11.4.3 脈沖篩板萃取柱的操作特性
- 11.4.2 特性速度和液泛流速計算
- 11.4.1 液滴平均直徑的計算
- 11.4 脈沖篩板萃取柱的設計計算
- 11.3.3 篩板萃取柱傳質性能計算
- 11.3.2 特性速度和液泛流速計算
- 11.3.1 液滴平均直徑的計算
- 11.3 篩板萃取柱的設計計算
- 11.2.4 柱高的計算
- 11.2.3 總傳質系數的計算
- 11.2.2 特性速度和液泛流速計算
- 11.2.1 液滴平均直徑dP的計算
- 11.2 填料萃取柱的設計計算
- 11.1.7 混合澄清型萃取柱
- 11.1.6 轉盤萃取柱(RDC)[10,11]
- 11.1.5 振動篩板萃取柱[9]
- 11.1.4 脈沖篩板萃取柱和脈沖填料萃取柱
- 11.1.3 篩板萃取柱[5]
- 11.1.2 填料萃取柱[3,4]
- 11.1.1 噴淋萃取柱
- 11.1 柱式萃取設備的類型和特點[1,2]
- 第11章 柱式萃取設備
- 參考文獻
- 10.4 混合澄清器的操作
- 10.3.2 澄清室的設計
- 10.3.1 混合室的設計
- 10.3 混合澄清器的設計[7~9]
- 10.2 箱式混合澄清器的特點
- 10.1 混合澄清器及其類型
- 第10章 混合澄清器
- 參考文獻
- 9.3 液液萃取設備的選擇[4]
- 9.2.3 萃取設備的傳質速率和總傳質系數
- 9.2.2 液液萃取設備的液泛流速和比負荷
- 9.2.1 液液萃取設備的特點
- 9.2 液液萃取設備的性能特點
- 9.1 液液萃取設備的基本條件和主要類型
- 第9章 液液萃取設備的分類及特點
- 參考文獻
- 8.4.3 動態響應曲線法
- 8.4.2 穩態濃度剖面法
- 8.4.1 擾動響應技術及其數據處理方法
- 8.4 萃取柱軸向混合參數的實驗測定
- 8.3.4 前混現象
- 8.3.3 擴散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 8.3.2 返流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 8.3.1 級模型
- 8.3 考慮萃取柱內軸向混合的計算模型
- 8.2.2 萃取柱內的軸向混合及其影響
- 8.2.1 非理想流動和停留時間分布
- 8.2 萃取柱內流動的非理想性
- 8.1 柱塞流模型
- 第8章 微分接觸連續逆流萃取過程的計算
- 參考文獻
- 7.4.5 多級逆流復合萃取過程的公式解法
- 7.4.4 多級逆流復合萃取過程的圖解法
- 7.4.3 雙溶質組分分離的操作條件選擇原則
- 7.4.2 完全不互溶體系的物料衡算和操作線
- 7.4.1 完全不互溶體系的萃取率和去污系數
- 7.4 復合萃取
- 7.3.4 兩相完全不互溶體系的多級逆流萃取過程計算
- 7.3.3 多級逆流萃取過程的最小萃取劑用量
- 7.3.2 溶劑不互溶體系
- 7.3.1 溶劑部分互溶體系
- 7.3 多級逆流萃取過程及計算[1]
- 7.2.2 溶劑不互溶體系
- 7.2.1 溶劑部分互溶體系
- 7.2 多級錯流萃取過程及其計算[1]
- 7.1.2 溶劑不互溶體系
- 7.1.1 溶劑部分互溶體系
- 7.1 單級萃取過程及其計算
- 第7章 逐級接觸液液萃取過程的計算
- 參考文獻
- 6.4.2 液滴和液滴群的傳質
- 6.4.1 液滴和液滴群的運動
- 6.4 液滴傳質特性
- 6.3.3 表面活性劑的影響
- 6.3.2 Taylor不穩定性
- 6.3.1 Marangoni效應
- 6.3 界面現象及其影響
- 6.2.4 總傳質系數
- 6.2.3 分傳質系數
- 6.2.2 相間傳質模型[1,2]
- 6.2.1 對流傳質
- 6.2 相間傳質
- 6.1.4 渦流擴散
- 6.1.3 單相中的穩態分子擴散
- 6.1.2 擴散系數
- 6.1.1 分子擴散
- 6.1 分子擴散及渦流擴散[1]
- 第6章 擴散及相間傳質過程
- 參考文獻
- 5.4 萃取相平衡的模型預測方法
- 5.3.2 三角形相圖
- 5.3.1 完全不互溶體系直角坐標圖
- 5.3 萃取相平衡的圖示方法
- 5.2.3 絡合萃取相平衡的質量作用定律分析方法
- 5.2.2 萃合物化學組成的確定
- 5.2.1 化學萃取相平衡的一般性描述
- 5.2 化學萃取的相平衡
- 5.1.4 混合溶劑物理萃取的相平衡
- 5.1.3 萃取相溶質自締合的萃取相平衡
- 5.1.2 弱酸或弱堿的萃取相平衡
- 5.1.1 物理萃取相平衡的一般性描述
- 5.1 物理萃取相平衡
- 第5章 液液萃取相平衡
- 參考文獻
- 4.4.4 絡合劑相對堿(酸)度
- 4.4.3 絡合劑的表觀堿(酸)度
- 4.4.2 分離溶質的電性參數pKa
- 4.4.1 分離溶質的疏水性參數lgP
- 4.4 有機物絡合萃取的特征性參數
- 4.3.3 絡合萃取的歷程
- 4.3.2 絡合萃取的萃合物結構
- 4.3.1 絡合萃取的作用機制
- 4.3 有機物絡合萃取過程的機理分析
- 4.2.3 有機物絡合萃取的高效性和高選擇性
- 4.2.2 有機物絡合萃取體系的基本特征
- 4.2.1 有機物絡合萃取的過程描述
- 4.2 有機物絡合萃取過程
- 4.1 簡單分子萃取
- 第4章 有機物萃取的基本原理
- 參考文獻
- 3.6.4 其他協同萃取體系
- 3.6.3 螯合萃取劑和中性萃取劑的協同萃取
- 3.6.2 肟與酸性萃取劑的協同萃取
- 3.6.1 酸性萃取劑和中性萃取劑的協同萃取
- 3.6 協同萃取過程
- 3.5.3 萃合物特性及其形成條件和存在環境的影響
- 3.5.2 金屬離子成鍵特性的影響
- 3.5.1 萃取劑特性的影響
- 3.5 金屬萃取過程的影響因素
- 3.4.3 陽離子萃取過程
- 3.4.2 陰離子交換過程
- 3.4.1 陰離子萃取過程
- 3.4 離子締合萃取過程
- 3.3.2 螯合萃取過程
- 3.3.1 酸性絡合萃取過程
- 3.3 酸性絡合萃取過程及螯合萃取過程
- 3.2.2 金屬配陰離子加合陽離子的萃取過程
- 3.2.1 中性金屬配合物的萃取
- 3.2 中性絡合萃取過程
- 3.1.2 金屬離子配合物的形成及穩定性
- 3.1.1 金屬離子的水合
- 3.1 金屬離子配合物
- 第3章 金屬萃取的基本原理
- 參考文獻
- 2.4.5 螯合萃取劑
- 2.4.4 胺類萃取劑
- 2.4.3 酸性絡合萃取劑
- 2.4.2 中性絡合萃取劑
- 2.4.1 萃取劑選擇的一般原則
- 2.4 常用的萃取劑
- 2.3.3 溶質與有機溶劑相互作用的影響
- 2.3.2 被萃溶質親水基團的影響
- 2.3.1 空腔作用能和空腔效應
- 2.3 物質萃取的各種影響因素
- 2.2.2 物質在有機溶劑中的溶解特性
- 2.2.1 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特性
- 2.2 物質在溶劑中的溶解特性
- 2.1 物質溶解過程的一般描述
- 第2章 物質的溶解特性及常用萃取劑
- 參考文獻
- 1.4 液液萃取技術的研究內容及方法
- 1.3.6 物理萃取與化學萃?。?0]
- 1.3.5 萃取分離因數
- 1.3.4 相比和萃取因子
- 1.3.3 萃取率
- 1.3.2 分配系數
- 1.3.1 分配定律和分配常數
- 1.3 液液萃取中的基本概念[6]
- 1.2 液液萃取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 1.1 液液萃取過程
- 第1章 概述
- 前言
- 內容概述
- 版權頁
- 封面
- 封面
- 版權頁
- 內容概述
- 前言
- 第1章 概述
- 1.1 液液萃取過程
- 1.2 液液萃取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 1.3 液液萃取中的基本概念[6]
- 1.3.1 分配定律和分配常數
- 1.3.2 分配系數
- 1.3.3 萃取率
- 1.3.4 相比和萃取因子
- 1.3.5 萃取分離因數
- 1.3.6 物理萃取與化學萃取[10]
- 1.4 液液萃取技術的研究內容及方法
- 參考文獻
- 第2章 物質的溶解特性及常用萃取劑
- 2.1 物質溶解過程的一般描述
- 2.2 物質在溶劑中的溶解特性
- 2.2.1 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特性
- 2.2.2 物質在有機溶劑中的溶解特性
- 2.3 物質萃取的各種影響因素
- 2.3.1 空腔作用能和空腔效應
- 2.3.2 被萃溶質親水基團的影響
- 2.3.3 溶質與有機溶劑相互作用的影響
- 2.4 常用的萃取劑
- 2.4.1 萃取劑選擇的一般原則
- 2.4.2 中性絡合萃取劑
- 2.4.3 酸性絡合萃取劑
- 2.4.4 胺類萃取劑
- 2.4.5 螯合萃取劑
- 參考文獻
- 第3章 金屬萃取的基本原理
- 3.1 金屬離子配合物
- 3.1.1 金屬離子的水合
- 3.1.2 金屬離子配合物的形成及穩定性
- 3.2 中性絡合萃取過程
- 3.2.1 中性金屬配合物的萃取
- 3.2.2 金屬配陰離子加合陽離子的萃取過程
- 3.3 酸性絡合萃取過程及螯合萃取過程
- 3.3.1 酸性絡合萃取過程
- 3.3.2 螯合萃取過程
- 3.4 離子締合萃取過程
- 3.4.1 陰離子萃取過程
- 3.4.2 陰離子交換過程
- 3.4.3 陽離子萃取過程
- 3.5 金屬萃取過程的影響因素
- 3.5.1 萃取劑特性的影響
- 3.5.2 金屬離子成鍵特性的影響
- 3.5.3 萃合物特性及其形成條件和存在環境的影響
- 3.6 協同萃取過程
- 3.6.1 酸性萃取劑和中性萃取劑的協同萃取
- 3.6.2 肟與酸性萃取劑的協同萃取
- 3.6.3 螯合萃取劑和中性萃取劑的協同萃取
- 3.6.4 其他協同萃取體系
- 參考文獻
- 第4章 有機物萃取的基本原理
- 4.1 簡單分子萃取
- 4.2 有機物絡合萃取過程
- 4.2.1 有機物絡合萃取的過程描述
- 4.2.2 有機物絡合萃取體系的基本特征
- 4.2.3 有機物絡合萃取的高效性和高選擇性
- 4.3 有機物絡合萃取過程的機理分析
- 4.3.1 絡合萃取的作用機制
- 4.3.2 絡合萃取的萃合物結構
- 4.3.3 絡合萃取的歷程
- 4.4 有機物絡合萃取的特征性參數
- 4.4.1 分離溶質的疏水性參數lgP
- 4.4.2 分離溶質的電性參數pKa
- 4.4.3 絡合劑的表觀堿(酸)度
- 4.4.4 絡合劑相對堿(酸)度
- 參考文獻
- 第5章 液液萃取相平衡
- 5.1 物理萃取相平衡
- 5.1.1 物理萃取相平衡的一般性描述
- 5.1.2 弱酸或弱堿的萃取相平衡
- 5.1.3 萃取相溶質自締合的萃取相平衡
- 5.1.4 混合溶劑物理萃取的相平衡
- 5.2 化學萃取的相平衡
- 5.2.1 化學萃取相平衡的一般性描述
- 5.2.2 萃合物化學組成的確定
- 5.2.3 絡合萃取相平衡的質量作用定律分析方法
- 5.3 萃取相平衡的圖示方法
- 5.3.1 完全不互溶體系直角坐標圖
- 5.3.2 三角形相圖
- 5.4 萃取相平衡的模型預測方法
- 參考文獻
- 第6章 擴散及相間傳質過程
- 6.1 分子擴散及渦流擴散[1]
- 6.1.1 分子擴散
- 6.1.2 擴散系數
- 6.1.3 單相中的穩態分子擴散
- 6.1.4 渦流擴散
- 6.2 相間傳質
- 6.2.1 對流傳質
- 6.2.2 相間傳質模型[1,2]
- 6.2.3 分傳質系數
- 6.2.4 總傳質系數
- 6.3 界面現象及其影響
- 6.3.1 Marangoni效應
- 6.3.2 Taylor不穩定性
- 6.3.3 表面活性劑的影響
- 6.4 液滴傳質特性
- 6.4.1 液滴和液滴群的運動
- 6.4.2 液滴和液滴群的傳質
- 參考文獻
- 第7章 逐級接觸液液萃取過程的計算
- 7.1 單級萃取過程及其計算
- 7.1.1 溶劑部分互溶體系
- 7.1.2 溶劑不互溶體系
- 7.2 多級錯流萃取過程及其計算[1]
- 7.2.1 溶劑部分互溶體系
- 7.2.2 溶劑不互溶體系
- 7.3 多級逆流萃取過程及計算[1]
- 7.3.1 溶劑部分互溶體系
- 7.3.2 溶劑不互溶體系
- 7.3.3 多級逆流萃取過程的最小萃取劑用量
- 7.3.4 兩相完全不互溶體系的多級逆流萃取過程計算
- 7.4 復合萃取
- 7.4.1 完全不互溶體系的萃取率和去污系數
- 7.4.2 完全不互溶體系的物料衡算和操作線
- 7.4.3 雙溶質組分分離的操作條件選擇原則
- 7.4.4 多級逆流復合萃取過程的圖解法
- 7.4.5 多級逆流復合萃取過程的公式解法
- 參考文獻
- 第8章 微分接觸連續逆流萃取過程的計算
- 8.1 柱塞流模型
- 8.2 萃取柱內流動的非理想性
- 8.2.1 非理想流動和停留時間分布
- 8.2.2 萃取柱內的軸向混合及其影響
- 8.3 考慮萃取柱內軸向混合的計算模型
- 8.3.1 級模型
- 8.3.2 返流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 8.3.3 擴散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 8.3.4 前混現象
- 8.4 萃取柱軸向混合參數的實驗測定
- 8.4.1 擾動響應技術及其數據處理方法
- 8.4.2 穩態濃度剖面法
- 8.4.3 動態響應曲線法
- 參考文獻
- 第9章 液液萃取設備的分類及特點
- 9.1 液液萃取設備的基本條件和主要類型
- 9.2 液液萃取設備的性能特點
- 9.2.1 液液萃取設備的特點
- 9.2.2 液液萃取設備的液泛流速和比負荷
- 9.2.3 萃取設備的傳質速率和總傳質系數
- 9.3 液液萃取設備的選擇[4]
- 參考文獻
- 第10章 混合澄清器
- 10.1 混合澄清器及其類型
- 10.2 箱式混合澄清器的特點
- 10.3 混合澄清器的設計[7~9]
- 10.3.1 混合室的設計
- 10.3.2 澄清室的設計
- 10.4 混合澄清器的操作
- 參考文獻
- 第11章 柱式萃取設備
- 11.1 柱式萃取設備的類型和特點[1,2]
- 11.1.1 噴淋萃取柱
- 11.1.2 填料萃取柱[3,4]
- 11.1.3 篩板萃取柱[5]
- 11.1.4 脈沖篩板萃取柱和脈沖填料萃取柱
- 11.1.5 振動篩板萃取柱[9]
- 11.1.6 轉盤萃取柱(RDC)[10,11]
- 11.1.7 混合澄清型萃取柱
- 11.2 填料萃取柱的設計計算
- 11.2.1 液滴平均直徑dP的計算
- 11.2.2 特性速度和液泛流速計算
- 11.2.3 總傳質系數的計算
- 11.2.4 柱高的計算
- 11.3 篩板萃取柱的設計計算
- 11.3.1 液滴平均直徑的計算
- 11.3.2 特性速度和液泛流速計算
- 11.3.3 篩板萃取柱傳質性能計算
- 11.4 脈沖篩板萃取柱的設計計算
- 11.4.1 液滴平均直徑的計算
- 11.4.2 特性速度和液泛流速計算
- 11.4.3 脈沖篩板萃取柱的操作特性
- 11.4.4 脈沖篩板萃取柱的傳質特性計算
- 11.4.5 脈沖篩板萃取柱的設計計算舉例[44]
- 11.5 轉盤萃取柱的設計計算
- 11.5.1 液滴平均直徑的計算
- 11.5.2 特性速度和液泛流速計算
- 11.5.3 轉盤萃取柱的操作特性
- 11.5.4 轉盤萃取柱的傳質特性計算
- 11.5.5 轉盤萃取柱的設計計算步驟
- 11.6 柱式萃取設備的性能比較
- 參考文獻
- 第12章 離心萃取設備
- 12.1 離心萃取器及其類型
- 12.1.1 離心萃取器的分類
- 12.1.2 連續接觸離心萃取器
- 12.1.3 逐級接觸離心萃取器
- 12.2 離心萃取器的關鍵參數[7]
- 12.2.1 離心分離因數a
- 12.2.2 離心萃取器的壓力平衡和界面控制
- 12.2.3 離心萃取器的分離容量
- 12.2.4 離心萃取器的級效率
- 參考文獻
- 第13章 萃取過程的強化
- 13.1 單元操作和單元過程[1]
- 13.2 “場”、“流”分析的一般性概念
- 13.2.1 “場”、“流”的定義及特征
- 13.2.2 “場”、“流”分析的基本內容
- 13.2.3 常用分離過程的“場”、“流”分析
- 13.3 從基本原理出發強化萃取過程
- 13.3.1 提高過程的傳質推動力
- 13.3.2 增大相際總傳質系數
- 13.3.3 增加相間傳質面積
- 13.4 耦合技術及過程強化
- 13.4.1 過程耦合技術
- 13.4.2 化學作用對萃取分離過程的強化
- 13.4.3 附加外場對萃取分離過程的強化
- 參考文獻
- 第14章 新型萃取分離技術
- 14.1 概述
- 14.2 液膜技術
- 14.2.1 概述
- 14.2.2 液膜技術的構型和操作方式
- 14.2.3 液膜分離過程的傳質機理及促進傳遞
- 14.2.4 乳狀液膜
- 14.2.5 支撐液膜體系
- 14.2.6 封閉液膜體系
- 14.3 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1]
- 14.3.1 概述
- 14.3.2 超臨界流體及其性質
- 14.3.3 超臨界流體萃取工藝
- 14.3.4 超臨界流體萃取設備
- 14.4 雙水相萃取技術[1]
- 14.4.1 概述
- 14.4.2 雙水相體系的形成
- 14.4.3 雙水相體系的主要參數
- 14.4.4 雙水相萃取的特點及兩相分配
- 14.4.5 親和雙水相萃取技術[24]
- 14.5 膜萃取技術[1]
- 14.5.1 概述
- 14.5.2 膜萃取的研究方法及數學模型
- 14.5.3 膜萃取的影響因素
- 14.5.4 中空纖維膜萃取的過程設計
- 14.6 膠團萃取技術和反膠團萃取技術
- 14.6.1 概述
- 14.6.2 膠團的結構及性質
- 14.6.3 膠團萃取
- 14.6.4 聚合物膠團萃取
- 14.6.5 濁點萃取
- 14.6.6 反膠團的結構及性質
- 14.6.7 反膠團體系的增溶及溶質傳遞
- 14.6.8 蛋白質的反膠團萃取研究
- 參考文獻 更新時間:2020-05-19 16: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