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改版前言
上卷:按通行刻本有楊荊山小引,焦瑯琊序,張可大、許有□跋,并述刊行重刻之由,而于本文無所系焉。若楊氏雖曰“得緒山原本”,未見其必然也,故今皆不載。然數子之有功于此書,固不為鮮,則非忍去之,但為讀者省其煩耳,通本具在,就而求之可也。
徐曰仁所錄凡一十四條(并序二篇,跋一篇),陸原靜所錄凡八十條,薛尚謙所錄凡三十五條,合一百二十九條。按《年譜》,門人薛侃得、徐愛所遺《傳習錄》一卷、序二篇與陸澄各錄一卷刻于虔是也。
中卷:答人論學書(通本作答顧東橋),答周道通書(通本作啟問道通),答陸原靜書。
又答歐陽崇一書,答羅整庵少宰書,答聶文蔚書。
又以上八篇本南元善錄,為《傳習錄》下卷者,緒山因加損之,詳見小序。今據一本合下二篇,以為中卷。
示第立志說(全書所載之《傳習錄》及通行之印本俱無此條,今從一本增之),訓蒙大意(附教約)。以上二篇,一本連前八篇為南元善錄,然而緒山所抄,后人所益,未可知也。楊氏序曰:“益以先生所嘗詠學詩與誨語之切要者。”所謂切要者,指詠學詩后所載《示徐曰仁應試》及《諭俗四條》與《客坐私祝》共三篇耳,而此二篇亦其所益乎?亦未可知也。俟異日得原本。或曰二篇當移之附卷,予亦以為然,而以印刻既成,不及改之。
下卷:陳九川所輯,凡一百一十五條,其二十一條所自手記,十五條黃以方所錄,十一條黃修易所錄,六十八條黃省曾所錄,合若干條九川輯焉,緒山跋焉。所謂續錄者也,按《要書》省曾錄中,分何廷仁條以下五十一條,以為緒山所錄,其以他友皆字,緒山獨名也,理或然也。然此錄考定成于緒山之手,則其自改之,以不可知也。其余文字條數有小異同。今亦據一本合下二篇以為下卷。
補遺二十八條:曾才漢所錄,緒山序之。序文通本載在編尾,今從一本移之編首。
《晚年定論》:朱子書凡三十四通,吳子語一條,先生序焉,袁慶麟跋焉。一本不載此篇,今據緒山小引從通本。
附卷:《大學問》,是師門之教典,緒山受而錄之,有序及跋。此篇本出續集,今取以為附卷之首。[1]
示徐曰仁應試諭俗四條,客坐私祝,以上三篇荊山既增刻焉,今從之,但詠學詩一卷,則似不得抄出之旨,故今不取也。其欲覽之者,求之通本可也。
謹按先生之德之業,表著于天下,顯明于萬世,而與日月同懸者,固既照照矣。是以當世之人得遍觀而盡識之,則其教誨論說莫不聽而化之也。今也世遠地隔,不復有觀感而興起,則其才見遺言于《傳習》《文錄》之間者,或主先入,或挾勝心,不能專心平意以從事于先生之訓矣,亦可哀也已。今欲觀其德業于千里數百年之外,則緒山之《年譜》、久庵之《行狀》,及《明史》所載,以至諸子之雜錄,歷歷可見矣。[2]而予每恨我邦未有梓行之者,不及人見而遍知之矣。而其最明白者,不若《年譜》系日月紀事實之審詳也,故李卓吾《文選》、陳龍正《要書》,皆必擇諸是也而尚未能精。故今別略出而附刻之,使凡讀此錄者,皆先觀先生之德業與日月同懸者,而知其教誨論說為孔孟之正宗,以無疑于格物致知之功、知行合一之實云爾。
日本正德二年壬辰九月晝,平安三輪希賢善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