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陸澄錄(3)
- 標注傳習錄
- (明)王陽明著 (日)三輪執齋???/a>
- 4834字
- 2016-11-30 13:59:55
先生說:“這時正適合用功。如果錯過這個機會,平時講學有什么用呢?人就是要在這種時候磨煉自己。父親愛兒子,自然感情極深,然而天理也有它自己中和的地方,越過了就是私心。人們在此時大多認為按照天理應該憂傷,于是一向憂傷困苦,不知已經陷入了‘心有憂患,不得純正’的地步。一般七情的感受,過分的多,不夠的少,稍有過分,就不再是心的本體,必須要調整適中才可以。比如父母去世,他們的兒女哪有不希望一哭就跟著死去,心里才痛快的呢?然而卻推倡‘不能過分悲哀而失去本性’。并不是圣人強制要求人們的情感,天理本體,自有它的分寸限制,不能超過。人只要明了心體,自然就不會增減一分一毫了。”
陸澄錄三十一
不可謂“未發之中”常人俱有。蓋“體用一源”,有是體,即有是用。有未發之中,即有“發而皆中節之和”。今人未能有“發而皆中節之和”,須知是他“未發之中”亦未能全得。[148]
譯文
不能說平常人都具有“未發之中”。因為“事物中隱微的本原與其表露的現象之間,有相涵的統一關系”,有這個本體,就有這個現象。有“未發之中”,就有“發而皆中節”的和。現在的人不能有“發而皆中節”的和,必須知道是他的“未發之中”也還沒有完全弄懂。
陸澄錄三十二
《易》[149]之辭是“初九潛龍勿用”六字?!兑住分笫浅醍媅150]。《易》之變是值其畫?!兑住分际怯闷滢o。
譯文
《周易》的爻辭是“初九潛龍勿用”六字?!吨芤住返呢韵笫浅醍?。《周易》的變化是遇到新畫?!吨芤住返恼疾肥抢秘赞o和爻辭。
陸澄錄三十三
夜氣[151]是就常人說。學者能用功,則日間有事無事,皆是此氣翕聚發生處。圣人則不消說夜氣。
譯文
存養夜氣是對平常人而言的。學者如果能夠用功,那么白天無論有事無事,都是夜氣在收斂聚合發散。圣人則不必說夜氣。
陸澄錄三十四
澄問“操存舍亡[152]”章。
曰:“‘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此雖就常人心說,學者亦須是知得心之本體,亦元是如此,[153]則操存功夫,始沒病痛。不可便謂出為亡,入為存。若論本體,元是無出無入的。若論出入,則其思慮運用是出。然主宰常昭昭在此,何出之有?既無所出,何入之有?程子所謂‘腔子’[154],亦只是天理而已。[155]雖終日應酬,而不出天理,即是在腔子里。若出天理,斯謂之放,斯謂之亡?!?
又曰:“出入亦只是動靜。動靜無端,豈有鄉邪?”
譯文
陸澄以“操存舍亡”一章向先生請教。
先生說:“‘出入無時,莫知其鄉’。這雖然是就平常人的心來說的,學者也需要知道心的本體,也原本正是這樣。這樣,操守存養的功夫,才沒有缺點。不可以輕率地認定‘出’不存在,‘入’應當存在。如果論到本體,原本是無出無入的。如果論到出入,那么人的思維活動是‘出’。然而人的主宰昭然在此,哪里有個出呢?既然沒有出,哪里有個入呢?程子所謂的‘腔子’,也只是天理而已。雖然成天應酬,但不出天理的范疇,就是在腔子當中。如果越出天理,就是所謂的‘放’,就是所謂的‘亡’?!?
先生又說:“出入也只是動靜。動靜無緣無故,哪里又有歸所呢?”
陸澄錄三十五
王嘉秀問:“佛以出離生死誘人入道,仙以長生久視誘人入道,其心亦不是要人做不好。究其極至,亦是見得圣人上一截[156],然非入道正路。如今仕者,有由科,有由貢,有由傳奉一般做到大官。畢竟非入仕正路,君子不由也。[157]仙佛到極處,與儒者略同,但有了上一截,遺了下一截,終不似圣人之全。然其上一截同者,不可誣也。后世儒者又只得圣人下一截,分裂失真,流而為記誦,詞章,功利,訓詁,亦卒不免為異端。是四家[158]者,終身勞苦于身心,無分毫益。視彼仙佛之徒,清心寡欲,超然于世累之外者,反若有所不及矣。今學者不必先排仙佛,[159]且當篤志為圣人之學。圣人之學明,則仙佛自泯。不然,則此之所學,恐彼或有不屑,而反欲其俯就[160],不亦難乎?鄙見如此,先生以為何如?”
先生曰:“所論大略亦是。但謂上一截,下一截,亦是人見偏了如此。若論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徹上徹下,只是一貫,更有甚上一截,下一截?‘一陰一陽之謂道,但仁者見之便謂之仁,智者見之便謂之智,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痆161]仁智豈可不謂之道?但見得偏了,便有弊病?!?
譯文
王嘉秀問:“佛教憑借超脫生死來誘導人信奉,道教以長生不老來誘導人信奉,他們的本意也不是要人做不好的事情。追根究底,也是看到了圣人的上面一部分,但這并不是信奉的正路。如今做官的人,有科舉而成,有薦舉而就,有從傳奉官而一樣做到大官的。終歸不是做官正道的,君子是不會實行的。道教佛教到了極處,與儒者大略相同,但有了上面一部分,遺失了下面一部分,終究不能得到圣人全部的本意。然而上一部分相同的,也不可以虛構。后世儒者又只注意到了圣人的下面一部分,因而上下分裂失真,使儒學流于記誦,詞章,功利,訓詁,也最終不免成為異端。研究這四家的人,終生身心勞碌,沒有一點益處。反觀那些道教佛教的信徒,清心寡欲,超脫于世俗煩累之外的,這些人反而有所不及了。如今的學者不必上來就排斥道教、佛教,而應當篤志研習圣人之學。圣人之學闡明發揚,那么道教、佛教自然會消亡。否則的話,恐怕道教、佛教的信奉者對儒學的內容感到不屑,而反要這兩家的人降格相奉,不是很難嗎?這是我的粗淺看法,先生認為怎樣?”
先生說:“你所論說的大體上正確。但所謂的上面一部分,下面一部分,也是人們見解偏頗才會出現。如此論及圣人大中至正的道義,上下通達,都是相同的,又有什么上面一部分,下面一部分?‘陰陽的交替變化就叫做道,但仁者把它叫做仁,智者把它叫做智,平民百姓每天接觸陰陽之道而不懂得,因此君子之道就很少有人知道了?!?、智怎么能不稱為道呢?但見解偏頗了,就有問題出現?!?
陸澄錄三十六
蓍固是《易》,龜亦是《易》。[162]
譯文
蓍草占卜固然是《周易》,龜背占卜也是《周易》。
陸澄錄三十七
問:“孔子謂武王未盡善,[163]恐亦有不滿意?!?
先生曰:“在武王自合如此?!?
曰:“使文王未歿,畢竟如何?”
曰:“文王在時,天下三分已有其二。若到武王伐商之時,文王若在,或者不致興兵,必然這一分亦來歸了文王。只善處,紂使不得縱惡而已?!?
譯文
陸澄問:“孔子認為周武王沒有盡善,恐怕對他也有不滿意的地方吧。”
先生說:“對武王來說,自然應當得到這樣的評價?!?
陸澄說:“如果周文王沒有去世,終歸怎么樣呢?”
先生說:“文王在世時,已經掌管了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如果武王伐商時文王在世,也許不會發動刀兵,這余下的三分之一必然也會歸于文王治下。只要好好處理,讓紂王無法作惡就可以了?!?
陸澄錄三十八
問:“孟子言‘執中無權猶執一’[164]?!?
先生曰:“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隨時變易,如何執得?須是因時制宜,難預先定一個規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將道理一一說得無罅漏。立定個格式,此正是執一?!?
譯文
陸澄問:“孟子所說的‘持中間態度而沒有變通,也還是執著在一點上’怎么理解呢?”
先生說:“中間態度只是天理,只是變易。隨時變易,怎么能持住這種態度?必須要因時制宜,預先規定好一個規矩是很難的。就像后世儒者要將道理逐一解說得沒有疏漏一樣。立定一個規則法度,這正是執一?!?
陸澄錄三十九
唐詡問:“立志是常存個善念,要為善去惡否?”[165]
曰:“善念存時,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惡,更去何惡?此念如樹之根芽,立志者長立此善念而已?!畯男乃?,不逾矩’,只是志到熟處?!?
譯文
唐詡問:“立志就是要常存一個善念,需要做善而除惡嗎?”
先生說:“善念存在的時候,就是天理。這種念頭就是善的,還去思考什么善呢?這種念頭不是惡的,還去摒除什么惡呢?這種念頭就像樹的根芽,立志的人要恒久確立這個善念而已?!S心行事,不逾越規矩’,這只是志向達到了成熟的地步?!?
陸澄錄四十
精神,道德,言動,大率收斂為主,發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譯文
精神、道德、言行,大多以收斂為主,向外發散是不得已的事,天地人物都是如此。
陸澄錄四十一
問:“文中子是如何人?”
先生曰:“文中子庶幾‘具體而微’[166],惜其早死?!?
問:“如何卻有續經之非?”
曰:“續經亦未可盡非”。
請問。
良久,曰:“更覺‘良工心獨苦’?!?
譯文
陸澄問:“王通是什么樣的人?”
先生說:“王通差不多是一位‘各個方面都已全面,只是比較微小’的人了,可惜他去世太早?!?
陸澄問:“他怎么又有續仿經書的過錯呢?”
先生說:“續仿經書也不能完全說是過錯?!?
陸澄繼續請教是怎么回事。
過了很久,先生說:“我更覺得‘良工心獨苦’了?!?
陸澄錄四十二
許魯齋[167]謂儒者以治生為先之說,亦誤人。
譯文
許魯齋認為儒者以謀生計優先的學說,也貽誤了很多人。
陸澄錄四十三
問仙家[168]元氣、元神、元精。
先生曰:“只是一件。流行為氣,凝聚為精,妙用為神?!?
譯文
陸澄向先生請教道家的元氣、元神、元精。
先生說:“這三個是同一件事。流行就是氣,凝聚就是精,妙用就是神。”
陸澄錄四十四
喜怒哀樂,本體自是中和的。才自家著些意思,便過不及,便是私。
譯文
喜怒哀樂,本體原是中和。自己剛有些想法,稍有逾越或不及,就是私欲了。
陸澄錄四十五
問:“哭則不歌[169]?!?
先生曰:“圣人心體,自然如此?!?
譯文
陸澄問:“‘哭過后就不再歌’要怎么理解呢?”
先生說:“圣人的心體,自然如此?!?
陸澄錄四十六
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譯文
克己務必要徹底摒除干凈,一毫都不存留,才可以。有一點私欲存在,那么其他的邪惡就會相攜而至。
陸澄錄四十七
問《律呂新書》[170]。
先生曰:“學者當務為急,算得此數熟,亦恐未有用,必須心中先具禮樂之本[171]方可。且如其書說,多用管以候氣,然至冬至那一刻時,管灰之飛,或有先后須臾之間,焉知那管正值冬至之刻?[172]須自心中先曉得冬至之刻始得。此便有不通處。學者須先從禮樂本原上用功?!?
譯文
陸澄問《律呂新書》怎么樣。
先生說:“學者應當致力于關注的事,將音樂律數算得再熟,也恐怕沒有用處,心中必須首先具備禮樂的根本才可以。就像這書中說的,常用樂管來觀察節氣,然而到了冬至那一刻的時候,樂管灰塵的飛散,又有先后短暫的差別,怎么知道哪個樂管正值冬至時刻呢?必須自己心中先明曉冬至的時刻才可以。這就有不通的地方。學者必須要先從禮樂根本上用功?!?
陸澄錄四十八
曰仁云:“心猶鏡也。圣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近世格物之說,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嘗廢照?!?
譯文
徐愛說:“心就像鏡子。圣人的心如同明鏡,常人的心如同暗鏡。近代格物的學說,如同用鏡照物,在照映上用功,不知道鏡子仍舊昏暗不清,怎么能照出呢?先生的格物學說,就如同打磨鏡子使它明亮,在打磨上用功,鏡子明亮之后也不會耽誤照物?!?
陸澄錄四十九
問道之精粗。
先生曰:“道無精粗,人之所見有精粗。如這一間房,人初進來,只見一個大規模如此。處久便柱壁之類,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細細都看出來。然只是一間房?!?
譯文
陸澄向先生請教道的精粗問題。
先生說:“道沒有精粗,人們看到的道才有精粗之別。比如這間房子,人剛進來的時候,只看得到一個大致規模。待得久了,房柱、墻壁之類,逐一都能看得清楚。再久一些,房柱上篆刻的紋飾,都能詳細地看得出來。然而仍舊只是這一間房子而已。”
陸澄錄五十
先生曰:“諸公近見時,少疑問。何也?人不用功,莫不自以為已知,為學只循而行之是矣。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塵一日不掃,便又有一層。著實用功,便見道無終窮,愈探愈深,必使精白無一毫不徹方可?!?
譯文
先生說:“各位最近相見的時候,疑問變少了。為什么呢?人不用功,無不自以為已經明白了,做學問只要跟著前人實行就可以。卻不知道私欲逐日萌生,就像地上的塵土一天不掃,就又多一層。踏實用功,就可以明白道的無窮無盡,越探究越深入,一定要達到精細純潔沒有一點不透徹的地步才可以?!?
陸澄錄五十一
問:“知至然后可以言誠意。今天理人欲知之未盡,如何用得克己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