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薛侃錄(2)
- 標注傳習錄
- (明)王陽明著 (日)三輪執(zhí)齋校勘
- 4999字
- 2016-11-30 13:59:55
先生說:“佛教著眼在沒有善惡,就一切都不管,不能治理天下。圣人沒有善惡,只是不刻意喜好,不刻意為惡,氣節(jié)不動,然而遵從王的道行,待到達極致,就自然遵循天理,就能籌謀成就,輔佐幫助。”
薛侃問:“既然草不是惡的,那么就不應該除去草了?”
先生說:“這樣又是佛教、道教的意見了。如果草對你有所妨礙,為什么不除去呢?”
薛侃說:“這樣做就又是刻意喜好、刻意為惡了。”
先生說:“不刻意喜好或為惡,并不是完全沒有喜好和厭惡,那就像是沒有知覺的人了。所說的不刻意去做的人,只是說喜好為惡都要遵循天理。不除去這些,就又增添了一分意思。這樣就和沒有喜好或為惡一樣了。”
薛侃說:“除草怎樣才是遵循天理,沒有其他意思呢?”
先生說:“草妨礙了你,天理來講也應該除去,那就要這樣做。偶爾雖然沒有立即全部除去,也不成為心中的拖累。如果有一分在意的話,心體就會被拖累,就會有許多動搖氣節(jié)的地方。”
薛侃說:“也就是說,善惡完全不在于物了。”
先生說:“只在于你的心。遵循天理就是善,動搖氣節(jié)就是惡。”
薛侃錄八
先生謂學者曰:“為學須得個頭腦功夫,方有著落。縱未能無間,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不然,雖從事于學,只做個義襲而取。只是行不著,習不察,非大本達道也”。
又曰:“見得時,橫說豎說皆是。若于此處通,彼處不通,只是未見得。”
譯文
先生對求學的人說:“做學問必須得有個頭腦的功夫,才有著落。即使未能無間,如同舟有舵,一提就醒。不這樣,即使從事于學問,也只是做個依意義沿襲而取的事罷了。只是做事不彰顯,學習不察覺,不是學習的大本達道。”
先生又說:“見到真道時,橫說豎說都是。如果在此處通達,彼處不通達,只是沒有見得真道。”
薛侃錄九
或問:“為學以親故,不免業(yè)舉之累。”[220]
先生曰:“以親之故而業(yè)舉為累于學,則治田以養(yǎng)其親者亦有累于學乎?先正云:‘惟患奪志。’[221]但恐為學之志不真切耳。[222]”
譯文
有人說:“想要做學問,但由于父母(主張)的原因,不免有科舉的拖累。”
先生說:“由于父母的原因參加科舉考試而妨礙了學習,那么,為了奉養(yǎng)父母而種田,也妨礙學習嗎?前賢說過‘只擔心失去志向’,只需要擔心做學問的志向不真切而已。”
薛侃錄十
崇一[223]問:“尋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無事亦忙。[224]何也?”
先生曰:“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緩。雖千變?nèi)f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時,與天運一般不息。雖酬酢萬變,常是從容自在。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譯文
崇一問:“平時總是說要多忙。有事情固然要忙,沒有事情也忙。為什么?”
先生說:“天地氣機,本來沒有一刻的停止。然而有個主宰,所以不先不后,不急不緩。即使千變?nèi)f化,但是主宰常定。人應這個主宰而生活。如果主宰安定時,就同天地運行一樣不停止。雖然應對的方法千變?nèi)f化,卻常常是從容自在。所謂‘內(nèi)心泰然,全身都聽從心的命令。’如果沒有主宰,只有氣在心中四處奔流,怎么能不忙呢?”
薛侃錄十一
先生曰:“為學大病在好名”。
侃曰:“從前歲,自謂此病已輕。此來精察,乃知全未。豈必務外為人?只聞譽而喜,聞毀而悶,即是此病發(fā)來”。
曰:“最是。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實之心,即全無務名之心。若務實之心,如饑之求食,渴之求飲,安得更有功夫好名”?
又曰:“‘疾沒世而名不稱’[225]。稱字去聲讀。亦‘聲聞過情,君子恥之’[226]之意。實不稱名,生猶可補。歿則無及矣。‘四十五十而無聞’[227],是不聞道,非無聲聞也。孔子云,‘是聞也,非達也’[228]。安肯以此望人”?
譯文
先生說:“做學問學最大的弊病就是好名。”
薛侃說:“自前年起,自我感覺好名的毛病已經(jīng)減輕許多。最近仔細省察,才知道這個毛病完全沒有去掉。豈止是僅僅做到外在不愛好名聲的樣子給人看就算是不好名了?只要聽到夸贊就喜悅,聽到毀謗就憂悶,就是好名的毛病在發(fā)作。”
先生說:“十分正確。名與實相對。務實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輕一分。若全是務實的心,就沒有一絲求名之心。如果務實的心猶如饑而求食、渴而求飲,哪來還會有好名的功夫?”
先生又說:“‘擔心隱沒于世但是名聲不相稱’的‘稱’字讀去聲,也就是‘名聲超過實際情況,君子以之為恥’的意思。實與名不相符,活著尚可彌補,死了就來不及了。孔子認為‘四十歲五十歲而無聞’,(其中的“聞”字)是指沒有聞道,并非指聲譽。孔子說:‘是聞(聞道)也,非達(顯達)也’,他怎么會以是否有名聲而看待別人呢?”
薛侃錄十二
侃多悔。
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于中,則又因藥發(fā)病。”
譯文
薛侃經(jīng)常悔悟。
先生說:“悔悟是治病的藥,然而重在改正錯誤。如果把悔悟念頭留在心里,那么又會因藥而生病。”
薛侃錄十三
德章曰:“聞先生以精金喻圣,[229]以分兩喻圣人之分量,以鍛煉喻學者之功夫,最為深切。惟謂堯舜為萬鎰,孔子為九千鎰,疑未安。”
先生曰:“此又是軀殼上起念,故替圣人爭分兩。若不從軀殼上起念,即堯舜萬鎰不為多,孔子九千鎰不為少。堯舜萬鎰,只是孔子的,孔子九千鎰,只是堯舜的,原無彼我,所以謂之圣,只論精一,不論多寡。只要此心純乎天理處同,便同謂之圣。若是力量氣魄,如何盡同得?后儒只在分兩上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較分兩的心,各人盡著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純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個個圓成[230],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無不具足。此便是實實落落,明善誠身的事。后儒不明圣學,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卻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紂心地,動輒要做堯舜事業(yè),如何做得?終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個甚么。可哀也已。”
譯文
劉德章說:“聽聞先生用精金來比喻圣人,用分兩來比喻圣人的功力,用錘煉來比喻學者的功夫,是最深刻的。只是先生您說堯舜是萬鎰金,孔子是九千鎰金,疑惑仍舊沒有平息。”
先生說:“這又是從表面生發(fā)的念頭,因此才替圣人爭辯分兩輕重。如果不從表面生發(fā)念頭,那么堯舜比作萬鎰金不算多,孔子比作九千鎰金也不算少。堯舜萬鎰金,就是孔子的,孔子九千鎰金,也就是堯舜的,原本不分彼此,所以稱為圣人的,只看精一,不看多少。只要內(nèi)心純粹天理的地方是一樣的,就可以同樣被稱為圣人。如果從力量氣魄上分辨,又怎么可能完全相同呢?后世儒者只在分兩輕重上比較,因此流于功利。如果摒除了比較分兩輕重的心,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力量精神上盡力而為,只在內(nèi)心純粹天理上用功,那么就人人自我滿足,個個圓滿成就,就能大的成就大的,小的成就小的,不必向外追慕,無不完滿充足。這就是實實在在,明善誠身的事。后世儒者不明白圣人學問,不知道在自己心中的良知良能上來體會認知擴充,卻去追求認知自己不知道的,追求勝任自己不能做的,一味只好高騖遠。不知道自己是桀紂一樣的內(nèi)心,動不動要成就堯舜一樣的事業(yè),怎么能行呢?終年碌碌奔忙,一直到衰老死去,也不知到底成就了什么。太悲哀了。”
薛侃錄十四
侃問:“先儒以心之靜為體,心之動為用。[231]如何?”
先生曰:“心不可以動靜為體用,動靜時也。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是謂‘體用一源’。若說靜可以見其體,動可以見其用,卻不妨。”
譯文
薛侃問:“先儒認為心的靜是本體,心的動是作用。這樣講怎么樣?”
先生說:“心不能用動靜來比喻本體和作用,動靜是一時的。就本體而言,作用在本體,就作用而言,本體在作用,這就是所謂的‘體用一源’。如果說靜時可見心的本體,動時可見心的作用,這沒有問題。”
薛侃錄十五
問:“上智下愚[232],如何不可移?”
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譯文
薛侃問:“最聰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為什么不能改變呢?”
先生說:“不是不能改變,只是不肯改變。”
薛侃錄十六
問“子夏門人問交”章[233]。
先生曰:“子夏是言小子之交,子張是言成人之交,若善用之,亦俱是。”
譯文
薛侃向先生請教“子夏門人問交”這一章的內(nèi)容。
先生說:“子夏說的是小孩子之間的交往,子張說的是成年人之間的交往,如果能夠好好分析利用,也就都是正確的。”
薛侃錄十七
子仁問:“‘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234],先儒以學為效先覺之所為,如何?”先生曰:“學是學去人欲,存天理。從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則自正諸先覺,考諸古訓,自下許多問辨思索存省克治功夫,然不過欲去此心之人欲,存吾心之天理耳。[235]若曰效先覺之所為,則只說得學中一件事,亦似專求諸外了。‘時習’者,‘坐如尸’,非專習坐也,坐時習此心也。‘立如齋’[236],非專習立也,立時習此心也。‘說’是‘理義之說我心’[237]之‘說’,人心本自說理義,如目本說色,耳本說聲,惟為人欲所蔽所累,始有不說。今人欲日去,則理義日洽浹,安得不說?”
譯文
子仁問:“‘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先儒認為學就是效法先覺的做法,怎么樣呢?”
先生說:“學是學習摒除私欲,存養(yǎng)天理。從事摒除私欲存養(yǎng)天理的事,則自然能修正于先覺,考證于古訓,自然能下很多問辨思索存省克治的功夫,然而也不過是要摒除內(nèi)心的私欲,存養(yǎng)內(nèi)心的天理而已。如果說到效仿先覺的所作所為,就只論到了學習中的一件事,這也就像是專門向外尋求了。‘時習’就是‘坐如尸’,不是專門學習坐,而是在坐的時候修習內(nèi)心。‘立如齋’,不是專門學習站立,而是在站著的時候修習內(nèi)心。‘說’是‘理義之說我心’的‘說’,人心原本就因理義而喜悅,就像眼睛原本就因美色而喜悅,耳朵原本因音樂而喜悅一樣,只是被私欲蒙蔽所連累,因此才會不高興。如今私欲日漸摒除,那么理義就能日益普及潤澤,怎能有不高興的事呢?”
薛侃錄十八
國英問:“曾子三省雖切,恐是未聞一貫時功夫。[238]”
先生曰:“一貫是夫子見曾子未得用功之要,故告之。學者果能忠恕上用功,豈不是一貫?一如樹之根本,貫如樹之枝葉。未種根,何枝葉之可得?體用一源,體未立,用安從生!謂‘曾子于其用處,蓋已隨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體之一’[239],此恐未盡。”
譯文
陳國英問:“曾子每日反省自身的功夫雖然真切,恐怕還不知道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功夫。”
先生說:“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是孔子看到曾子沒有抓住用功的要領,才教導他的。學者如果真能在忠恕上用功,豈不就是做到一貫了嗎?一個基本的思想就像是樹的根,貫徹始終就像是樹的枝葉。沒有種植樹根,怎么會有枝葉呢?本體和作用出自同一源頭,本體還沒有確立,作用怎能出現(xiàn)呢!所謂的‘曾子在作用方面,已經(jīng)根據(jù)具體事物精細明察、竭力而行,但沒能明白它的本體’,恐怕還沒有完全說盡。”
薛侃錄十九
黃誠甫問“汝與回也孰愈”章。
先生曰:“子貢多學而識,在聞見上用功。[240]顏子在心地上用功。故圣人問以啟之,而子貢所對,又只在知見上。故圣人嘆惜之,非許之也。”
譯文
黃誠甫向先生請教“汝與回也孰愈”這一章的內(nèi)容。
先生說:“子貢博學多識,在見聞上下功夫。顏子則在內(nèi)心下功夫。因此圣人詢問子貢來啟發(fā)他,而子貢所對答的,又仍舊只在知識見聞上。因此圣人嘆息他,而不是贊許他。”
薛侃錄二十
顏子不遷怒,不貳過,亦是有未發(fā)之中始能。[241]
譯文
顏子不遷怒于他人,不重復犯過錯,也是有未發(fā)之中的能力。
薛侃錄二十一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yǎng)其心。欲樹之長,必于始生時刪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學時去夫外好。如外好詩文,則精神日漸漏泄在詩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242]
又曰:“我此論學,是無中生有的功夫。諸公須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學者一念為善之志,如樹之種,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將去,自然日夜滋長,生氣日完,枝葉日茂。樹初生時,便抽繁枝,亦須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學時亦然。故立志貴專一。[243]”
譯文
“種樹的人一定要培植樹根,養(yǎng)德的人一定要修養(yǎng)內(nèi)心。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在初生時剪掉繁余的枝條。想要德行盛大,一定要在初學時摒除對外物的喜好。如果對外喜好詩文,那么精神就會日漸流出到詩文上去,其他諸多對外物的愛好都是這樣。”
先生又說,“我在這里論學,是無中生有的功夫。各位一定要相信的,只是立志。學者一心為善的志向,就如同樹的種子,只要保持自然,只管培養(yǎng)下去,自然能夠日夜生長,自然氣象日益完善,枝干樹葉日益茂盛。樹木剛生長的時候,就抽出繁余的枝條,也需要剪掉,然后樹根樹干才能長大。初學時也是如此。因此立志貴在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