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陸澄錄(5)

譯文

陸澄問:“喜怒哀樂的中和,就全體來講常人無法全都具有。譬如遇到一件小事應當喜怒的,平時沒有喜怒之心,到事情來臨的時候,也能做到中和氣節,也能稱為中和嗎?”

先生說:“就一時一事而言,固然也可以稱之為中和,然而不能稱之為最大的根本和普遍的規則。人性生來都是善的,中和是人人原本就有的,怎么能說沒有呢?但常人之心既然昏暗而被蒙蔽,那么他的本體雖然也時時生發出現,終究還是明明滅滅,不是心的全體大用。無所不中,然后才能稱之為最大的根本,無所不和,然后才能稱之為普遍的規則,唯有天下的至誠,才能確立天下最大的根本。”

陸澄說:“我還沒有明白‘中’字的含義。”

先生說:“這必須要從自心體察認知當中出現,不是言語能夠比喻的。中就是天理。”

陸澄說:“什么是天理?”

先生說:“摒除私欲,就能識得天理。”

陸澄說:“天理為什么能稱為中?”

先生說:“無所偏倚。”

陸澄說:“無所偏倚,是什么樣的氣象?”

先生說:“像明鏡一樣,通體大用,沒有一點塵埃沾染。”

陸澄說:“偏倚是有所污染,例如污染在好色貪財慕名等事上,方才能夠看出偏倚。若是沒有生發之時,美色名利都還沒有顯現,何以能知道有所偏倚呢?”

先生說:“雖然沒有顯現,但平日里好色貪財慕名的心原本并不是沒有。既然并不是沒有,也就是有,既然是有,也就不能稱之為無所偏倚。例如得了瘧疾的人,雖然有時并不發病,但病根沒有祛除,那么也就不能稱之為無病的人。必須是平時好色貪財慕名等等一切私欲,全部掃除清理干凈,沒有一分一毫存留,而心中完全空寂,純粹是天理,才能稱之為喜怒哀樂未發之中,才是天下最大的根本。”

陸澄錄六十三

問:“‘顏子沒而圣學亡。’[194]此語不能無疑。”

先生曰:“見圣道之全者惟顏子,觀喟然一嘆[195]可見。其謂‘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是見破后如此說。博文約禮,如何是善誘人?學者須思之。道之全體,圣人亦難以語人,須是學者自修自悟。顏子‘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即文王望道未見意[196]。望道未見,乃是真見。顏子沒,而圣學之正派,遂不盡傳矣。”

譯文

陸澄問:“‘顏子死后,孔子的圣學就滅亡了。’我無法摒除對這句話的疑惑。”

先生說:“見聞孔子圣家道行最全面的,只有顏子,從他的嘆息中可以看出。他說‘夫子逐步由淺入深地教育弟子,用文識讓弟子變得淵博,用禮儀約束弟子的行為規范’,是勘破了之后才這樣說的。文識淵博、禮儀約束,怎么是善于教導別人呢?學者必須要思考這個問題。道行的全體,即使圣人也難以對人說明,必須由學者自己修行,自己體悟。顏子說的‘雖然想要跟從學習,卻無章可循’,也就是文王望見了道卻像沒有看見的本意。望見了道卻像沒有看見,才是真正的識見。顏子死后,孔子圣學的正宗學識,也就無法完全流傳下來了。”

陸澄錄六十四

問:“身之主為心,心之靈明是知,知之發動是意,意之所著為物,是如此否?”

先生曰:“亦是。”

譯文

陸澄問:“身的主宰是心,心的明敏是知,知的發動是意,意涉的對象是物,是這樣嗎?”

先生說:“也對。”

陸澄錄六十五

只存得此心常見在便是學。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譯文

只要時常存養本心就是學。過去和未來的事,思考它們又有什么益處呢?只是舍棄本心而已。

陸澄錄六十六

言語無序,亦足以見心之不存。

譯文

言語的混亂,也足以看出本心的缺乏存養。

陸澄錄六十七

尚謙問孟子之“不動心”與告子異。

先生曰:“告子是硬把捉著此心,要他不動。孟子卻是集義到自然不動。”

又曰:“心之本體原自不動。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動,理元不動,集義是復其心之本體。”

譯文

薛侃向先生請教孟子的“不動心”和告子的區別。

先生說:“告子是硬抓著這顆心,強迫它不動。孟子卻是積善合道到心自然不動。”

先生又說:“心之本體原本是不動的。心之本體就是天性,天性就是天理,天性原本不動,天理原本不動,積善合道就是恢復心之本體。”

陸澄錄六十八

萬象森然時亦沖漠無朕,沖漠無朕,即萬象森然。沖漠無朕者一之父,萬象森然者精之母。一中有精,精中有一。

譯文

萬物豐盛時也空寂無形,空寂無形,就是萬物豐盛。空寂無形是一的父親,萬物豐盛是精的母親。一中有精,精中有一。

陸澄錄六十九

心外無物。如吾心發一念孝親,即孝親便是物。

譯文

心外無物。例如說,我心中生發孝敬父母親人的念頭,那么,孝敬父母親人就是物。

陸澄錄七十

先生曰:“今為吾所謂格物之學者,尚多流于口耳。況為口耳之學者,能反于此乎?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時時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漸有見。如今一說話之間,雖只講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間,已有多少私欲。蓋有竊發而不知者,雖用力察之,尚不易見,況徒口講而可得盡知乎?今只管講天理來頓放[197]著不循,講人欲來頓放著不去,豈格物致知之學?后世之學,其極至,只做得個‘義襲而取’的功夫。”

譯文

先生說:“現在學習我所謂的格物之學的人,大多尚且還停留在口授耳聞的級別上。更何況專習口耳皮毛之學的人,能不這樣嗎?天理私欲,精妙細微之處必須時刻用力省察克治,方能逐漸有所發現。現在在說話的時候,雖然只是在講求天理,不知道心里倏忽之間,已經產生了多少私欲。有偷偷萌發而無法查知的私欲,即使能夠用力省察,尚且不容易被發現,何況只是空談闊論,能全部查知嗎?如今只管講求天理,卻放在一邊不遵循著做,講求私欲,卻放在一邊不摒除,怎么會是格物致知之學呢?后世的學問,即使到了極致,也只能做一個‘一時正義’的功夫而已。”

陸澄錄七十一

問格物。

先生曰:“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也。”

譯文

陸澄向先生請問格物。

先生說:“格,就是正。糾正那些不正的,讓它們歸于正道。”

陸澄錄七十二

問:“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

曰:“然。”

譯文

陸澄問:“知止,就是知道至善只在我的心中,原本不在心外,而后安定志向。”

先生說:“對。”

陸澄錄七十三

問:“格物于動處用功否?”

先生曰:“格物無間動靜,靜亦物也。孟子謂‘必有事焉’,是動靜皆有事。”

譯文

陸澄問:“格物是要在動處用功嗎?”

先生說:“格物不分動靜,靜也是物。孟子所說的‘一定要做集義養氣的事’,是動靜都有事。”

陸澄錄七十四

功夫難處,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誠意之事。意既誠,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但正心修身功夫,亦各有用力處。修身是已發邊,正心是未發邊。心正則中,身修則和。

譯文

功夫的難處,都在格物致知上,這就是是否誠意的事。意誠,大體上心也就自然中正,身也就自然修養。然而中正內心、修養自身的功夫,也各自有用力的地方。修養自身是在已發,中正內心是在未發。心正則是中,身修則是和。

陸澄錄七十五

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個“明明德”,雖親民亦明德事也。[198]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199],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盡處。

譯文

從格物致知到平天下,只是一個“明明德”,即使親民也是明德的事。明德是此心中的德,也就是仁。“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假使有一事一物失去安身之所,就是我的仁還有不完全之處。

陸澄錄七十六

只說“明明德”而不說親民,便似老佛。[200]

譯文

只說“明明德”而不說親民,就像道教、佛教的學說一樣了。

陸澄錄七十七

至善者性也。性元無一毫之惡,故曰至善。止之,是復其本然而已。[201]

譯文

至善,就是天性。天性原本沒有一絲一毫的惡,所以稱為至善。存留它,這是恢復天性的本來面目而已。

陸澄錄七十八

問:“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則不為向時之紛然外求,而志定矣。定則不擾擾而靜,靜而不妄動則安,安則一心一意只在此處。千思萬想,務求必得此至善,是能慮而得矣。如此說是否?”

先生曰:“大略亦是。”

譯文

陸澄問:“知道至善就是我的天性,我的天性在我心中具備,我的內心是至善存留的地方,于是,也就不會像從前那樣慌亂于向外尋求,心志也就能夠安定了。心志安定就不困擾,于是就得安寧,內心靜謐安寧就不妄動,于是就能安穩,安穩就能一心一意在至善上尋求。千思萬想,務必要尋求得這種至善,這就能思考而得到至善了。這樣講正確嗎?”

先生說:“大體上是這樣。”

陸澄錄七十九

問:“程子云:‘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202],何墨氏兼愛[203],反不得謂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難言,須是諸君自體認出來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雖彌漫周遍,無處不是,然其流行發生,亦只有個漸,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陽生,必自一陽生,而后漸漸至于六陽,若無一陽之生,豈有六陽?陰亦然。惟其漸,所以便有個發端處。惟其有個發端處,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發端處。抽芽然后發干,發干然后生枝生葉,然后是生生不息。若無芽,何以有干有枝葉?能抽芽,必是下面有個根在,有根方生,無根便死,無根何從抽芽?父子兄弟之愛,便是人心生意發端處,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愛物,便是發干生枝生葉。墨氏兼愛無差等,將自家父子兄弟與途人一般看,便自沒了發端處。[204]不抽芽,便知得他無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謂之仁?孝弟為仁之本[205],卻是仁理從里面發生出來。”

譯文

陸澄問:“明道先生(程顥)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為何墨子的兼愛,反而不能稱之為仁?”

先生說:“這也很難講明,必須由各位自己體會認知出來才能明白。仁是萬物造化生生不息的天理,雖然遍布身邊,無處不在,然而它的流動萌生,也只是逐漸出現的,所以說是生生不息。譬如,從冬至時,一陽開始產生,一定是一陽先產生,然后逐步到六陽的出現,如果沒有一陽的產生,怎么有六陽呢?陰也是一樣的。正由于有這種漸次的步驟,所以就有個開端的地方。正由于有這個開端的地方,所以能夠生發。正由于有了生發,所以才有不息不止。譬如說樹木,開始抽出嫩芽的時候,就是樹的生長開端。抽芽然后長出樹干,長出樹干然后長出枝葉,然后是生生不息。如果沒有抽芽,怎么會有樹干和枝葉呢?能夠抽出嫩芽,一定是下面有樹根在,有根才能存活,沒有根就死了,沒有根又怎么能抽芽呢?父子兄弟的愛,就是人心的生長開端,就像樹木抽芽,從這里開始仁民,開始愛物,就是生長了樹干和枝葉。墨子的兼愛沒有區別,是將自己家的父子兄弟與路人一樣看待,就失去了發端。不抽芽,便知道它沒有樹根,也就不是生生不息,怎么能稱之為仁?孝悌之心是仁的根本,仁理卻是從孝悌之心里面生發出來的。”

陸澄錄八十

問:“延平[206]云:‘當理而無私心。’當理與無私心,如何分別?”

先生曰:“心即理也。無私心,即是當理。未當理,便是私心。若析心與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問:“釋氏于世間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著,似無私心。但外棄人倫,卻似未當理。”

曰:“亦只是一統事,都只是成就他一個私己的心。”

以上元靜所錄(凡八十條)

譯文

陸澄問:“延平先生說,‘合理而沒有私心’。合理和沒有私心,怎么區別?”

先生說:“人心就是天理。沒有私心,就是合乎天理。沒能合乎天理,就是私心。如果分析人心和天理來論述這件事,恐怕也不恰當。”

陸澄又問:“佛教對于世間一切情欲私心,都不沾染,似乎沒有私心。但是對外拋棄人倫,卻似乎也是不合乎天理。”

先生說:“也都是同一件事,都只是成就他一個私欲對己的心。”

以上由門人陸元靜記錄(共八十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廊坊市| 神农架林区| 新余市| 洛川县| 黄骅市| 崇阳县| 天峨县| 屯昌县| 安西县| 思南县| 息烽县| 团风县| 林州市| 徐水县| 邹城市| 茶陵县| 铜山县| 乌兰县| 左贡县| 龙口市| 阿荣旗| 白沙| 牟定县| 新乡市| 溆浦县| 龙泉市| 若尔盖县| 垦利县| 小金县| 海兴县| 台前县| 谢通门县| 宁都县| 文昌市| 高雄县| 青州市| 石河子市| 蚌埠市| 博爱县| 武威市| 方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