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修身》:做人要有一點兒車轍品質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在告誡兒子的家訓中說道:車輪、車輻、車蓋、車軫,對車來說都有重要的職能和功用,而設在車廂前供人扶手的橫木即軾這個東西,似乎看來沒什么用處。雖然如此,如果去掉軾,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不是一部完整的車子了。我真擔心軾這般鋒芒畢露而不注意掩飾會招來禍患。普天之下的車子,沒有一部不留下車輪碾過的痕跡,這就是轍。可是,人們講車子的功用時,卻從來沒有車轍的份。雖然如此,如果一旦車翻馬死,任何別的部件都可能損壞,禍患卻不會波及到車轍。這個轍善于在禍福之間自處,就是因為懂得避禍趨福之道啊!
蘇洵用解析一部車子功能的方式,授與兒子避禍趨福之道,這個道理的核心,便是做人要低調。
作為封建社會的一名士大夫,蘇洵洞悉當時的社會環境,深諳做人處世哲理,他的說辭雖然有一定的悲觀消極成分,但做人低調的道德取向應該肯定,從某種意義上講,車轍品質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重要內容。
讀罷蘇洵車轍說,我想起了爺爺“人‘大’了不值錢”的訓導。
爺爺行醫半個多世紀,但他最早的職業并不是醫生。爺爺念完私塾以后也當了私塾先生,因為離家遠,收入低,養不了家,糊口也難,就自學了中醫。頭幾年,來診所看病的人很少。爺爺很聰明,又肯下功夫鉆研,逐步在實踐中積累了一些經驗,醫術不斷提高,請爺爺看病的人慢慢多起來。
爺爺醫德好是出了名的,待人和藹看病認真自不必說,遇到病人沒帶錢或者錢不夠,總是先看病再說,記得家里有幾個大本子,封面上寫著《德全堂老賬》,有些人的藥費一直沒有劃掉,大概就是沒收上來的了。
爺爺的行醫生涯是從離我們家不遠的一個大村子開始的,而后到中心診所上班,最后的幾十年在縣醫院分院。老人家高齡以后,單位領導照顧他,讓他回家生活,看病的人也到我家就診。遇到病人身體虛弱或者病勢沉重,人們就會推著獨輪小車接送爺爺出診,一來顯得有禮貌,二來走得也快些。但是爺爺從家門口到村口這百多米路,是絕不坐車的,出診時走到村外上車,回來時在村頭下車。
這事開始我沒注意,后來聽老少爺們議論,才發現確實是那么回事,不過當時我并沒有往深處想,而后慢慢理解了這其中的含義。
爺爺走著進村,就是把自己當作一個普普通通的村里人,不認為當醫生給鄉親們幫了忙就應該有優越感。
“騾大馬大值錢,人‘大’了不值錢。”說起這事,爺爺這樣告誡我們兄弟姐妹。
“人‘大’了不值錢”與蘇洵車轍論異曲同工,不謀而合。
爺爺故去近四十年了,但爺爺的話卻在時時提醒著我。每當騎著自行車回老家的時候,我總在村頭下車;后來坐車或者開車回去,我也是停下車和遇到的鄉親招呼幾句,就那么停停說說,慢慢走回家去。
當然,尊重他人,低調做人,不僅僅在我回老家的時候,這種低調做人的行為風格,已經滄桑歲月的熔煉,成為我道德品質的組成部分。
實踐證明,低調做人不至于無謂招惹是非,相應地避禍趨福;低調做人能夠方便地融于大眾,必要時更容易得到他人幫助;低調做人更利于洞察自身不足,促進自省、自重、自強,升華自己的精神境界。
車轍,很低調。做人真的需要有一點兒車轍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