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聰訓齋語》,深受啟迪。《聰訓齋語》是清代名臣、文學家張英教育子孫如何修身齊家的代表作。
張英,安徽桐城人,一六三七年出生,一七〇八年去世。字敦復,號樂圃。康熙六年考上進士,授編修官,歷升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居官勤儉謹慎,對民生疾苦、四方水旱知無不言,深獲皇上倚重。曾受命總裁《清一統志》《國史方略》《淵鑒類函》《政治典訓》等書,其他許多典誥之文亦出其手。
張英一生飽讀詩書,心境異常澄澈。辭官歸隱后所作《聰訓齋語》,以官宦仕途、為人處世等方面的親身經歷和切身體會,結合古圣時賢的言行事例,教導子孫如何持家、治國、讀書、立身、做人、交友,用自己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些微小事,解讀深刻的人生哲理。
《聰訓齋語》經后人整理為七篇二十一目,內容豐富,言簡意賅,深入淺出,蘊意深邃。雖然涵蓋廣博,但總旨只有一個,那就是律身訓子。
《聰訓齋語》卷一中有一段話:“予之立訓,更無多言,止有四語: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饑,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嘗將四語律身訓子,亦不用煩言夥說矣。”讀書、守田、積德、擇友,律身訓子四要則,足可以當成《聰訓齋語》的中心思想。
張英解釋說,雖然是貧寒窮苦的人,只要是能夠讀書作文,必然會受到別人的欽佩敬重,不敢稍微對他輕視。這樣的人在品性方面也必定是溫和的,做事一定不會顛倒錯亂,不會計較功名之得失,有機遇也只是遲早的事。選擇朋友、交際往來這一方面,我看到的和親身經歷過的,最為深切。那些陰險毒辣的人如毒酒入口,如蛇蜇人的皮膚,千萬不可深交,一與他們交上朋友就很難脫身、無法挽救,更是這四個方面最重要的問題。
本段話雖然看似沒有過多闡述守田、積德的意義,但是守田、積德是他一貫的思想。他說,謹守田產的方法,我已詳述于《恒產瑣言》。有關積德那一部分,古代儒家典籍《六經》《論語》《孟子》等書及諸史百家,無非都是闡發這一方面的內容,我就不必多說了。
張英律身訓子四項要則,至今依然非常重要,只是需要我們賦予更新更深的意義。
讀書的重要性,今天已經不僅僅事關個人修養、功名利祿。民族的文化素養關系到民族的振興,站在世界與歷史的高度審視,現代文化、科技、教育的成就與問題并存,還有眾多課題需要關注,還需要個人、家庭、社會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
張英身處農耕為主的封建社會,守田便是對農耕的重視,也是創造勞動價值的主要手段,守田的精神,我們也可以放大為事業心。現代社會創造財富、服務社會的手段多種多樣,我們學習的就是事業心,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應當兢兢業業,干一行愛一行,遵守職業道德,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貢獻自己的力量。
至于積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新時期積德的體現,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我們今天學習古人之訓,倡導積德,含義更廣泛,意義更深遠。
中華民族是有優秀文化傳統、道德傳統的民族,《聰訓齋語》是張英留給子孫后代的精神財富,也是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聰訓齋語》文字精美,意趣高超,耐人尋味,而其中律身訓子四項要則,是我們學習這一寶貴歷史文獻的綱要,尤其需要著重揣摩、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