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進士、大臣曾國藩精通學問,工于文章,且治家甚嚴,時以書信對兒子訓示。他在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寫給兒子的信中說道:“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
其實,不惟古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言及氣質,比如夸獎某某人很有氣質、氣質極佳等等。
那么,氣質是什么?簡而言之,氣質是一個人特有的人格魅力在外部世界的反映,包括品德修養、知識含量、形體觀感、處事風度、舉止表現等諸多方面。可能表現為睿智、文雅、高潔、恬靜、豪爽、得體、大度、灑脫、干練、沉穩、果敢等,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也可能表現為粗俗、猥瑣、骯臟、愚笨、固執、張揚、冒失、丑陋等,留給人不好的印象。一個人的氣質是他人眼中的風景,也是社會給予的評價,決非自己標榜而來。
氣質有些是天生的,但后天的培養也很重要,通過天長日久持之以恒地修養、歷練,一個人的氣質必定得到提升,而讀書便是實現這一良性循環的有效途徑,所以曾國藩說“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很有道理。
讀書涵養人的道德品質。氣質反映品行,講道德、講誠信、有理想、有愛心的人處世光明磊落,傳遞給外部世界的是陽剛之氣、凜然正氣、親善和氣;小肚雞腸、靈魂骯臟的人免不了流露猥瑣、偽善、驕橫、造作,說不上有氣質。古人非常重視教育子弟學習四書五經,從前人的智慧結晶中吸取營養,學習做人的道理,涵養品德。歷史發展到現代,社會道德規范內容更豐富更健全,我們不但要傳承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還要與時俱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我們要通過讀書學習,美化內心世界,培養正氣,做新時代的文明人。
如果說品德決定人的處世態度,那么知識含量則決定人的處事能力,而處事能力與氣質息息相關。飽讀詩書、知識淵博的人胸襟開闊,內心安然,不但適應能力強,處理問題果斷、恰當,而且談吐不俗,散發出生由內心世界的自信、聰明以及魅力、風度,所謂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這個道理。“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豐富知識底蘊。
讀書使人明了行為規范、禮儀規范。任何人不可能脫離社會生活,他對行為規范、禮儀規范的認知程度,在社會生活行為舉止中展現出來就是氣質,俗話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如果基本的禮儀規范都不懂,還談何氣質?一個遵紀守法、待人接物彬彬有禮的人,首先是一個知書達理的人,一個有教養的人。自尊、自重、舉止得體、行為文雅的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后天學習懂得這些規范,而后實踐這些規范。
曾國藩訓示兒子讀書以變化氣質,而他本人就是一位讀書達人。曾國藩之所以能夠成為清朝重臣、一代大儒,與他一生勤于讀書、善于讀書不無關系。曾國藩說:“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的“讀書之法包括‘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的經驗以及每天讀書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作字、夜不出門的十二條規矩,時至今日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曾國藩縱橫宦海多年,盡顯文韜武略,處事游刃有余,他的氣質正是來源于學識。
君子善養浩然之氣。歷史發展了,雖說我們與曾國藩不是同一時代的人,但多讀書、讀好書,通過讀書讓自己變的更加完美,提升自身氣質,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