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無論怎樣的歲月輪回、朝代更迭,總有人因為貪腐葬送前程甚至丟掉性命,也總有人等到東窗事發不可收拾之際方才大夢初醒,然而已經悔之晚矣。
其實,貪腐這種齷齪的東西不是社會的主流,中華民族向來有清廉儉樸的優良傳統,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淡泊名利不貪不腐的名人志士,他們清白做人的故事時代流傳,其中南宋四大家之一的進士陸游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宋越川山陰人。宋高宗紹興年間應禮部試,為奸相秦檜所黜。宋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官至寶章閣待制。陸游既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又是清廉勤政的朝廷命官,一生主張抗擊金國侵略收復失地,愛國之志始終不渝。他的詩清新圓潤,格調恢弘。而他不貪不沾潔身自好的品質也為世人敬仰。陸游寫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文,其中多篇為教育后代清白做人的家訓。他曾經告誡兒子,為官不能有貪心,為民也不能有貪心,教育兒子子龍去吉州任職要清廉自省,“一錢亦分明”?!罢煞蚋F空其自分,餓死吾肩未嘗脅”,貧賤不能移的硬骨頭精神至今讀來依然擲地有聲。
說到貪心,《放翁家訓》有一段耐人尋味的話:世之貪夫,溪壑無饜,故不足責。至若常人之情,見他人服玩,不能不動,亦是一病。大抵人情慕其所無,厭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使人歆羨,于我何補?如是思之,貪求自息。若夫天性澹然,或學問已到者,固無待此也!
在這篇家訓中,陸游指明了貪或者不貪,首先是品性的體現。世上那些貪婪的人,欲壑難填,永遠難得滿足,而那些天性淡泊或者飽學之士,自然潔身自好,這都不足為怪。其中蘊含的意義,按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想不做貪腐之人,就必須加強世界觀改造,升華精神境界,才能淡薄名利,不至于失足而成千古恨。
至于一般人,陸游說,看到別人的華美艷服和珍奇的玩賞物品就動心,也是一種毛病。進而分析道,大凡人們的常情都是羨慕自己沒有的東西,不滿足自己已有的東西。
怎樣戒除貪念,陸游開出的處方是兩個想一想:一是想一想如果我有這物品,究竟又有什么用處?二是想一想擁有了這些東西,縱然讓人羨慕,對我又有什么益處?陸游說,如果真的這么去想,貪婪之心自然就消失了。
陸游的話很有道理,人生在世固然離不開財富做生存的物質基礎,但是超出了必需而貪得無厭,或者僅僅出于炫富的心理,實在沒有實際意義。不是嗎?廣廈千間,安眠不過一床;良田萬頃,斤糧足以飽腹??吹絼e人有什么、看到什么最時髦,就一味追求什么,其實活得很累,完全體會不到知足常樂的情趣。
社會發展,人類進步,古人尚且懂得戒貪道理,我們不妨也為不貪找找理由。比方說,貪心太重,最容易雜念叢生,常常由此生出妒忌、愁苦、爭執之心,因而消減了內心的滿足、平安和喜樂之感,而這一些比金銀財富更為寶貴。比方說,貪欲過盛,最容易利令智昏,做出違反人倫道德、違法犯罪的行為,甚至淪落萬劫不復的深淵,最終給自己和家庭帶來無可挽回的禍患。比方說,業界人士貪心,難免以假冒偽劣欺世斂財,損害社會公眾的普遍利益。比方說,公職人員貪心,極易滋生腐敗,難免出現權錢交易,社會就多了一些不公正不和諧,抹黑政府執政形象,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嚴重時甚至給敵對勢力以可乘之機,最終禍害到百姓、社會、國家……
懂一些道理是戒貪的基礎,但與依理而行還有很大差距,不貪最為關鍵的是品德修養,學學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學學仁人志士的高風亮節,涵養善念,根除私心,滌蕩貪欲,做陸游所說的飽學之士,從而達到天性淡泊的境界,面對花花世界的誘惑心不動、志不搖,如此拒腐蝕,永不沾,方能成為一個無愧于人生、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國家民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