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清白是最寶貴的人生財富
- 茶余酒后話古訓
- 李業陶
- 1259字
- 2021-05-08 17:58:27
近些年,有幾位曾在本地工作過的政府官員相繼落馬,看著這些昔日的領導干部鋃鐺入獄,受到法律的制裁,真是感慨萬千。參加工作幾十年,他們也曾經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做出過貢獻,最終卻辜負了黨和人民的期望,名節不保,給社會、給家庭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成為歷史的罪人。惋惜之余,細析其為官不廉之失足根源,不外乎貪財。因為貪財,所以枉法;因為枉法,所以貪財。
一個貪字,害了多少人。
全國解放前夕,毛澤東主席告誡全黨領導干部要提防糖衣炮彈的襲擊,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建國之初,又親自批示了對劉青山、張子善貪污罪行的死刑判決,用一個殺頭大案,教育了一代人,可謂用心良苦。
幾十年來,我黨涌現出很多廉潔奉公的好黨員、好干部,其中,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優秀領導干部孔繁森便是最杰出的代表。他們不但為人民的事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而且舍小家顧大家,兩袖清風,一身正氣,真正體現了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這種克勤克儉的做人為官之道,與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一脈相承。
著名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家訓中告誡兒子,為官不能有貪心,為民也不能有貪心。他官至寶章閣待制,卻在七十六歲時因為家貧被迫賣掉常用的酒杯,仍教育兒子子龍去吉州任職要清廉自省,“一錢亦分明”。“丈夫窮空其自分,餓死吾肩未嘗脅”,貧賤不能移的硬骨頭精神至今讀來依然擲地有聲。
作為平常人,我們不能跟圣賢相提并論,但是,這種戒貪的精神同樣值得傳承和弘揚。
我八歲那年六月,正是生活困難年代最青黃不接的季節,就因為抓了生產隊的一把麥穗,受到了爺爺的嚴厲批評。我是家中長孫,爺爺向來是最疼愛我的,但當時爺爺嚴厲的訓斥簡直把我嚇壞了。后來爺爺緩和了口氣教育我:“別人家的東西不能要,生產隊的東西也不能拿,不是咱的咱不稀罕。”多少年來,我念完小學念中學,后來參了軍,走上工作崗位,一年又一年,我始終沒有忘記那把麥穗,沒有忘記爺爺那句話:“不是咱的咱不稀罕。”
二十多年前,由于工作上的原因,我得罪了個別人,一時間匿名信滿天飛,為了澄清問題,政法機關對我的所謂經濟問題進行調查,結果自然不言自明。當時雖然也有些委屈,但是我心底坦然。
爺爺的話讓我受益匪淺。
隋唐臨淄人房彥謙為官多年,他說:“人皆因祿富,我獨以官貧,所遺子孫,在于清白耳。”而他的兒子房玄齡恪守父親的教誨,繼承了父親的清白,雖位至中書令、尚書左仆射、梁國公,也曾綜理朝政,仍然小心謹慎,克己奉公,像父親一樣留得清白名聲,最終成為一代名臣。
如果把清白拆開來從處世做人角度分析,所謂清,就是不沾不貪,所謂白,就是純潔無瑕。
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清白的人或許不是物質上的富翁,因而人們常常把清白和貧窮聯系在一起,其實,這僅僅是事物的一個方面,如果換個角度,從另一種意義上講,它的價值超過真金白銀,就如房彥謙留給后人的清白貴為無價之寶。
市場經濟的大潮波濤洶涌,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充滿誘惑。無數的事實證明,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沒有物質追求,而在物質誘惑面前保持人格的清白更為重要,清白是更為寶貴的人生財富。
為官如此,為民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