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取好藥匆匆趕到公交車停車點,這個點恰好在小城的長途汽車站外,所以也常常有人下了長途客車在這里換乘市內公交。
等車的期間,我看到一個農民工模樣的中年男人提著編織袋,走到一個年輕姑娘跟前,他問去某某地是不是在這里等車。姑娘沒有回答,只是翻翻白眼,上下打量著農民工。似乎不甘心,農民工又問了一遍,這次姑娘回頭指了指停車點的站點標牌,不耐煩地說:“那上邊有!”姑娘的話,農民工并沒有聽,他連看站點標牌的意思也沒有,只是一臉的無奈。也許他看不懂,也許他本來認不得多少字,看到這情形,我便幫他。我告訴他去某某地坐幾路車,怎么走。他告訴我是外地來打工的,由于生疏,坐錯了車,剛剛才趕回來。遠遠地,我看到公交車駛來,我指給農民工,“前面那輛綠的是二路,我就坐這輛車;后邊藍色的,前面玻璃上寫著個六,是上某某地的,你就坐這輛。一會車到了我上前面的車,不能送你,你別再耽誤了。”農民工一邊轉身去拿他的編織袋,一邊連聲說:“謝謝大叔,謝謝大叔!”
不過是一句話就能幫到人的事,姑娘卻不愿意做。此時此刻,我聯想起古人的訓導。
三國劉備去世前在遺詔中囑咐其子劉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清禮部尚書張英在《聰訓齋語》中說:“與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須有益于人,便是善人。”張英還舉了這樣一個事例:一次我偶然在忌日的那天,穿了朝服出門。巷口一個人遠遠地喊道:“今天是忌日!”我急忙轉回家換了朝服。我雖然不認識那個人,但心里卻很感激他。諸如此類的一些事情,在對方沒有絲毫的損失,但對別人卻是有益處的。張英說,一個人能千方百計考慮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益于人,徹底解除有損于人的事情,那么人們盼望他就如同盼望鸞鳥、鳳凰這樣的吉祥鳥,珍愛他如同珍愛人參、茯苓這樣的寶貝。這樣的人必定受天地保佑、鬼神佩服,享有諸多的福分,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任何人都是眾生一員,在社會大家庭中生活,有時候可能需要他人的幫助,有時候可能有條件幫到他人,正是這種互相需求與幫助,構成了和諧的人際關系,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祥和、溫暖。
幫助有多種形式,幫財、幫力、幫心,都是幫;幫助也有大小之分。能夠舍財舍力,幫人走出困境,成就他人事業,甚至挽救他人生命,是大幫;不過舉手之勞或者良言一句,為他人提供方便,是小幫,但是無論大幫還是小幫,都是善行。
中華民族有著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的優良傳統,這種傳統在新時期得到繼承、弘揚,友善被列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要內容,強調公民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
助人為樂作為道德規范,是為人民服務精神的直接體現,也是一種高尚的文明行為。體現在職場,就是盡職盡責,為大眾提供優質服務;體現在社會,就是遵守公共道德秩序,文明禮讓,相扶相幫。但是,目前就全社會來說,推動助人為樂成為公民的自覺行動,還需要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引導和鼓勵。就社會個體而言,也需要通過學習提高,明了事理,涵養素質,把助人為樂的好風尚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當他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付出愛心、伸出援手,你就是一個快樂的人、一個會得到福報的善人。而很多時候“贈人玫瑰”并不難,譬如為問路人指點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