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修身養性以防復生貧賤

《愿體集》是清代學者史搢臣所著教人修身處世的訓書,清理學名臣陳宏謀評價《愿體集》:“飽諳世故,曲體人情。其言質直而透切,智愚易曉。此集流布十余年,有續刻,有增補,足知有益于世也。”

《愿體集》有段話說:“貧賤生勤儉,勤儉生富貴,富貴生驕奢,驕奢生淫佚,淫佚復生貧賤,此循環之情理。”這番話我們且稱之為“復生貧賤論”。

史搢臣處在封建的農業社會,認識肯定有局限性,但是他的“復生貧賤論”不能說是必然規律,至少可以說有一定依據,因為貧賤、勤儉、富貴、驕奢、淫佚、貧賤之間確實有一定的因果關系。

沒有人甘愿貧窮,窮則思變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而天上不會掉餡餅,由貧窮走向富裕的唯一正確途徑就是勤儉,“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一人、一家、一國,概莫能外。勤能創造價值,儉可積蓄財富,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所以在中華文明史上,勤儉節約興家興業改變命運的佳話多不勝數。貧賤——勤儉——富貴,前因后果毫無疑義,這其中勤儉起了樞紐的作用。

當今社會生產力今非昔比,物質文明建設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就,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貧賤的內涵發生巨大的變化,但是,貧賤——勤儉——富貴,這個道理還是適用的。同樣,富貴——驕奢——淫佚——貧賤這樣的道理也依然有借鑒意義。近些年來,有些曾經風光無限的貪官、有些腰纏萬貫的富豪、還有些光環照耀的明星,躺在地位、榮譽、富貴的安樂椅上,不思進取,驕奢淫逸,甚至欲壑難填,最終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身敗名裂的下場豈是貧賤二字能夠概括?

還有些被人們稱為“官二代”“富二代”的年輕人,享受著父輩拼搏換來的成果,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沒有人生大目標,迷失奮斗方向,終日沉溺于尋歡作樂,不知哪一天就會闖禍,這樣的人不是敗家子又是什么?史搢臣說:“祖宗富貴,自詩書中來,子孫享富貴,則棄詩書矣;祖宗家業,自勤儉中來,子孫享家業,則忘勤儉矣。此所以多衰門也。可不戒之?”我們所見現代社會一些敗家子的行為,實實為史搢臣的話做了最好的詮釋。

佛門主張惜福,認為惜福者受福,不惜福者受禍。說福之積存,節樽使用,細水長流,可以長久保有余福;不知節制,浪費揮霍,自然所余無多。而揮霍浪費、驕奢放逸,不僅是消耗福報,更造下無量惡業,必然要承受惡果。佛家這種惜福論與史搢臣“復生貧賤論”如出一轍,都是從社會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道理。

如果說貧賤——勤儉——富貴是走上坡路,那么富貴——驕奢——淫佚——貧賤便是下坡路。很顯然,走上坡路,勤儉是福源;走下坡路,驕奢、淫佚是禍根,而歸根結底,無論勤儉還是驕奢、淫佚,都是人的主觀行為,都是人心態、品德的體現,所以避免跌入貧賤泥潭最根本的辦法是修身養性。

歷史發展到今天,人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條件都得到顯著改善,在享受社會發展成果的同時,我們身在福中要知福,切莫等到“井涸而后知水之可貴,體病而后知健康之可貴,兵燹而后知清平之可貴,失業而后知行業之可貴。凡一切幸福之事,均過去方知。”要通過思想的改造,提高精神境界,站在高處、看到遠處,警鐘長鳴。貧窮時,立志拼搏;“富貴時,意中不忘貧賤。”始終保持勤儉上進的本色,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矢志不渝,防止在富裕生活環境中滋生貪圖安逸、追求享受的思想,不忘初心,斗志不減,從而保證自身不致陷入“復生貧賤”惡性循環,并努力為國家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枣阳市| 木兰县| 乐亭县| 沾益县| 浑源县| 彰化县| 利辛县| 林州市| 会理县| 兰坪| 稷山县| 万全县| 彩票| 壤塘县| 钟祥市| 娄底市| 十堰市| 恩平市| 大同市| 芦溪县| 玛曲县| 广汉市| 孟州市| 怀安县| 区。| 荆门市| 西乌珠穆沁旗| 兴国县| 丹巴县| 东宁县| 安陆市| 佛坪县| 绥芬河市| 华蓥市| 邯郸市| 武宁县| 连平县| 习水县| 灵寿县| 金坛市| 罗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