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131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內容簡介
- 與革命相向而行
- 丁玲的邏輯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中國知識分子革命實踐的路徑
- 一、浪漫自我的實現:革命與戀愛
- 二、《韋護》《多余的話》與丁玲踏上革命之路
- 三、面向人間的“韋護精神”
- 附錄
- 丁玲與1930年代文藝大眾化運動
- 一
- 二
- 三
- 如何營救丁玲:跨國文學史的個案研究
- 一、介紹
- 二、白色恐怖在美國的反響
- 三、如何營救丁玲:一場政治考驗
- 四、丁玲是如何獲救的:文學的功勞
- 五、結論
- 白薇、丁玲作品中的情愛與革命
- 一、前言
- 二、女性凄厲、絕望的吶喊——白薇作品中的情愛與革命
- 三、追尋女性自我生命價值的實現——丁玲作品中的情愛與革命
- 四、結語
- 在“同性戀”的表象之下
- 丁玲《母親》第三部寫作提綱初探
- 一、《母親》第三部《寫作提綱》手稿
- 二、《寫作提綱》手稿提供的信息
- 三、《寫作提綱》手稿的寫作時間
- 讀《丁母回憶錄》
- 前言
- 一、“與環境斗爭”——丁母的社會活動
- 二、丁母人物像
- 在丁玲故居居住過的日本人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通過女性雜志《婦女生活》和《上海婦女》看丁玲
- 一、關于《婦女生活》和《上海婦女》
- 二、通過上述兩種雜志登載的有關丁玲的文章,介紹她的作品和言行
- 三、關露眼中的丁玲(上海時期)《女作家印象記(女戰士丁玲)》
- 四、南京幽禁時期的丁玲
- 五、脫離南京以后
- 母親語言與作者心境
- 革命女性對生命意義的探尋
- 一
- 二
- 三
- 丁玲:一個在新詩里生長的母題
- 一
- 二
- 三
- 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隱蔽力量”:以丁玲《我在霞村的時候》及其翻譯為例
- 一、丁玲作品在印度:被遺忘的歷史
- 二、隱蔽的力量:抗日戰爭的政治寓言
- 三、成為問題的印度
- 四、文學的作用
- 結語:“自從帝國主義這個怪物出世以后,世界的事情就聯成一氣了”
- 延安時期丁玲女性書寫的轉變與“新人”塑造
- 一、“不行的老家伙”——何華明老婆的婚姻危機
- 二、“鬧離婚影響不好”——“新人”何華明的情感世界與道德覺悟
- 三、結語
- 丁玲的土改敘事與“無產階級革命意識形態”
- 一、《桑干河上》與《暴風驟雨》的差異是意識形態差異
- 二、丁玲土改敘事中的“異端”成分
- 三、互文性視閾中的丁玲土改敘事
- 四、主流意識形態內涵的轉換與土改敘事的尷尬
- 重讀《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土改運動的心靈史詩
- 再論“土改”敘事中的道義問題
- 一、引言
- 二、概念理解的錯位
- 三、觀點和價值觀的部分趨同
- 四、錢文貴:“無勢可恃的地主”還是“惡霸”?
- 五、“土改”小說評價原則的思考
- 光明的尾巴?
- 光明的指向?
- 一、作品的“毀譽”與丁玲的“沉浮”
- 二、貞貞的“前途”與丁玲的“疑慮”
- 三、丁玲的“歷史”與貞貞的“歸來”
- 《關于為丁玲同志恢復名譽的通知》是怎樣發出的
- 劉白羽和丁玲的曲折友誼
- 一、友誼的建立
- 二、友誼的摧折
- 三、友誼的恢復
- 丁玲與賽珍珠
- 一、丁玲之于賽珍珠實為諍友
- 二、同樣取材于中國農村的兩部巨著分獲國際大獎
- 三、兩部巨著迥然相異、各顯風采
- “暗波涌動”的桑干河
- 一、發現苦難:怨恨的產生
- 二、解救苦難:心生感恩
- 動員的可能與局限:論現代土改小說中的會議書寫——以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風驟雨》為考察中心
- 一、會議的表現形式及功能
- 二、會議書寫的局限性反思
- 丁玲的魯迅觀及其發展史
- 一、崇仰時期(1924—1928)
- 二、追隨時期(1928—1933)
- 三、郁結時期(1933—1936)
- 四、力行時期(1936—1942)
- 五、掙扎時期(1942—1955)
- 六、思索時期(1955—1978)
- 七、回歸時期(1979—1986)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 一、“富貴不能淫”
- 二、“貧賤不能移”
- 三、“威武不能屈”
- 四、“見善則遷,見過則改”
- “不合時宜”的文藝觀
- 《杜晚香》與《夢珂》
- 一、為了個體生存的個性創作
- 二、“模范女性”身上的“時代女性”因子
- 三、杜晚香與夢珂都是“五四”的產兒
- 小天地的大胸襟
- 一、“牛棚”——夫妻之情的“小天地”
- 二、超越“牛棚”——對待歷史的豁達胸襟
- 三、明快洗練的風格氣度
- 對丁玲生前死后爭議的評議
- 從《丁玲陳明愛情書簡》談開去
- 丁玲真的是李自成后裔嗎
- 一、安福蔣家是否一夜暴富
- 二、蔣光業、蔣其魁并非李自成之子
- 三、丁玲曾自稱過“李自成后裔”嗎?
- 編后說明 更新時間:2020-11-28 22:5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