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紀中國革命與丁玲精神史:第十二次國際丁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中國丁玲研究會
- 4322字
- 2020-11-28 22:57:27
二、丁母人物像
實踐性的女性主義者
以上,我盡可能簡潔地概括了丁母的社會性活動,我想要稱其為實踐性的女性主義者。她并沒有高調宣揚女性主義的主張和理論。即使參與政治活動,丁母也沒有明確提出維護女性利益的政治性要求,而是很快退出政界。但是我認為,“為了女性”這個念頭一直在她的心中,她希望通過教育工作實現女性的進步,幸福,自立等。
雖然只比丁玲早一代,然而丁母所感受到的女性的不自由、無權利,是丁玲無法感受到的。丁玲在母親開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若以丁母少女時代的眼光來看丁玲那個自由的青春時代,兩者可謂天壤之別。丁母盡可能地給予了丁玲自由,同時深深理解和同情那些同曾經的自己一樣身處不自由不平等境況中的女性,向她們伸出了援助之手。
與丁母同時代的中國女性,她們的生存方式、與時代的聯系方式也因人而異。我想起了與丁母年齡相近的兩位中國女性,秋瑾(生于1875年)與朱安(生于1878年)。這三人大不相同。秋瑾既是革命家,也是激進的女性解放論者,與丁母一樣已婚且育有兩子,她單身赴日本留學,稱得上是為武力革命奉獻自己生命的“最先進”的女性。而朱安,作為魯迅的原配妻子,貫徹“不配二夫”的舊道德觀,一輩子生活在陰影中。作為結婚的條件,魯迅要求過她識字、放足,然而朱安并未遵從。始終無法與魯迅心意相通,朱安是被“社會變化”遺棄的悲劇性“舊式女性典型”。
丁母并未站在這兩個極端。她處在中國近代化的激蕩期,與時代一起急速成長,成長速度快得驚人。在自身成長的同時,丁母致力于幫助更多的女性成長起來,這是她的獨特之處。少女時代的她在成長過程中,與兄弟們相比受到越來越不平等的對待,她的生活缺少自由,甚至于閉戶家中不得外出。即使她對這種種情況感到不滿,也毫無辦法。最終,她遵從父母之命,與素未謀面的男子結婚。丈夫死后,家道中落,她才從舊的世界脫出身來。幸運的是,擁有新時代思想的弟弟向她提供了建議和幫助,使得丁母能夠在30歲時成為一名學生,讓她從此新生。
進入師范學校后,丁母加入到有志于學的女性集團中。這里有優秀的女性,有思想先進的友人,她們給丁母帶來了極大的刺激與鼓舞。女性間的對話讓她們生出共鳴與互助之心。學友們成立了名為“校友會”的女性組織,這本身就帶有“女性互助”的女性主義特征。丁母在回憶中曾記一事,可作為例證。大意是:“九月,校中來異鄉難女二人,往赴河南訴冤,至此川資缺乏,故求助于仁德者。課畢,開(校友會的)臨時會議,集資百余元相助之。”
在丁母成為教師之后,繼續向不幸的女性伸出援助之手,相關事例可見于回憶錄。如,學校縫紉生某為丈夫所棄,不得家產分文。丁母知其事不勝憤懣,準備好訟詞并代書質問其夫令其限期回復,最終該生丈夫如期復信并送款,丁母成功了。丁母寫“像這類事,我常代不平,自告奮勇,貼錢出力,必須使窮苦無告者伸眉吐氣,吾心方愉”。就這樣,丁母對女性的遭遇感同身受,積極幫助她們解決困難,她在“女性互助”這一意義上實踐了女性主義。
作為教師,丁母不僅致力于教學方法的改良,還努力向學生教授“實學”,亦即有助于改善生活的技巧。丁母開設縫紉班、手藝班,幫助年長女性改善生活。又策劃在農村新成立的女校中開辦工廠(見上文),還為了在學校引進最新紡織機器,到工廠學習了相關技術。這一切都意在援助女性生活。
丁母“女性主義式”態度與行動,理應給兒童時代的丁玲帶來影響。丁玲后來生活的“環境”有別于丁母,她自然也不會去實踐跟母親同樣的“女性主義”。但一想起丁玲在那篇有名的《三八節有感》結尾處寫的給女性的提議,我便感覺丁母的女性主義也存在于丁玲身上。尤其是在第一條,丁玲提議女性要保持身體健康強壯。從這里,不正可以看到那位極力鼓動女性放足、努力獲得身體健康的母親的身影嗎?
丁母的悲與喜
最后,我想談一談丁母個人的、感情的層面,以及與丁玲的母女關系。
丁母積極參與了許多社會性活動。而閱讀《回憶》時,丁母的另一面——富于喜怒哀樂激情的人物像隨之浮現出來。
在她的文中,有幾個詞反復出來,其一是感嘆詞“可憐、可憐!”這既是自嘆苦難與不幸遭遇之詞,也是對受軍隊迫害的民眾,甚至于對下層士兵的同情之語。有時,這亦是對于女兒丁玲的慈愛之語。總而言之,“可憐”一詞的詠嘆聲貫穿《回憶》始終。
丁母描繪了自己在經歷慘痛遭遇時所暴發出的激烈情感,也深深感染了讀者。例如,丁母的丈夫與母親幾乎在同一時期去世,文章描寫了自己因為受此雙重不幸打擊,在回娘家后嚎啕痛哭以至昏倒的場面。還有丈夫死后數年,終于重歸故里的丁母前去掃墓時,在丈夫墓前“哭得天昏地暗”的文字描寫,也令人吃驚。丁母寫,她哭得“萬籟無聲,樹鳥不敢展翅高飛,把那班農人驕夫個個酸鼻嘆息”(這樣的表現,讓人想起她也是個詠舊詩的女人)。丁母還描述了遭遇兒子夭折后的悲傷絕望以及作為母親的悔恨之情,這段敘述直擊讀者內心。失去兒子的“后遺癥”極深,以至于她很長時間內都無法愈合。丁母自言,《回憶錄》寫至此處,一度無法繼續,擱置半年后才能再度下筆。
丁母有時借著醉酒,將她的悲痛哀傷痛痛快快地爆發出來,令周圍人吃驚不已。這樣的情感爆發也許幫助她獲得了精神上的撫慰。順便一提,丁母嗜酒,悲時飲酒,喜時亦飲酒。文中不時出現她與其他女士一起小酌的場景,非常有興趣。
那么,丁母的喜悅是什么。當她竭盡所能來成就自己事業時,她是極為喜悅的。在這個過程中,有位叫琳的女士,一直幫助她、鼓勵她。琳似乎是丁母的喜悅之源泉。文中關于琳的記述極為詳細。琳有著非常出色的工作能力,又懷著極大的熱情,她不僅是在工作上支持丁母的好助手,也是在生活中給孤獨的丁母帶來安慰的善良友人。丁母愛花,琳便時常贈她時令的鮮花,這給正“與環境作斗爭”的丁母帶來了多大的喜悅啊。
然而不論如何,給丁母以最大的喜悅與安慰的還是她的獨女丁玲。丁母50歲左右時,丁玲與胡也頻結婚而離開家鄉。但丁玲婚前的人生經歷,尤其關于丁玲的童年與少女時代的記錄,再沒有比《回憶》更詳細、更具可信性并且觸及內面的了。母親寫下的丁玲,當然談不上全然客觀正確,因為“父母偏愛的眼光”以及“回憶”的方式,其中不免存在遺漏與夸張。但《回憶》從母親的角度,為我們提供了不同于丁玲自述的人物形象,這是非常有價值的。關于這一點,因時間原因無法詳述,我希望將它作為我今后的課題。在此,我只介紹幾處描寫丁母心情的片段。
兒子去世后,丁母沉溺于絕望之中。唯一能夠讓丁母留戀的,就只有丁玲了。因為尚有女兒在側,丁母覺得自己不能一意求死。她寫“可憐的寶貝,做媽媽的怎么舍得你。只是強振精神,自己竭力來排解,從此母女相依為命”。
丁母說,年幼的丁玲有著人人夸贊的容貌,明理懂事,是母親的好幫手。即使不得已與母親兩地分居,也聽大人的話,從不任性,耐得住寂寞(正如丁玲在《過年》中所寫一般)。母親很引以為豪,愛之不已,細心撫養她。丁母在回憶錄中對丁玲大加夸贊:“他呢,從小就是男裝,品貌生得端方秀雅,眼大眉長,有兩個酒窩,活潑而不頑皮,性情和美,從不與人爭執,事事明白而不顯露,行止大異常兒,凡看見他無不夸獎一個好孩子。”對于長大后的丁玲,母親仍然流露出寵愛。比如,十數年后,丁玲返鄉去父親族親處掃墓。親戚們對丁玲交口稱贊,丁母又重新審視自己的女兒:“吾回視女,真真不錯,無一點時下氣,又大方又和藹,確實具有大家風范。吾自思有此可愛之女,勝人十兒矣。不禁欣慰而生驕傲心。”即使有十個兒子,也不如自己一個愛女!在經歷了漫長的悲傷歲月后,喪子之痛也被女兒丁玲慢慢撫平了。
女兒學習好、頭腦聰明,丁母也會在繁忙工作之余幫助丁玲的學業。丁玲升中學時(丁母43歲),母親陪伴女兒去“鄰郡的師校(桃源縣的湖南省第二女子師范)”考試,丁玲以第一的成績考入中學后,給母親寫了一封感謝信。丁玲在其中寫道:“僥幸名居榜首。差堪告慰,此乃母師之教育。……將來有所建設,庶不負母師之期望。”無法想象,丁母收到這封禮數周道的文言體書信時,該有多么喜悅。
然而翌年,丁玲卻跟母親說想退學,前去省會中學(周南女子中學)就讀。丁母擔心無法提供就學資金,便向好友琳借錢,丁玲見愿望得以實現歡喜不已。丁母又請假,坐船陪伴丁玲投考。為幫15歲的女兒實現轉校的愿望,事務繁忙的母親盡其所能地幫助丁玲。這母親是何等信任女兒的判斷,對女兒寄予了何等的期許!然而,送女兒入校后,一個人在歸家的船上,丁母感到無比寂寞與悲傷,甚至覺得“恨不頃刻把這軀殼化灰化煙,以至一切均無”。
丁玲離家到遠處求學。從此,女兒放假回家是母親最欣慰的時候;而丁玲開學離家給丁母帶來的苦悶,又好像要將其身體撕裂。正因為平時不得團聚,女兒歸家時一同相處的樂趣便愈發強烈,丁母將這母女團聚的時光稱為“天倫之樂”。
女兒因為在成長過程中目睹了母親的辛勞,所以向來對母親多有支持。火災蔓延導致儉德會創辦的學校受到損害,母親(47歲)灰心喪氣之時,適逢丁玲歸家。見儉德會成員面臨學校危機時的冷淡反應,丁玲批評“他們是冷血動物”,并動員友人幫助母親。后來,學校還曾遭遇水災,丁玲再次幫助母親進行排水活動。
母親48歲那年,丁玲返家時與以往不同,情緒非常低落。當時丁玲最重要的友人王劍虹與瞿秋白相結合,丁玲道別二人獨自歸家。丁玲忽然向母親提出學習古典樂器的要求。母親便替丁玲購置樂器,尋找老師,偶爾自己也同丁玲一道演奏。丁母還寫,有時她將丁玲擁抱懷中,如撫幼童。后來,得知王染病的消息,丁玲急急趕往上海,然而王劍虹已經離開了人世。失去摯友的悲痛,從丁玲其后的作品中可以窺見,但她在故鄉學古樂來安慰自己的姿態,只有丁母目睹。
《回憶》所寫丁母與女兒的故事,如上文所述,以丁母51歲那年為分界線,大為不同。丁玲始于1931年的悲劇遭遇和以后的風風雨雨,是與現代中國歷史中心密接相關的,廣為人知的大故事。丁母個人的故事,就隱藏在其背后。
后記
1)以上《丁母回憶錄》文本出自河北人民出版社《丁玲全集》第一卷。
2)括號內的學校名、地名等參考以下文章寫進的。①王增如、李向東《丁玲年譜長編》②丁玲《我母親的生平》。另外還參照過,萬瓊華的《近代女子教育思潮與女性主體身份建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雷燕的《書寫中的母親》一文(收于《二十世紀中國社會變革的多彩畫卷》)。
3)關于《回憶》記載的年齡與年份。《回憶》原文將丁母出生之年記為“一年”,此后隨著年齡增長逐年第加,記錄當年的事情。拙文為便于理解,將年份用“×歲”表示,這是所謂的“虛歲”,所以計算周歲年齡時需要減去一年。同時,拙文中沒有記錄事件的年份,僅用丁母的年齡來進行標記,原因在于《回憶》中標記的年份與其他相關文本有多處的不同,為免產生混亂,只采用丁母年齡進行標記。關于年份的問題,可能已經有相關的研究,真誠希望諸位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