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紀中國革命與丁玲精神史:第十二次國際丁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中國丁玲研究會
- 895字
- 2020-11-28 22:57:18
一
在20世紀中國的經典作家中,丁玲可以說是唯一一個與“革命”相始終的歷史人物。這不僅指作家活躍程度和創作時間之長,也指終其一生她都對革命保持了一種信念式的執著。從初登文壇的1920年代后期,到“流放者歸來”的1980年代,丁玲一生三起三落,都與20世紀中國革命及其文藝體制的曲折歷史過程關聯在一起。革命成就了她,革命也殘酷地磨礪了她。丁玲生命中的榮衰毀譽,與20世紀中國革命實踐不分彼此、緊密糾纏。
在她青春猶在的革命輝煌時代,她是革命的迷人化身。孫犁寫道:“在30年代,丁玲的名望,她的影響,她的吸引力,對當時的文學青年來說,是能使萬人空巷、舉國若狂的。不只因為她寫小說,還因為她獻身革命”;在她的晚年,革命衰落的年代,她是革命漫畫式刻板面孔的化身。王蒙評價,她一生至死未解“革命”情意結,是一個“并未成功地政治化了的,但確是在政治火焰中燒了自己也燒了別人的藝術家典型”。
丁玲的一生,可以說活生生地演示20世紀中國不同的革命形態。1909年,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登基的第二年,丁玲隨湖湘“新女性”的母親一同入讀新式女校:31歲的母親讀預科,5歲的丁玲讀幼稚班。那應是她革命生涯的開端。1984年,80歲高齡的丁玲雄心勃勃地創辦了“新時期”第一份“民辦公助”刊物《中國》。很多人對這一舉動表示不解。李銳說:“總覺得像辦刊物這樣繁重的工作,絕不是一個八十老嫗能夠擔當的了。”丁玲生命的最后兩年,也耗盡在這份新式刊物上。其間的77年中,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抗封建包辦婚姻、無政府主義革命的“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而走向革命政黨的“螺絲釘”,從延安邊區的明星作家、新政權文藝機構的核心組建者、新中國的文藝官員和多次政治批判運動中的受難者,到“新時期”不合時宜的“老左派”作家,丁玲不止用手中的筆,更用她的生命書寫了20世紀中國革命的歷史。
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曾將20世紀稱為“短促的”“革命的”世紀。他的紀年法主要以歐洲為依據,這個世紀只有77年。事實上,中國革命的歷史比霍布斯鮑姆所論述的,要更長、更廣闊、更深刻,也更復雜和更酷烈,以至費正清說,歷史上所有的革命形態,在現代中國都發生了。而丁玲,是(這些)革命的一個活的化身:她是革命的肉身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