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紀中國革命與丁玲精神史:第十二次國際丁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中國丁玲研究會
- 651字
- 2020-11-28 22:57:24
五、結論
1936年9月18日丁玲再一次在上海出現。她完全自由了。在過去的一年中,國民黨慢慢地釋放了她。一方面是史沫特萊和宋慶齡反對國民黨的運動的功勞;另一方面學者們也注意到國民黨對丁玲事件所激起的國際關注感到吃驚,在壓力下不得不釋放丁玲以免遭受更多國際譴責。無論從文化還是政治角度來看,解救丁玲的運動都非常成功,達到了預期目標。
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我想向中國學者介紹英語文獻和美國檔案館中的一大批政治和文學文本。我認為他們對研究像丁玲的被捕這樣的現代中國歷史事件非常有用。我是在寫作我的書稿Republic of Mind: Democracy, Communication,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a U.S.-China Literary Network,1925—1955時找到這些檔案的。這是一項有關兩次大戰間中美文學和文化交流的研究。它研究民主和技術溝通等概念對創造中美文學空間的重要作用。我驚嘆于丁玲例子所展現出的強大全球效果。在我研究的過程中,我在中國和美國找到了大量散落的檔案材料。我將這些材料組合在一起。我發現她的例子代表的是一段典型的“跨國界文學史”(transnational literary history)。看起來是中國國內的事件和文本卻隱含著國際的關聯,而地方和全球的交互關系又使得這些事件和文本呈現出完整的意義。我認為把中國的資料和美國、歐洲、拉丁美洲以及俄羅斯的檔案資料聯系起來解讀將有利于中國左翼文學運動以及其他民國時期的文本和事件的研究。只看其中的部分,我們無法了解它們發生之初的真正意義,因為中國的左翼作家并非只在狹隘的視野里考慮他們的作品。

40年代美國新聞上有關丁玲釋放的文章。這篇文章表明即便在40年代美國讀者仍對丁玲事件持有興趣。載1945年11月7日《每日工人》。
(翻譯:熊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