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紀中國革命與丁玲精神史:第十二次國際丁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中國丁玲研究會
- 884字
- 2020-11-28 22:57:19
三
為丁玲作傳,因此也是困難的。她的一生在榮辱毀譽之間的巨大落差,特別是她在后革命時代的“不合時宜”,使得要講述她的故事,總是難免捉襟見肘、顧此而失彼。
同情和熱愛她的人,容易把故事講成“辯誣史”。丁玲是復雜的,因此圍繞著她的種種誤解和傳說,常使熟悉和理解她的人不平。特別是,作為革命體制內最有才華的作家之一,丁玲的后半生,其實大部分時間都不是在寫文學作品,而是在寫“申辯書”。要告訴人們一個“真實的丁玲”,總是要與復雜的歷史人事關系相關的各種謠言、傳說、誤解和歪曲做斗爭,總是難掩難抑辯護之情。但是,如果將丁玲的一生,固執在說明她之“不是”,反而使人無法看清她之所“是”。更重要的是,辯護式寫法其實也使寫作者停留在丁玲置身的歷史關系結構中,而無法超越出來盡量“客觀”地描述這個“結構”本身,由此重新理解丁玲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20世紀已然遠去,曾經與丁玲愛恨糾葛的當事人和利益格局,今天也大都已成歷史。在這樣的情境下,客觀地描述丁玲的一生,不止具備可能,也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認知丁玲和20世紀革命的必要步驟。
講一個完整的丁玲故事,或許最好的辦法,是回到“丁玲的邏輯”。1941年在延安的時候,丁玲寫了后來引起無數爭議的著名小說《在醫院中》。關于小說的主人公陸萍,丁玲說,這是一個“在我的邏輯里生長出來的人物”。這固然是在談小說創作,其實也是丁玲的現身說法。
丁玲是一個個性和主體性極強的歷史人物,對她喜者惡者大都因為此。喜歡者謂之“光彩照人”“個性十足”,不喜歡者謂之“藝術氣質濃厚”“不成熟”“明星意識”,批判者謂之“自由主義和驕傲自滿”“個人主義”……所謂“丁玲的邏輯”,就是她始終以強烈的主體意識面對、認知外在世界,并在行動和實踐過程中重新構造自他、主客關系,以形成新的自我。她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但并不自戀;她有突出的主觀訴求,但并不主觀主義;她有豐富的內心世界,但并不封閉;她人情練達,但并不世故;她的生命歷程是開放的,但不失性格的統一性……盡管一生大起大落,經歷極其復雜,晚年丁玲對自己的評價卻是“依然故我”。
如何理解這種“丁玲的邏輯”,實則構成理解丁玲生命史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