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紀中國革命與丁玲精神史:第十二次國際丁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中國丁玲研究會
- 1437字
- 2020-11-28 22:57:22
一、介紹
本文旨在再現一段1930年代初國民黨囚禁丁玲的歷史。丁玲的被捕成了國民黨鎮壓上海左翼人士,即“白色恐怖”的轉折點。中美許多學者都已談到了丁玲被捕以及這段白色恐怖的歷史。這些研究指出,丁玲的被捕引發了中國左翼人士的抗議和憤怒,也打破了中國公眾的沉默。丁玲是當時著名的作家,她的被捕也因此在作家和普通民眾中喚起了強烈的同情。大家認為她是國民黨全面控制下的一個犧牲品,丁玲也因此成為左翼人士反對政治迫害所展開的一系列活動中的政治標桿。同時,丁玲與包括茅盾和魯迅在內的知名作家的個人交往,也使得她的被捕在左翼知識人對抗國民黨政府的運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隨著時間的推移,丁玲的被捕以及與之相關的公眾輿論在30年代中期上海所涌現的左翼政治與文學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以上的這個敘述已為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歷史研究者所熟知。而我想提供的卻是另一個不同的敘述:我將丁玲的被捕看做是一個全球或“跨國”事件,它所具有的深刻國際影響已遠遠超出了中國。下文我會證明,丁玲事件不僅影響了中國的左翼知識分子,它還波及到了包括蘇聯、西歐和美國在內的世界其他地區。通過當時的美國記者及小說家史沫特萊(Agnes Smedley,1892—1950),丁玲的近況尤其引起了美國左翼知識分子的關心。我認為丁玲的被捕是一個國內事件也是一個國際事件;國內和國際層面間展開了重要的對話,它們互為支持。美國的左翼知識知識分子對上海的左翼聯盟感到震驚并為之感動,他們也全情投入了為爭取丁玲釋放所展開的抗爭。就這樣,丁玲事件變成了一個超越文化邊界的國際“訴訟案”。
本文希望通過丁玲的例子探討30年代“跨太平洋”文化戰線(“trans-Pacific”Cultural Front)這個想法。丁玲的被捕激發了中國與美國左翼作家間的一系列合作,他們致力于在30年代初中國實現“言論自由”,“民權”和“民主”。這是一段重要的歷史,因為它讓我們看到一段中美文化敵對之前的歷史。在冷戰開始前、在“民主美國”與“共產中國”的對立開始前,曾有那么一段短暫的友好交往。美國和中國的左翼知識人放寬了“民主”的邊界,他們看到了能在他們各自文化間達成共識的可能性。實現“人類平等”這一共同目標為他們創造了一個可以自由交換思想的中美文學公共空間。更重要的是,中美左翼知識分子間的這些合作促生了對“民主”這一政治文化概念的跨國反思。盡管我們今天常常將“民主”看作是一種西方的范疇,包括中國在內的非西方國家都要吸收和學習這一西方范疇,當時的史沫特萊和宋慶齡卻大膽地嘗試在跨文化交流中重新思考這一概念。“民主”并不一定非是一個從西方引介到東方的“西方概念”。簡而言之,30年代初期見證了中美政治和文化交往中從未有過的激動人心的時刻,而丁玲事件為此做出了最好的詮證。
同時,本文還提出一個方法論上的嘗試,即用文學與歷史的“跨國”視角來敘述丁玲在全球范圍內的接受歷史。這就意味著我要使用英語和中文的材料、美國和中國的不同檔案,并且要將它們重新組合。盡管,作為事件中心人物的中國作家居住在中國,為了描述這段歷史我所參閱的大部分檔案卻都在美國。我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在方法論方面,有些看起來是地方的或者中國的事件其實有著重要的影響。它們對一些看起來很遙遠的地方,例如紐約或者華盛頓有著重要的意義。只有在中國以外的檔案中努力尋找歷史的蹤跡我們才能重新發現許多中國歷史文化事件的全球重要性。因此,在我敘述這段歷史的同時,我也想仔細地描述我所尋訪過的各種檔案材料(大部分在美國)。這樣一來,有興趣的學者可以知道它們的存在,并在他們未來的研究中更好地使用這些檔案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