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豪1983
最新章節
書友吧 24評論第1章 余切的決定一
1983年夏天相當炎熱,萬縣太白巖腳下,一株黃桷蘭樹前圍著一群市民,大家都仰著臉瞧著樹干上粘貼的布告。
布告上說:《紅巖》雜志社征求文學作品,每千字五元起,下面蓋有鮮紅的大印。
五塊錢,可以買三斤豬肉,或是十斤雞蛋。
作為川東門戶,萬縣地區的月工資水平在30元到60元之間,這是城鎮里的水準,鄉村地區更低。
一本《紅巖》雜志要四毛錢,并不便宜,但布告面前,卻有不少定期購買《紅巖》雜志的市民,當然也包括其他文學雜志,《當代》、《昆侖》以及《川省文學》等等……
這是一個《安娜卡列尼娜》這種嚴肅文學動輒賣出幾百萬冊的時代,大量“純”文學雜志得以暢銷,廣大群眾對文學的熱情難以想象。
即便物質再怎么貧乏,人們也舍得購買一些消遣。
不少家庭省吃儉用也要買收音機和電視,它不單是人的饑餓問題,而包含了對精神世界的復雜追求。
——
余切從人群中擠出來,找到他那二八大杠,撥了下鈴,匆匆往郵局騎去。
他要寄送的,正是這次征文的投稿,一篇名為《天若有情》的中篇小說,十來萬字。
得益于刊物和出版條件的變化,大量二三百頁頁碼的文學期刊創辦,中篇小說很吃香。
比如管謨業的《紅高粱》、李存寶的《高山下的花環》,阿成的《棋王》,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稿費也很不錯。作家在這時候是有錢人。
余切有個四十年之后的靈魂。
上輩子他是小有名氣的網文寫手,正在攻讀自己的經濟學博士學位;前身則是復讀兩次考燕大卻總是棋差一著的同名同姓倒霉蛋,于高考前夕眼前一黑,掛在了自己的課桌上。
余切繼承了這位的遺愿和記憶,前幾天,他如愿拿到了燕大的錄取通知書。
讀書和寫作在這個年代的性價比很高。
大陸今年畢業第一批完全本土培養的博士生,這些人后來成為學術界的泰山北斗。
文壇則誕生了一系列知名作家,正處在有史以來的最好時代,產生了和讀者前所未有的親密關系。
這次投稿的《天若有情》,是一個后世看來普通的商業故事,劇情、人設相當程序化,放在眼下卻會有奇效:
【華弟挾持了港地來投資的富家女喬喬,兩人意外生情?!?
【盡管身份懸殊,喬喬仍選擇跟隨華弟。然而他們的生活陷入危機,被迫走上逃亡之路……】
原劇情出自7年后的1990年在港地上映的同名電影,余切保留了其中愛情的主線,刪去了過多的暴力和涉黑元素,華弟不再是個社團人士,而充其量只能算個爭狠斗勇的小混混。
故事的最后一幕,富家女正準備和華弟結婚,然而華弟卻在當晚搏斗中大腦受鈍物擊傷不治。
說明啥?
混黑不得好死嘛。
它寫成小說會吸引人,不因為余切的文筆和潤色,而因為符合了1983的政治正確:
當個老實人,別作死。
要是真有小混混看了小說,改變了人生軌跡,那我就功德無量了。
不求娶到港地富婆,至少不會吃花生米。
余切想到這里,使勁兒蹬了兩腿自行車踏板!
“讓一讓!”
眼下萬縣城區遍布的大馬路還沒有出現,經過郵局的是一條狹長泥土路,時不時遇見少量客車、貨車和自行車。
萬縣城區和鄉村之間的運輸更多依賴渡船或小型貨車,長途運輸則主要通過長江的水路航運。
本地人南下鵬城打工,搶到火車票之前得先搶到船票,哪怕是十年后,如果有冒險家去往魔都,得先祈禱水底下無數暗礁不讓你船毀人亡。
這種現狀,要等到三峽工程的提出,炸了從萬縣到臨省的無數暗礁,才能夠得到大幅改善。
這就是他現在的家鄉,誕生過何其芳、劉孟伉的地方,如果把下邊兒管轄的廣大區縣也算上,那還有個文壇大哥馬識途。
作為小地方,此地似乎有點大帝血脈,然而,如今大帝血脈已有枯竭之勢。
據他所知,四十年后,最有名的本地人是直播網紅馮提莫。
文學?
四十年后還有文學嗎。
去郵局的路格外漫長,天色漸黑,余切扭開手電筒取亮。
路燈?
別做夢了。
迎面的人不覺得他是遠光狗,倒覺得他舍得用電池,天還沒全黑呢。
白象牌電池兩毛錢一個,兩節疊起來才管三四小時,多么奢侈啊。
現如今,自行車是他家里唯一的大家當,不僅如此,家里唯一的手電筒也被借走,留給余切趕夜路。
余切是這個家庭的寶貝,也可能是這個縣的寶貝。
1977恢復高考以來,他是這個小地方第一個上燕大的學生,消息迅速流傳,身邊的人都知道了,轟動一時。
那么,誰是現在本縣最有名的人?
遺憾的是,并不是余切。
小小萬縣,竟有臥龍鳳雛。
路過寫有“萬縣中德商店”的地方,余切停下來看了會兒。里邊兒出來一個禿了前額,穿白襯衫、大腹便便的中年人,招呼他進來,神神秘秘,“看貨?”
“不是?!?
中年人介紹道,“我們這里賣座鐘,和魔都的‘555’牌一模一樣,但是價格便宜很多,你放心的買,不會出事,也可以送人,上檔次?!?
“買鐘送人,不吉利。”余切擺擺手。
中年人立刻變得警惕了,“那你在看啥子?”
“聽說這個地方有名,路過看看。”
中年人隨即趕他走:“不要來消遣我,我生意做大得很,莫來煩我、搞我?!?
“看你長得挺俊,怎么喜歡消遣人?”
余切:“我算命的,看你店的風水不好,你可能要遭一劫。”
“爬!”
余切大笑,揮揮手告辭。
中年人是牟期中,有可能在不久后和他這個燕大生一起登上本地報刊。
因為牟期中馬上要坐牢了。
“炸開喜馬拉雅山一個大口子,讓青藏高原變成魚米之鄉”是牟期中的名言。此人在未來當過大陸首富,可能具有表演型人格,對裝逼有癮。
不過說真的,誰不喜歡裝逼呢?
9年前牟期中在鍋爐廠做工人,因為喜歡討論且宣傳自己觀點,鋃鐺入獄,而后悟道了,79年受關照提前出獄,創建了萬縣中德商店,做起了最初版本的百貨商店和經銷商,最暢銷的商品是藤椅。
今年年初,牟期中拜托兵工廠仿造魔都“555”牌座鐘,25塊錢買收購,32塊錢賣給經銷商,幾個月賺了7萬塊錢,之后因“采取非法手段,買空賣空,牟取暴利”即將再次入獄。
余大師說他風水不好,一點兒沒錯。
所謂個人的命運,固然要靠自我奮斗,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
倒爺這一行人才濟濟,南方的鵬城特區,后世鼎鼎大名的王石頭眼下也在尋找機會,倒賣玉米,也賺著錢,據說有數百萬之巨。
王石頭憑什么能全身而退?
不因為在鵬城嘛,特事特辦,有巨佬愿意欣賞他。
所以,還是寫小說吧!
去掙那靠自己雙手勞動,自己剝削自己,不依賴任何人的文學工作者。
趕著中美蜜月期,說不定還能拿個外國文學獎玩玩!最少,也能掙點刀樂!
余切這樣想著,不久,他面前出現郵局的標識,從自行車上下來,余切捏著十多萬字的文稿走進去。
柜臺的人收拾東西準備走人,抓了一把胡豆,趕他走:“放信箱,下班了?!?
大廳里有掛鐘,余切一看:“還差五分鐘?!?
“我,下班了?!睂Ψ较胍獜娬{這個事情。
不僅要強調,而且已經在做其他事情了,他拿了本雙月刊小說翻開,有折頁,說明沒看完。刊物封面是黑白邊,上有倆大字。
正是《紅巖》刊。
在渝市乃至于川省的任何一個單位,怎么會沒有《紅巖》呢?
有可能整個白天,這位也是在工位上學習和批判通俗文學。
“我是來投稿的。”余切揚了揚手上的手稿,“投的是《紅巖》雜志?!?
“投稿?”
對方楞了一下,語氣不由得變得客氣些許。
中國這個時候有兩千萬待就業青年,也即所謂的無業游民,他們大多有過無業游民該有的夢想,譬如,寫小說出人頭地。
但絕大部分人不會把夢想的第一站放在《紅巖》,那是省級刊物。
這種表面的客氣在看到余切確切的,工工整整遒勁有力的字跡后,終于認真起來。
他捧起紙,粗粗掃了一眼,摸回眼鏡,吊在鼻梁處,看了幾頁被吸引住了,抬起頭說,“同志,你要裝訂嗎?你這個看起來是好文章?!?
“麻煩你了?!庇嗲姓f。
顯然,《天若有情》的吸引力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