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是一個編輯,也是一個讀者
- 文豪1983
- 小時光戀曲
- 2010字
- 2024-11-21 00:00:00
步鑫生何許人也?
如果說《天若有情》是11月最火的小說,那么步鑫生就是當下最火的“明星”。
這人在浙省某襯衫總廠當廠長,為了提高廠子效率,搞起了獎金制度,“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然后夏天被新化社某記者采訪,寫了一篇《一個有獨創精神的廠長——步鑫生》。
文章送去了內參。
內參是新化社比較獨特的新聞產品,不用于公開發表,而是供領導層“內部參考”。
有大領導覺得步鑫生搞得好,要求大力推廣他。
于是,全國文學界也包括新聞界,廣泛的、重復的報道步鑫生,最終導致其有關的文章登上了幾乎所有媒體的頭版頭條,一大批作家也開始寫“步廠長文學”,它們都以各種形式乘上了春風,得以發表在各大刊物。
然而,這些小說對后世幾乎沒有產生啥影響。
因為他們的小說扣得太緊了,簡直像同一個大綱抄出來的。
79年作家蔣子龍發了個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獲得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拿到了讀者中最多的票數,而后“廠長文學”的樣板戲卻每況愈下,直到被淘汰,這也是很快的。
在本質上,這些小說是同一個小說,看了一本就沒必要看其他的了。
所以余切說:“也許,我們還是得回到普通人那里去,去寫普通人的現實生活,抒發人本來就有的感情,這是我的想法?!?
余切說的非??蜌?,但大家莫名覺得,他說的是對的。
劉振云聽罷,覺得自己來社團來對了。
他仿佛找到了大佬的肯定。
本科生的時候,劉振云寫的小說改來改去,登個校園刊《未名湖》居然十分艱難,得師姐查建穎三番五次的幫他改。
以至于劉振云一度懷疑自己不會寫小說。
他一直覺得自己的特長是寫“普通人的生活”,再加點戲劇性的幽默,然而,他不知道自己這種寫法是否有人看。
說到底的,這會兒國內的小說就像是民國白話文發展時候一樣,有很多人在寫小說,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寫小說”。
討論結束后,劉振云私下找到余切。
“我有個小說準備寫……一個復員軍人回鄉后參加高考復習,另外幾個農村青年,為改變貧困的命運也參加高考,是我幾年前的真實經歷?!?
余切問:“你以前當過兵?”
“當過兵!這個小說基本上就是我的自傳,我甚至打算用第一人稱‘我’。”
第一人稱又怎么樣呢?又不是寫網絡小說,你還怕撲街嗎。
余切好像對這個小說發展有點印象了,“你打算取個什么名字?”
“《塔鋪》。這個地方,其實就是我老家延津王樓。”
哦!這個《塔埔》啊。
這個小說是劉振云的成名作,一發就是《人民文學》,可比余切的起點高了不少啊,拿到了當年的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之所以《塔埔》不太出名,是因為劉振云后來的小說《一地雞毛》太出名了,更別提之后的一系列電影劇本。
《塔埔》是標標準準的新現實主義小說,也符合余切所倡導的理論——看來,咱新現實社團的左護法已經找到了,就是你啊,振云兄。
“但是,我對寫出這個小說一直有疑慮……”劉振云說。
“你疑慮什么呢?”
“我感覺這個小說的故事發展,和你的《高考1977》太像了,你看啊,我也是寫幾個年輕人,你也是……你是發生在1977,我發生在1978……”
劉振云越說越沮喪,他此時才意識到,“不知道為什么,我一直覺得,我好像活在你的陰影當中?!?
余切寫的《高考1977》原本是一部電影劇本,肯定晚于《塔埔》,到底誰抄誰還講不清楚,很難說有沒有參考到劉振云的《塔埔》。
因為劉振云以后成為了國內最好的幾個電影編劇之一。
而劉振云現在說“仿佛活在余切的陰影中”,當然是令余切十分難繃甚至于難堪了,但是余切大度的“原諒”了,“師兄,你要寫就寫吧,這是你自己的經歷,怎么能說抄的人家?!?
劉振云覺得這個余切真是太好了。
另一邊,駱一禾打聽余切有沒有什么新作品。
眾所周知啊,余切弄了個社團之后,固定每周會來一兩次,和大家一次討論文學。余切總是找得到話說。
作為一個寫小說的作家,當他在大說特說的時候,往往他心里邊兒已經有了新的創作構思,否則不會這么篤定。
譬如,海子今天和余切遇見了,表現得有些怯場,沒聊出什么深的東西。
因為海子不僅沒寫出代表作,甚至連代表作的胚胎都沒想到,拿什么和人聊得深。
于是,當駱一禾問到余切本人的時候,余切直接承認了:“我確實有個新想法。”
“我能問一下,是什么方面嗎?”駱一禾道。
余切拋出了他之前在西語系聽說的故事,以及自己知道的歷史大事件:
燕大的西語系,在77年重新組織高考以后,是最早一批恢復教育、并派出留學生的院系。
眾所周知,78年最大的事兒確實是全會。但是在12月全會召開之前,擴大派遣留學生這一決策已經作出。
在當年的7月份,總統卡特的親信正在中國私密訪問,忽然被問及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立刻不顧外交禮儀,打了個電話給總統卡特。
總統卡特驚醒了,而接下來的消息更讓他震撼,“中國想派一批留學生到美國,問我們能不能派5000人?”
卡特想了想,說:“他們可以派10萬人來?!?
結果當然沒有十萬人啊,但是第一年就有七八百人了。
所以在79年,喬公訪美的時候,已經出現了一大批國內的留學生到機場迎接,并參加卡特舉行的歡迎儀式。
他們確實該感謝喬公,因為在78年之前的十年,全國僅向21個國家派出337名留學生,這是改變了他們命運的一個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