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美國出版商
- 文豪1983
- 小時光戀曲
- 2104字
- 2024-11-26 00:18:13
“俞敏宏,最近忙什么呢?”
“忙著背書,我要考試了?!?
“那你過來干什么,俞敏宏?”
“余切?!不是你把我拉過來打乒乓球的嗎?”
“那王鏘呢?”
“他忙著談戀愛,”不等王鏘回答,俞敏宏先搶答了,“王鏘找了個美國女留學生,可漂亮了?!?
王鏘也十分得意,他說:“你猜我怎么套的近乎?靠的是紅寶書,那女的左手抱著語錄,右手是資本論,一開口就是‘只有破壞舊的腐朽的東西,才能建設新的健全的東西’,下一句是‘美帝國主義是紙老虎!’……”
余切蒙了:“你不是談了個美國女朋友嗎?”
“美國人就不能反對美國啦?”王鏘道,“她穿的膠衫(T恤衫)中間,畫著一個長頭發像搖滾歌手的男人……知道那是誰嗎?”
余切說:“切格瓦拉!”
王鏘驚訝道:“你真說對了,就是切格瓦拉!我就知道啊,我那沒能碰面的革命戰友來了,于是,我和她談天說地,聊聊主義聊聊階級啥的……她欽佩我高潔的革命品質,我們的事兒就成了?!?
余切這段時間的乒乓球癮犯了,把西語系兩兄弟請來打球,結果沒打上兩拍,他們聊上了泡外國妞的事情。
確實,一直都是洋槍隊打進了四九城,很少有華槍在美國濕地花園來兩桿的。
那可不得吹牛逼嗎?
美國人是燕大留學生當中,比較特殊的一幫人,他們天真的可怕,又沒有老歐洲的道德觀。
這可能和六七十年代美國的xing解放運動有關,這些人正是禮崩樂壞的一代。
歐洲地區的尤其是蘇聯的留學生不容易建立起感情,只有大美利堅,什么槍都有機會試試。
余切問王鏘:“你和美國姑娘聊了那么多,是為了什么呢?就為了睡別人?”
王鏘頭搖得像撥浪鼓:“可不是,我不是那種人!”
俞敏宏問:“那你是為了留學,找人練習口語?”
王鏘說:“也不是,我的口語已經接近本地人了,是native speaker(母語使用者),你聽我給你念一段……”
“——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會站立起來,真正實現其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覊粝胗幸惶?,在佐治亞州的紅色山崗上……”
“誒。你可別特么背了,馬丁路德金,誰不知道??!”
王鏘抑揚頓挫的背了一段,然后道,“我發現移民制度里面,有一個漏洞,可以讓我移民過去,我研究過了……只要她愿意帶我去美國,我湊夠了機票的錢,我們一旦結婚,就能獲得美國的國籍……”
俞敏宏說:“那你的孩子呢?”
“我的孩子一旦在美國出生,也是美國人了。美國有這么一條法律,本土新生兒自動獲得國籍……所以很多人拼了命的來美國生孩子?!?
俞敏宏說:“你可真下作啊,我萬萬沒想到,你的計謀能這么毒辣!”
王鏘不以為然:“美國姑娘獲得了革命友誼,而我獲得了美國國籍,這不是扯平了嗎?以后我就成立個婦科醫院,叫新東方,專門把東方的孩子接來到西方生。”
八十年代的美國人,就這么討厭自己的國家嗎?難道真是越戰后垮掉的一代人?
余切有點好奇了,“你和美國老百姓接觸過嗎,你覺得美國人覺得自個兒行嗎?”
“不太行,太自由了,太散漫,大家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不愿意為美利堅民族出力。蘇聯入侵阿富汗后,他們的電視臺天天放蘇聯即將徹底打通亞歐大陸,說他們美國要輸了……我們也要輸了。老百姓簡直是憂心忡忡。”
余切忽然想到了有個美國小說《美國精神病人》,說的是消費主義下對人的異化,成“精神病人”了嘛,這小說是91年發行的,當年就震驚美國文壇,切中了美國老百姓心中的不安。
之后又被改編成電影,大導演大明星來合作拍攝。
如果余切寫這么一本小說,提前發出來,在這個美國更不自信的年代,恐怕影響力是很大的。
這是余切第二次想要寫英語小說,第一次是看《大西洋底來的人》的時候。
沒想到,王鏘又繼續說,“他們美國人在我們中國特別少,據說一趟飛機能全運走,像咱們燕京這塊兒的美國人,互相間都認識,是朋友,如果我成了美國人的男朋友,我也就是他們的朋友。”
“于是簽證官也是我朋友,他當然不會為難我了?!?
這王鏘為了出國,真是什么招兒都想透了,但余切關注的卻不是這個,而是問道:“那你知道我們中國的美國人,有沒有誰是做出版商的?”
“有啊,露西家里就是出版商啊,他爸爸是美國麥格勞希爾的高管,這個公司在全世界賣各種語言的小說?!?
“露西是誰?”
“露西就是我女朋友。咱的紅寶書,他們也翻譯過?!?
臥槽,太逆天了。
很難想象新化社翻譯《獨立宣言》,盡管這確實有可能發生過。
余切當即說:“以后咱也認識認識你那幫美國朋友,聊聊文學。”
“成,他們就愛這些,但我跟你講,他們愛紅寶書勝過了一切中國文學?!?
于是,余切把《美國精神病人》的劇情梗概,寫在自己的備忘錄里邊兒,將來找著機會就寫出來,看看有沒有辦法發出去。
這個露西是燕大留學生,對華有好感,又是出版商高管的女兒,簡直再合適不過。
西語系的同志們,確實是有大用啊。
他心里記下了這件事兒,剩下的時間又繼續寫《大撒把》,不久,復習起英語、高數這些功課。
元旦節是中國最早引進的洋節,八十年代的中國人也過元旦節,燕大這邊組織了各種文藝活動,可惜學生們基本沒空享受。
《十月》刊邀請余切去參加京城作家的活動,余切都拒絕了,以至于其他作家問起原因來很驚訝:
“啊?余切老師竟然還是個大學生呢。”
元旦過后幾天,余切收到了《外國文學研究》的樣刊,打開一看,他的《拉美現實主義》就在上邊兒,一字不落。
另一邊,駱一禾攥著新一期《人民文學》,急匆匆的找余切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