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要術語索引 更新時間:2022-07-26 18:49:36
- 人名索引
- 參考文獻
- 結論與展望
- 6.3 產業生態管理模式
- 6.2 柴達木生態補償問題的解決
- 6.1 生態補償的一般模式
- 6 柴達木生態補償管理模式研究
- 5.3 柴達木生態補償存在的問題
- 5.2 柴達木生態補償的系統分析
- 5.1 生態補償的經濟學分析
- 5 柴達木生態補償研究
- 4.3 柴達木生態滯后于經濟需求弱化分析
- 4.2 柴達木地區經濟需求動力機制分析
- 4.1 柴達木生態供給動力機制分析
- 4 柴達木生態經濟動力機制分析
- 3.4 柴達木社會經濟子系統分析
- 3.3 柴達木生態環境子系統分析
- 3.2 柴達木礦產資源開發子系統分析
- 3.1 柴達木生態經濟系統的基本框架
- 3 柴達木生態經濟系統構建
- 2.5 系統論與生態經濟學
- 2.4 公共產品理論
- 2.3 生態資本理論
- 2.2 外部性理論
- 2.1 生態補償理論
- 2 生態補償理論及系統論
- 1.4 研究意義和主要內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
- 1.2 研究綜述
- 1.1 研究的背景
- 1 導論
- 第五篇 系統反饋與生態補償研究——以柴達木地區為例
- 附錄
- 參考文獻
- 6.2 政策建議
- 6.1 研究結論
- 6 研究結論及政策建議
- 5.3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長效機制構建
- 5.2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因素優先序列
- 5.1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因素
- 5 青藏高原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因素的優先序列及長效機制構建——青海個案
- 4.3 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主體行為分析
- 4.2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多元性需求的特點
- 4.1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多元性需求
- 4 青藏高原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多元性需求和投資主體行為分析——青海個案
- 3.5 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現狀的評價
- 3.4 調查結果分析
- 3.3 調查區域地理環境
- 3.2 調查的基本情況
- 3.1 青海省農業基礎設施研究現狀
- 3 青藏高原地區新農村建設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分析——以青海省為例
- 2.5 結論及政策啟示
- 2.4 青海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 2.3 基于村官視角的新農村建設狀況分析
- 2.2 基于農民視角的新農村建設狀況分析
- 2.1 引言
- 2 基于農民視角和村官視角的新農村建設狀況分析——青海個案
- 1.5 概念及研究范圍界定
- 1.4 課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 研究的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
- 1.2 相關理論綜述
- 1.1 課題研究背景
- 1 緒論
- 第四篇 基于農戶需求視角的青藏高原地區新農村建設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研究
- 參考文獻
- 7.5 積極發展有機農牧業,延長增收鏈條
- 7.4 發展特色產業,拓寬增收渠道
- 7.3 強化基礎教育,提高科技素質
- 7.2 用好政府優惠政策
- 7.1 發揮政府能動作用
- 7 促進三江源地區農牧民增收的對策建議
- 6.3 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措施
- 6.2 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對策建議
- 6.1 促進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的對策思路
- 6 促進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 5.4 小結
- 5.3 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的模式
- 5.2 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 5.1 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的戰略構想
- 5 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發展路徑的選擇
- 4.5 三江源地區農牧民增收的影響因素
- 4.4 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對農牧民增收的作用
- 4.3 實證分析
- 4.2 三江源地區農牧民收入結構分析
- 4.1 三江源地區現階段農牧民收入狀況
- 4 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發展與促進農牧民增收的關系研究
- 3.2 制約三江源地區農牧民增收的影響因素
- 3.1 三江源地區農牧民收入現狀
- 3 三江源地區農牧民收入狀況與制約因素分析
- 2.4 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選擇
- 2.3 三江源地區的產業概況
- 2.2 三江源地區社會經濟概況
- 2.1 三江源地區區位及自然條件
- 2 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狀況
- 1.3 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 1.2 國內外研究綜述
- 1.1 選題背景、目的及意義
- 1 導論
- 第三篇 基于特色產業發展路徑的三江源地區農牧民增收問題研究
- 參考文獻
- 5.2 微觀層面
- 5.1 宏觀層面
- 5 礦產資源市場價值轉化為公共財政收入的保障措施
- 4.3 完善礦產資源開發的收益分配與補償機制
- 4.2 完善稅收體系
- 4.1 依托市場機制優化礦產資源配置
- 4 市場經濟條件下礦產資源價值實現路徑選擇
- 3.2 啟示
- 3.1 相關經驗
- 3 國內外相關經驗及啟示
- 2.3 礦產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 2.2 青海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 2.1 全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 2 全國及青海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分析
- 1.2 研究意義
- 1.1 研究背景
- 1 導論
- 第二篇 市場經濟條件下礦產資源價值轉化為公共財政收入研究——以青海省為例
- 參考文獻
- 研究結論
- 7.3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發展特色經濟的對策建議
- 7.2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發展優勢產業的對策建議
- 7.1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發展優勢產業的政策支持
- 7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發展優勢產業與特色經濟的政策保障和對策建議
- 6.5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特色經濟的發展模式
- 6.4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發展特色經濟的影響因素
- 6.3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發展特色經濟存在的問題
- 6.2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發展特色經濟的條件
- 6.1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特色經濟發展現狀
- 6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特色經濟發展的條件及模式構想
- 5.4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的思路
- 5.3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發展優勢產業存在的問題
- 5.2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的條件
- 5.1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現狀
- 5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的條件及存在問題
- 4.4 提升重點地區優勢產業集群競爭力和產業鏈安全性的對策
- 4.3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產業鏈安全性評價
- 4.2 優勢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
- 4.1 產業集群、產業鏈與產業鏈安全的概念界定
- 4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優勢產業集群競爭力分析與產業鏈安全性評價
- 3.3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產業比較優勢分析
- 3.2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優勢產業的選擇
- 3.1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產業布局及產業狀況
- 3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產業布局與優勢產業選擇
- 2.3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的社會經濟狀況
- 2.2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資源稟賦及資源優勢
- 2.1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界定
- 2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資源及社會經濟狀況
- 1.3 國內外研究狀況與理論綜述
- 1.2 研究意義及研究思路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問題提出
- 1 導論
- 第一篇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發展優勢產業與特色經濟研究
- 主要作者簡介
- 內容簡介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內容簡介
- 主要作者簡介
- 第一篇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發展優勢產業與特色經濟研究
- 1 導論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問題提出
- 1.2 研究意義及研究思路
- 1.3 國內外研究狀況與理論綜述
- 2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資源及社會經濟狀況
- 2.1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界定
- 2.2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資源稟賦及資源優勢
- 2.3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的社會經濟狀況
- 3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產業布局與優勢產業選擇
- 3.1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產業布局及產業狀況
- 3.2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優勢產業的選擇
- 3.3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產業比較優勢分析
- 4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優勢產業集群競爭力分析與產業鏈安全性評價
- 4.1 產業集群、產業鏈與產業鏈安全的概念界定
- 4.2 優勢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
- 4.3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產業鏈安全性評價
- 4.4 提升重點地區優勢產業集群競爭力和產業鏈安全性的對策
- 5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的條件及存在問題
- 5.1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現狀
- 5.2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的條件
- 5.3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發展優勢產業存在的問題
- 5.4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優勢產業發展的思路
- 6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特色經濟發展的條件及模式構想
- 6.1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特色經濟發展現狀
- 6.2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發展特色經濟的條件
- 6.3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發展特色經濟存在的問題
- 6.4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發展特色經濟的影響因素
- 6.5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特色經濟的發展模式
- 7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發展優勢產業與特色經濟的政策保障和對策建議
- 7.1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發展優勢產業的政策支持
- 7.2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發展優勢產業的對策建議
- 7.3 青藏鐵路沿線重點地區發展特色經濟的對策建議
- 研究結論
- 參考文獻
- 第二篇 市場經濟條件下礦產資源價值轉化為公共財政收入研究——以青海省為例
- 1 導論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義
- 2 全國及青海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分析
- 2.1 全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 2.2 青海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 2.3 礦產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 3 國內外相關經驗及啟示
- 3.1 相關經驗
- 3.2 啟示
- 4 市場經濟條件下礦產資源價值實現路徑選擇
- 4.1 依托市場機制優化礦產資源配置
- 4.2 完善稅收體系
- 4.3 完善礦產資源開發的收益分配與補償機制
- 5 礦產資源市場價值轉化為公共財政收入的保障措施
- 5.1 宏觀層面
- 5.2 微觀層面
- 參考文獻
- 第三篇 基于特色產業發展路徑的三江源地區農牧民增收問題研究
- 1 導論
- 1.1 選題背景、目的及意義
- 1.2 國內外研究綜述
- 1.3 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 2 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狀況
- 2.1 三江源地區區位及自然條件
- 2.2 三江源地區社會經濟概況
- 2.3 三江源地區的產業概況
- 2.4 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選擇
- 3 三江源地區農牧民收入狀況與制約因素分析
- 3.1 三江源地區農牧民收入現狀
- 3.2 制約三江源地區農牧民增收的影響因素
- 4 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發展與促進農牧民增收的關系研究
- 4.1 三江源地區現階段農牧民收入狀況
- 4.2 三江源地區農牧民收入結構分析
- 4.3 實證分析
- 4.4 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發展對農牧民增收的作用
- 4.5 三江源地區農牧民增收的影響因素
- 5 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發展路徑的選擇
- 5.1 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的戰略構想
- 5.2 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 5.3 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的模式
- 5.4 小結
- 6 促進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 6.1 促進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的對策思路
- 6.2 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對策建議
- 6.3 三江源地區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措施
- 7 促進三江源地區農牧民增收的對策建議
- 7.1 發揮政府能動作用
- 7.2 用好政府優惠政策
- 7.3 強化基礎教育,提高科技素質
- 7.4 發展特色產業,拓寬增收渠道
- 7.5 積極發展有機農牧業,延長增收鏈條
- 參考文獻
- 第四篇 基于農戶需求視角的青藏高原地區新農村建設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研究
- 1 緒論
- 1.1 課題研究背景
- 1.2 相關理論綜述
- 1.3 研究的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
- 1.4 課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概念及研究范圍界定
- 2 基于農民視角和村官視角的新農村建設狀況分析——青海個案
- 2.1 引言
- 2.2 基于農民視角的新農村建設狀況分析
- 2.3 基于村官視角的新農村建設狀況分析
- 2.4 青海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 2.5 結論及政策啟示
- 3 青藏高原地區新農村建設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分析——以青海省為例
- 3.1 青海省農業基礎設施研究現狀
- 3.2 調查的基本情況
- 3.3 調查區域地理環境
- 3.4 調查結果分析
- 3.5 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現狀的評價
- 4 青藏高原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多元性需求和投資主體行為分析——青海個案
- 4.1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多元性需求
- 4.2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多元性需求的特點
- 4.3 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主體行為分析
- 5 青藏高原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因素的優先序列及長效機制構建——青海個案
- 5.1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因素
- 5.2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因素優先序列
- 5.3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長效機制構建
- 6 研究結論及政策建議
- 6.1 研究結論
- 6.2 政策建議
- 參考文獻
- 附錄
- 第五篇 系統反饋與生態補償研究——以柴達木地區為例
- 1 導論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綜述
- 1.3 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
- 1.4 研究意義和主要內容
- 2 生態補償理論及系統論
- 2.1 生態補償理論
- 2.2 外部性理論
- 2.3 生態資本理論
- 2.4 公共產品理論
- 2.5 系統論與生態經濟學
- 3 柴達木生態經濟系統構建
- 3.1 柴達木生態經濟系統的基本框架
- 3.2 柴達木礦產資源開發子系統分析
- 3.3 柴達木生態環境子系統分析
- 3.4 柴達木社會經濟子系統分析
- 4 柴達木生態經濟動力機制分析
- 4.1 柴達木生態供給動力機制分析
- 4.2 柴達木地區經濟需求動力機制分析
- 4.3 柴達木生態滯后于經濟需求弱化分析
- 5 柴達木生態補償研究
- 5.1 生態補償的經濟學分析
- 5.2 柴達木生態補償的系統分析
- 5.3 柴達木生態補償存在的問題
- 6 柴達木生態補償管理模式研究
- 6.1 生態補償的一般模式
- 6.2 柴達木生態補償問題的解決
- 6.3 產業生態管理模式
- 結論與展望
- 參考文獻
- 人名索引
- 重要術語索引 更新時間:2022-07-26 18: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