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我和我的祖國:北大老同志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回憶文集
最新章節:
后記
北京大學離退休老同志在新中國的建設和北京大學的發展過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的奮斗歷程與個人回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也是社會寶貴的精神財富。值此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北京大學邀請40余位老同志,參與編寫《我和我的祖國:北大老同志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回憶文集》一書,記錄北大歷史、見證北大變遷、弘揚北大精神,為新中國70華誕獻禮,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增添正能量,為民族偉大復興獻計出力。在本書中,北京大學離退休老同志結合親身經歷回憶了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歷史事件;回顧了70年來我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社會、民生的巨大進步;梳理了新中國成立后北大走過的光輝歷程和取得的卓越成就。在此基礎上,祝愿國家、北大及青年學子有更美好的未來。
- 后記 更新時間:2020-11-05 17:42:20
- 我愿在荒野終老
- 北部灣:“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雙贏
- 保護崇左:保護猴子,要先改善百姓的生活
- 保護秦嶺:留住熊貓的自然棲息地
- 潘文石:生態保護四十年
- 我的期待:獨立思考的學術研究與未來刑法發展
- 我的學術研究與觀點:從犯罪論和刑罰論說起
- 赴美訪學:英美法系的思考方式
- 我的求學、研究經歷:多想、多看、多寫
- 儲槐植:我與中國刑法發展同行
- 感謝母校,感謝祖國
- 辦學會是一種奉獻
- 科研是一種幸福
- 教學是一種享受
- 韓濟生:此生唯愿濟眾生
- 結語
- 改革開放后,開創新局面
- 精彩瞬間
- 董士海:親歷計算技術專業的發展
- 架設文化橋梁的“民間大使”
- 從語言教學進入文學文化研究
- 人生道路的新起點
- 海外血雨腥風中的青少年時代
- 梁立基:從海外“孤兒”到民間大使
- 圓夢燕園
- 進入工農速成中學
- 悠悠大學夢
- 崔殿祥:追夢燕園六十載
- 一葉輕舟寄渺茫
-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 進入政治學研究之門
- 懵懵懂懂接觸政治
- 黃宗良:情系國政一甲子,心不自縛與舟同
- 神交:多讀讀金庸,多學些哲理
- 育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科研:立足國家需求“走自己的路”
- 堅守:坐得住科學與人生的“冷板凳”
- 機遇:與錢學森的忘年之交
- 童年:動亂中長成的愛國主義者
- 黃琳:靜水流深,滄笙踏歌
- 改革開放,北大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
- 初登講臺,教授留學生
- 求學北大,分到語言班
- 童年往事,清貧而愉快
- 郭振華:北大對外漢語教學六十年
- 利用儀器開展科研
- 參與“728工程”——為國家核電事業服務
- 參與“653工程”——一次神秘的緊急任務
- 徐金寶:“653”與“728”——參加國家工程側記
- 十載北京政協工作經歷
- 憶平涼崢嶸歲月
- 與北醫的不解情緣
- 激情燃燒的少年歲月
- 徐天民:耄耋之年憶往昔,諄諄之語寄后人
- 為中印友誼盡綿薄之力
- 投身印度研究
- 與印度結緣
- 耿引曾:架起中印友誼的橋梁
- 扎根中國大地,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 成立學院:服務國家新形勢
- 教研相長:開辟研究領域
- 初登講臺:走上育人之路
- 大學生涯:選擇數學事業
- 童年歲月:動蕩的年代
- 姜伯駒:培養數學人才,服務國家建設
- 行百里者半九十
- 取長補短,集思廣益
- 支流也有好風景
- 在大樹的支撐下成長
- 俞士汶:助力漢語走入信息時代
- 共產黨的光芒引領我竭力做奉獻
- 新中國的雨露滋潤我奮力求進取
- 侯學忠:伴隨新中國發展的步伐砥礪前行
- 心理醫生的成長
- 赤腳醫生的歷練
- 學生時代的憧憬
- 胡佩誠:為心理健康事業而奮斗
- 退而不休,老有所為
- 改革開放慶新生
- 黨要干啥就干啥
- 清華、北大的大學歲月
- 在戰亂中彷徨的上海少年
- 胡壯麟:回首往事,倏忽七十載——新中國第一批大學生的追憶
- 將西語佳作引入中國
- 把中華文化巨著推向國際
- 突然受命
- 趙振江:架起心靈的彩虹——我去格拉納達大學校訂西文版《紅樓夢》
- 身雖榮退,心系護理
- 肩負責任,發展北大護理
- 成為醫生,再次響應號召離京工作
- 革命啟蒙,為祖國貢獻力量
- 趙炳華:一入護理門,一生護理人
- 亦師亦友,做好學生工作
-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
- 給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
- 創建臨時黨支部
- 金英:難忘的兩封信
- 圓滿完成任務
- 克服個人困難
- 朝氣蓬勃的生活
- 努力完成醫療教學任務
- 路途遙遠,歷盡艱難
- 匆促出發,奔赴阿里
- 羅鳳珍:一次阿里行,一生阿里情——難忘的西藏阿里醫療隊歲月
- 一點感悟
- 與時俱進 筆耕不輟
- 積極奮進 勇攀高峰
- 從零做起 不斷進取
- 林明:與時俱進,自強不息——一個老圖書館人的足跡
- 讓年輕人出彩
- 第二次印刷技術革命
- 在困難中前行
- 擠進“七四八”
- 火紅年代之北大奉獻
- 邁入計算技術之門
- 陳堃銶:參與“告別鉛與火”的印刷革命
- 喜迎科學的春天
-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 留學英國,為新中國爭氣
- 篳路藍縷,鉆研加速器
- 從零起步,培養人才
- 緣結核物理
- 陳佳洱:勇攀核物理的高峰
- 七年的艱難博弈——政策的出臺過程
- 科學研究成果到政策目標的轉化
- 國際比較子課題的擴展
- 國際比較子課題的開展
- 國際比較——公共教育經費合理比例的初始思路
- 教育科學“六五”規劃的重點項目的上馬
- 陳良焜:回憶“百分之四”政策目標的提出
- “退而不休”的退休生活
- 與古文古書結緣
- 少年求學歲月
- 張衍田:一生學問路
- 迎來改革開放的春天
- 在曲折中艱難前進
- 致力學習祖國歷史
- 革命的啟蒙教育
- 張注洪:愿將此身長報國
- 兩個大會里程碑,健全機構立章規
- 分館建設開新篇,回溯編目成效顯
- 中美攜手攻漢化,系統引進理念新
- 引進光盤數據庫,信息咨詢上新路
- 系統開發歷全程,啟動機編分步行
- 出國進修取真經,收獲滿滿載譽歸
- 拜師學技苦鉆研,人才梯隊顯優勢
- 沈正華:用初心銘記歲月——我與北大圖書館一起成長
- 妙了的心愿
- 鉆研腦科學
- 妙捉“幽靈”
- 北大人的后勁兒
- 執著的追求
- 沈政:執著的追求,妙了的心愿
- 謝謝你,北京大學
- 耄耋之年再登植物分類學講臺
- 植物分類學科普
- 走上植物分類學的講臺
- 學習植物分類學
- 與植物結緣
- 汪勁武:我與植物分類學的不解之緣
- CBERS-1(01)衛星成功發射
- 艱難的星內粒子探測器研制歷程
- 研制電離層探測設備
- 初到燕園
- 鄒積清:抬頭仰望星空,埋首鉆研技術
- 為學之道:據于德,依于仁
- 發展之路:道阻且長
- 為師之道:亦師亦友
- 北大任教:高標準,嚴要求
- 天津任職:在實踐中汲取營養
- 求學之路: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 吳慰慈:矧惟君子學,吾道深而宏
- 摯情在未名
- 決斷以辟新
- 北大情義深
- 懵懂少年情
- 楊承運:耄耋閱世享新曲
- 未名湖的靈氣
- 從教60年
- 軟海拾貝之點滴
- 緊張活潑的留蘇歲月
- 從清華園到燕園
- “黨外布爾什維克”與“小先生”
- 楊芙清:七十年,我始終和祖國在一起
- 無限人生,待期頤又迎春
- 賞慕荷花,好品德之高潔
- 登臨泰山,悟吾生之堅毅
- 篳路藍縷,以啟美學之林
- 少年意氣,于動蕩處安身
- 楊辛:登泰山而悟生,賞荷花而好潔
- 肩擔道義,心系家國
-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 尋根問祖,追溯源頭
- 扎根田野里,甘坐板凳冷
- 偶遇考古,鐘情一生
- 李伯謙:手鏟釋天書,拂塵覓古幽
- 在職四十年
- 求學北大
- 少時經歷
- 吉利久:七十年的回憶
- 出國、回國與“比較文學”學科在中國的發生
- 北大、革命與愛情
- 童年、家鄉與文學夢
- 樂黛云:透過歷史的煙塵看人生
- 個人命運和祖國休戚相關
- 《社會統計學》等教材的出版
- 告別理科
- 毛遂自薦
- “由理入文”的“敲門磚”
- 八竿子打不著的社會學系
- 新中國培養我上大學
- 盧淑華:我的社會學之路
- 出國日本
- 漢院歲月
- 扎根漢院
- 留校初期
- 王順洪:我愛北大,我愛漢院
- 篳路藍縷,摸索前行
- 團結同學,喜迎解放
- 求學北大,追求進步
- 亂世烽煙,輾轉求學
- 王學珍:踏入北大門,走上革命路——回憶我在新中國成立前后的歲月
- 結束語
- 創建人民醫院心臟外科
- 初到人民醫院
- 第一次參加國慶游行
- 王京生:無影燈下的人生
- 為教師解困難,營建住房
- 從昌平到燕園,建設北大
- 辦伙食管后勤,服務師生
- 進北大迎解放,投身革命
- 王希祜:燕園耕耘七十載,無愧為國獻終生
- 樹愛國之情,立報國之志
- 育人感悟
- 科研之路
- 求學歲月
- 王陽元:征途漫漫中國“芯”
- 以中國為參照系,跳出西方主義圈子
- 擺脫權威的束縛,摒棄學科的成見
- 從機械轉向史學
- 馬克垚:立學立身,常新育人
- 序言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序言
- 馬克垚:立學立身,常新育人
- 從機械轉向史學
- 擺脫權威的束縛,摒棄學科的成見
- 以中國為參照系,跳出西方主義圈子
- 王陽元:征途漫漫中國“芯”
- 求學歲月
- 科研之路
- 育人感悟
- 樹愛國之情,立報國之志
- 王希祜:燕園耕耘七十載,無愧為國獻終生
- 進北大迎解放,投身革命
- 辦伙食管后勤,服務師生
- 從昌平到燕園,建設北大
- 為教師解困難,營建住房
- 王京生:無影燈下的人生
- 第一次參加國慶游行
- 初到人民醫院
- 創建人民醫院心臟外科
- 結束語
- 王學珍:踏入北大門,走上革命路——回憶我在新中國成立前后的歲月
- 亂世烽煙,輾轉求學
- 求學北大,追求進步
- 團結同學,喜迎解放
- 篳路藍縷,摸索前行
- 王順洪:我愛北大,我愛漢院
- 留校初期
- 扎根漢院
- 漢院歲月
- 出國日本
- 盧淑華:我的社會學之路
- 新中國培養我上大學
- 八竿子打不著的社會學系
- “由理入文”的“敲門磚”
- 毛遂自薦
- 告別理科
- 《社會統計學》等教材的出版
- 個人命運和祖國休戚相關
- 樂黛云:透過歷史的煙塵看人生
- 童年、家鄉與文學夢
- 北大、革命與愛情
- 出國、回國與“比較文學”學科在中國的發生
- 吉利久:七十年的回憶
- 少時經歷
- 求學北大
- 在職四十年
- 李伯謙:手鏟釋天書,拂塵覓古幽
- 偶遇考古,鐘情一生
- 扎根田野里,甘坐板凳冷
- 尋根問祖,追溯源頭
-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 肩擔道義,心系家國
- 楊辛:登泰山而悟生,賞荷花而好潔
- 少年意氣,于動蕩處安身
- 篳路藍縷,以啟美學之林
- 登臨泰山,悟吾生之堅毅
- 賞慕荷花,好品德之高潔
- 無限人生,待期頤又迎春
- 楊芙清:七十年,我始終和祖國在一起
- “黨外布爾什維克”與“小先生”
- 從清華園到燕園
- 緊張活潑的留蘇歲月
- 軟海拾貝之點滴
- 從教60年
- 未名湖的靈氣
- 楊承運:耄耋閱世享新曲
- 懵懂少年情
- 北大情義深
- 決斷以辟新
- 摯情在未名
- 吳慰慈:矧惟君子學,吾道深而宏
- 求學之路: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 天津任職:在實踐中汲取營養
- 北大任教:高標準,嚴要求
- 為師之道:亦師亦友
- 發展之路:道阻且長
- 為學之道:據于德,依于仁
- 鄒積清:抬頭仰望星空,埋首鉆研技術
- 初到燕園
- 研制電離層探測設備
- 艱難的星內粒子探測器研制歷程
- CBERS-1(01)衛星成功發射
- 汪勁武:我與植物分類學的不解之緣
- 與植物結緣
- 學習植物分類學
- 走上植物分類學的講臺
- 植物分類學科普
- 耄耋之年再登植物分類學講臺
- 謝謝你,北京大學
- 沈政:執著的追求,妙了的心愿
- 執著的追求
- 北大人的后勁兒
- 妙捉“幽靈”
- 鉆研腦科學
- 妙了的心愿
- 沈正華:用初心銘記歲月——我與北大圖書館一起成長
- 拜師學技苦鉆研,人才梯隊顯優勢
- 出國進修取真經,收獲滿滿載譽歸
- 系統開發歷全程,啟動機編分步行
- 引進光盤數據庫,信息咨詢上新路
- 中美攜手攻漢化,系統引進理念新
- 分館建設開新篇,回溯編目成效顯
- 兩個大會里程碑,健全機構立章規
- 張注洪:愿將此身長報國
- 革命的啟蒙教育
- 致力學習祖國歷史
- 在曲折中艱難前進
- 迎來改革開放的春天
- 張衍田:一生學問路
- 少年求學歲月
- 與古文古書結緣
- “退而不休”的退休生活
- 陳良焜:回憶“百分之四”政策目標的提出
- 教育科學“六五”規劃的重點項目的上馬
- 國際比較——公共教育經費合理比例的初始思路
- 國際比較子課題的開展
- 國際比較子課題的擴展
- 科學研究成果到政策目標的轉化
- 七年的艱難博弈——政策的出臺過程
- 陳佳洱:勇攀核物理的高峰
- 緣結核物理
- 從零起步,培養人才
- 篳路藍縷,鉆研加速器
- 留學英國,為新中國爭氣
- 十年飲冰,難涼熱血
- 喜迎科學的春天
- 陳堃銶:參與“告別鉛與火”的印刷革命
- 邁入計算技術之門
- 火紅年代之北大奉獻
- 擠進“七四八”
- 在困難中前行
- 第二次印刷技術革命
- 讓年輕人出彩
- 林明:與時俱進,自強不息——一個老圖書館人的足跡
- 從零做起 不斷進取
- 積極奮進 勇攀高峰
- 與時俱進 筆耕不輟
- 一點感悟
- 羅鳳珍:一次阿里行,一生阿里情——難忘的西藏阿里醫療隊歲月
- 匆促出發,奔赴阿里
- 路途遙遠,歷盡艱難
- 努力完成醫療教學任務
- 朝氣蓬勃的生活
- 克服個人困難
- 圓滿完成任務
- 金英:難忘的兩封信
- 創建臨時黨支部
- 給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
-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
- 亦師亦友,做好學生工作
- 趙炳華:一入護理門,一生護理人
- 革命啟蒙,為祖國貢獻力量
- 成為醫生,再次響應號召離京工作
- 肩負責任,發展北大護理
- 身雖榮退,心系護理
- 趙振江:架起心靈的彩虹——我去格拉納達大學校訂西文版《紅樓夢》
- 突然受命
- 把中華文化巨著推向國際
- 將西語佳作引入中國
- 胡壯麟:回首往事,倏忽七十載——新中國第一批大學生的追憶
- 在戰亂中彷徨的上海少年
- 清華、北大的大學歲月
- 黨要干啥就干啥
- 改革開放慶新生
- 退而不休,老有所為
- 胡佩誠:為心理健康事業而奮斗
- 學生時代的憧憬
- 赤腳醫生的歷練
- 心理醫生的成長
- 侯學忠:伴隨新中國發展的步伐砥礪前行
- 新中國的雨露滋潤我奮力求進取
- 共產黨的光芒引領我竭力做奉獻
- 俞士汶:助力漢語走入信息時代
- 在大樹的支撐下成長
- 支流也有好風景
- 取長補短,集思廣益
- 行百里者半九十
- 姜伯駒:培養數學人才,服務國家建設
- 童年歲月:動蕩的年代
- 大學生涯:選擇數學事業
- 初登講臺:走上育人之路
- 教研相長:開辟研究領域
- 成立學院:服務國家新形勢
- 扎根中國大地,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 耿引曾:架起中印友誼的橋梁
- 與印度結緣
- 投身印度研究
- 為中印友誼盡綿薄之力
- 徐天民:耄耋之年憶往昔,諄諄之語寄后人
- 激情燃燒的少年歲月
- 與北醫的不解情緣
- 憶平涼崢嶸歲月
- 十載北京政協工作經歷
- 徐金寶:“653”與“728”——參加國家工程側記
- 參與“653工程”——一次神秘的緊急任務
- 參與“728工程”——為國家核電事業服務
- 利用儀器開展科研
- 郭振華:北大對外漢語教學六十年
- 童年往事,清貧而愉快
- 求學北大,分到語言班
- 初登講臺,教授留學生
- 改革開放,北大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
- 黃琳:靜水流深,滄笙踏歌
- 童年:動亂中長成的愛國主義者
- 機遇:與錢學森的忘年之交
- 堅守:坐得住科學與人生的“冷板凳”
- 科研:立足國家需求“走自己的路”
- 育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神交:多讀讀金庸,多學些哲理
- 黃宗良:情系國政一甲子,心不自縛與舟同
- 懵懵懂懂接觸政治
- 進入政治學研究之門
-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 一葉輕舟寄渺茫
- 崔殿祥:追夢燕園六十載
- 悠悠大學夢
- 進入工農速成中學
- 圓夢燕園
- 梁立基:從海外“孤兒”到民間大使
- 海外血雨腥風中的青少年時代
- 人生道路的新起點
- 從語言教學進入文學文化研究
- 架設文化橋梁的“民間大使”
- 董士海:親歷計算技術專業的發展
- 精彩瞬間
- 改革開放后,開創新局面
- 結語
- 韓濟生:此生唯愿濟眾生
- 教學是一種享受
- 科研是一種幸福
- 辦學會是一種奉獻
- 感謝母校,感謝祖國
- 儲槐植:我與中國刑法發展同行
- 我的求學、研究經歷:多想、多看、多寫
- 赴美訪學:英美法系的思考方式
- 我的學術研究與觀點:從犯罪論和刑罰論說起
- 我的期待:獨立思考的學術研究與未來刑法發展
- 潘文石:生態保護四十年
- 保護秦嶺:留住熊貓的自然棲息地
- 保護崇左:保護猴子,要先改善百姓的生活
- 北部灣:“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雙贏
- 我愿在荒野終老
- 后記 更新時間:2020-11-05 17:4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