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105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信息
- 作者簡介
- 譯者簡介
- 獻言
- 緒論:無意味的意味
- 1 無意味的裝框:無意義的符號類型學
- 1.1 引言
- 1.2 不可破譯,難以理解及神秘
- 1.3 無意義類型與符號類型
- 1.4 無意義/無意味
- 1.5 無意味的重要性
- 1.6 結論
- 2 無意味的網絡蠻噴:擾亂數字公共話語
- 2.1 引言
- 2.2 網絡蠻噴VS挑釁
- 2.3 網絡蠻噴VS開玩笑
- 2.4 網絡蠻噴VS防御性匿名
- 2.5 網絡蠻噴VS公共話語
- 2.6 網絡蠻噴VS論戰
- 2.7 網絡蠻噴VS謊言
- 2.8 結論
- 3 無意味的意見相反者:數字競技場的地位之戰
- 3.1 引言
- 3.2 悲劇與儀式
- 3.3 割裂
- 3.4 相對性的比較
- 3.5 模糊性諷刺
- 3.6 匿名性
- 3.7 責任
- 3.8 陰謀論
- 3.9 儀式性輿論構成的符號方陣
- 3.10 結論
- 4 無意味的圖像:數字完美的烏托邦
- 4.1 引言
- 4.2 金錢、鏡像與廟宇
- 4.3 元素與主體
- 4.4 振動模式Ⅰ:礫石
- 4.5 振動模式Ⅱ:砂礫
- 4.6 振動模式Ⅲ:卵石與瀝青
- 4.7 振動模式Ⅳ:花圃
- 4.8 振動模式Ⅴ:紡織品
- 4.9 帽子與屏幕
- 4.10 解構式愉悅
- 4.11 像素美學
- 4.12 結論
- 5 無意味的購物:后物質時代的廟宇
- 5.1 引言
- 5.2 能指的數字化
- 5.3 數字宗教
- 5.4 融合的歷史
- 5.5 無差別社群
- 5.6 結論
- 6 無意味的集會:后物質時代的禮拜儀式
- 6.1 引言
- 6.2 相似性:儀式與慣例的現象學比較
- 6.3 差異性:儀式與慣例的現象學比較
- 6.4 結論
- 7 無意味的飲食:后物質時代的膳食
- 7.1 引言
- 7.2 社會沖突的審美中立
- 7.3 刻板印象的市場營銷
- 7.4 感觀層次的顛覆
- 7.5 結論
- 8 復原的意味:奇特性的價值
- 8.1 引言
- 8.2 透明與不透明的意識形態
- 8.3 透明與不透明的解剖學
- 8.4 倫勃朗的嫉妒
- 8.5 笛卡爾(Decartes)與布朗
- 8.6 顯微鏡之外
- 8.7 結論
- 9 協商的意味:妥協的價值
- 9.1 引言
- 9.2 論對醫生的需求
- 9.3 論對符號學家的需求
- 9.4 必要性法則與自由法則
- 9.5 方法論競爭
- 9.6 結論
- 10 共享的意味:共識的價值
- 10.1 引言
- 10.2 共識的內容
- 10.3 共識和共同體
- 10.4 共識與合理性
- 10.5 結論
- 11 取悅的意味:解釋的價值
- 11.1 引言
- 11.2 巨大的差距
- 11.3 證實之法
- 11.4 解釋暫時性
- 11.5 文本實驗室
- 11.6 解釋性鏡頭
- 11.7 關于解釋型禮拜儀式
- 11.8 結論
- 12 結論:符號文明的沖突
- 12.1 引言
- 12.2 格雷馬斯眼中的現實和意義
- 12.3 格雷馬斯的理性與艾柯的合理性
- 12.4 以相對主義的眼光看待格雷馬斯符號學:趨勢與危險
- 12.5 建立一種解釋的政治學
- 12.6 解釋者共同體的易變性
- 12.7 等待符號學“蠻族”
- 參考文獻
- 致謝
- 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硏究所 更新時間:2020-05-28 18:32:26
推薦閱讀
- 我思古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叢
- 國有企業紅色文化研究
- 教出語文的個性
- 武俠文化符號學:20世紀中國武俠文本的虛構與敘述研究
- 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系列叢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導大眾文化研究
- 一只腳踏進后現代
- 神話之魅:中國古代神話圖像研究(上下卷)
- 章克標早期文獻輯佚與著譯編年
- 羅曼司里的真實:霍桑新英格蘭三部曲的新歷史主義研究
- 茶之書(修訂版)
- 民俗娛樂
- “水”的概念隱喻與“權”的結構轉換
- 中國話語叢書:當代中國文化治理研究
- 休閑與文化創意
- 苗族古歌《瑟崗奈》傳承研究
- 文化研究(總第52輯)
- 韶樂研究
- “一帶一路”視野下京津冀區域文化史研究
- 《孫子兵法》新研究:以銀雀山竹簡本為中心
- 道德經,古今有何不同
- 新詩美學
- 文本與版本的疊合
-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第八卷)當代卷(下)
- 梅列日科夫斯基象征主義詩學研究
- 莎士比亞的女人們
- 兩宋詞集的傳播與接受史研究
- 通布圖的意義
- 于胥斯原:鄉族、風水與地方記憶
- 探究隱秘世界的努力:中國當代文藝心理學研究反思
- 中華復興十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