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無意味:后物質時代的意義消減
- (意)馬西莫·萊昂內
- 571字
- 2020-05-28 18:32:10
3.2 悲劇與儀式
我和大多數歐洲公民一樣,對2015年1月7日發生的悲慘事件感到痛心。我在里昂當客座教授的時候,巴黎恐怖襲擊的新聞聽起來離我更近,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有點超現實。我對巴黎非常熟悉,曾無數次地在恐怖襲擊發生的街道上慢跑,這令人難以置信。然而,隨著報道和評論數量的激增(我用好幾種語言進行媒體監測),我竭力保持自我冷靜,把自己分為兩個自我,不去分析那些令我無法承受的事件,而去分析事件背后的話語。當恐怖分子被法國警察的特種部隊包圍時,我不禁自問:從當今世界接收新聞的常規模式來看,在新聞再現之前需要多長時間?事件發生后多少天,這些反復出現的聲音才會浮出水面,并為發生的事情提出解釋性網格?
答案很顯然,立即或幾乎立即,在這令人震驚的消息發布幾小時后,刻板的解釋模式開始出現。就此我開始懷疑,正如我在本章所懷疑的:報道的關鍵是不是不在于這些被接收的內容,而是其內部結構?報道的內容確實看起來如同小說,因為它反映的情況似乎聞所未聞。然而,這種信息接收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儀式
。我的研究并非指向新聞媒體中開始流行的復雜評論,軍事專家與形而上學的哲學家等專業人士的介入,而是指向匿名而又分散的新媒體——社交網絡
上的評論,以及關于評論的評論。我會將這些解釋圖示化,并提出問題:他們反復地例示2015年1月巴黎恐怖襲擊等悲劇事件的反應,是為何?又出于怎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