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無意味:后物質時代的意義消減
- (意)馬西莫·萊昂內
- 1135字
- 2020-05-28 18:32:08
1.4 無意義/無意味
然而,不可破譯、難以理解及神秘符號并非無意味。無意味是另外一種情況,符號可能因為它的語義內容、語用功能或兩者兼之卻無法被解碼而無意義,但一個符號不可能是無意味的。這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說法,符號要變得無意味就必須自我否認,即否認自己作為符號的性質,表現為不僅忽略它代表的意義、指向的對象,還要無視它在某方面可能代表的任何事物。一個無意味的符號無論在哪方面,都既不代表事物,也不指向對象,這也意味著:它不再是符號而是成了物。
現代符號學的歷史,特別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一直忽視了這種非符號存在的可能性。一些赫赫有名的符號學家強調任何事物都可以被當作符號來研究(Eeo, 1976),事實上,符號只要具備解釋的潛力或能夠被解釋,而不需要指向特定的解釋者,整個宇宙中的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是無意味的(歌德);因為在正常的情況下,任何事物都能成為無數符號意義鏈中的一部分,無數的意義鏈條圍繞著整個世界,并賦予其可理解的光芒。按照該觀點,“無意味”不過是“無意義”的同義詞:它只是需要付諸時間、精力并密切關注的問題,世界上的每一種事物都將從它表面的無意味中被喚醒,在人類意義的崇高領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我們真的要在淚谷里體驗意義嗎?人類是否真的被一個充滿潛在刺激的宇宙所包圍,每一次意義的體驗都是新的知識和解釋冒險的鑰匙?我們很難不去懷疑,在意味如何運作的多樣性假想背后,隱藏著學者們的偏見,出于具有優越感的視角,他們通常用異于常人的天賦、求知若渴的態度及尋根究底的精神來看待這個問題。符號學長久以來一直推崇夏洛克·福爾摩斯這個虛構的角色,認為他是這門學科的捍衛者,是試推法(abduction)的先驅,他象征著符號風暴中人類非凡的洞察力。也許是時候證明大多數人并不是夏洛克·福爾摩斯而是華生了,對大多數人來說,世界不過是一本陳詞濫調(platitude),他們自身也只是蕓蕓眾生的一部分,他們的生命中發生的大多數事情都不是無意義的,意義只是正在等待被福爾摩斯式的天才激發,這些在生活中發生的大部分事情都失去了意義,它們是不可改變的無意味。它不只是在等待合適的解釋者,將它們與語義內容、語用價值、語言符碼或文化符號域相結合,而且是在某方面不具有任何意義,也不指向對象的物,如同宇宙假說中的黑洞、盲區、沉默之音、無人看到的透明、無人閱讀的書信。這封信不僅用一種無人知曉的語言寫成,而且被密封在一個永遠不會被打開的瓶子里。更有甚者,從來沒有人把它當成一封信。這就是無意味,即使最聰明的符號學家都無法談論,那些意氣風發、華而不實的學者們出于本能,都在回避這個問題。他們試圖用百科全書式滔滔不絕的想象掩蓋它,就像樂天知命的生物符號學家重復的咒語:如果生命是一種符號化過程,被符號化的才是生命,無意味是死亡,人類以死亡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