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引言

網絡蠻噴是一種較新的社會現象,學者對它所做的研究通常基于接受者視角,他們是受害者或“網絡證人”(internet witness)邦德(Bond)自1999年就開始了關于網絡蠻噴的法律影響問題的早期研究。2000年,雷維拉德(Revillard)從互動社會學的角度對其進行探討。2010年哈達克(Hardaker)引用“無禮的研究”一詞,實際上也是在尋求網絡蠻噴的另一種定義,以研究網絡蠻噴與暴力之間的關系。參見沙哈夫(Shachaf)、諾瑞科(Noriko)2010年的研究;沃爾特(Walter)、霍里奇(Hourizi)、蒙庫爾(Moncur)以及皮西利茲(Pitsillides)于2011年分析死亡和網絡蠻噴之間的病態關系的研究。赫林(Herring)、喬布-斯德(Job-Sluder)、斯克勒(Scheckler)以及巴拉布(Barab)在2012年對網絡蠻噴與女性主體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調查研究。2012年,赫拉皮茨(Krappitz)從心理學角度發表了一篇關于網絡蠻噴文化的論文,參見巴克爾斯(Buckels)、特拉普內爾(Trapnell)以及保盧斯(Paulhus)于2014年發表的研究。斯普努茲(Spruds)和羅澤卡納(Ro?ukalne)在2016年曾以網絡論戰中蠻噴的新動向作為研究對象;在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中,有很多關于網絡蠻噴的“灰色文獻”,這些文獻沒有足夠的學術價值。迄今為止,關于網絡蠻噴最全面(或者說令人感到興奮)的是菲利普斯(Phillips)在2015年的研究。論網絡蠻噴的視覺符號學,可參見特頓-特納(Turton-Turner)于2013年的研究。蒂博(Thibault)在2016年從符號學角度分析了網絡蠻噴與陰謀論之間的關系。馬克·雷曼(Mark Lehman)在第18屆米切卡哥語言人類學研究生會議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在塑造文化話語和身份的過程中網絡蠻噴的角色:一個匿名網絡留言板的案例研究》(2016年5月6-7日)。。符號學特有的研究路徑則是相反的分析方法,即思考網絡蠻噴現象是如何生成的。網絡蠻噴的生成離不開話語因素和上下文語境,這一點已被社會所公認。修辭史學,被視為符號學和哲學史的學術先祖,尤其是像叔本華(Schopenhauer)這樣的作家,他們的作品被貼上“……的藝術”的標簽,這旨在傳遞實用的、關于各種交往實踐的風格學的知識,以逃避那些更令人信服的程式化的語法規則。為了延續這個傳統,當前的文化符號學也許應該增加一門“網絡蠻噴的藝術”,以便做進一步的研究。那么,這門藝術的主要原理是什么?想要揭示這一點,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便是對網絡蠻噴與類似的話語類型及實踐展開對比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寻甸| 沾化县| 岑巩县| 荣昌县| 葫芦岛市| 峨边| 黎川县| 佳木斯市| 雷波县| 崇礼县| 新津县| 镇赉县| 云南省| 乌拉特后旗| 呼图壁县| 丁青县| 关岭| 西丰县| 贞丰县| 涞源县| 定结县| 德钦县| 呼图壁县| 桃园县| 河北省| 开原市| 文安县| 石泉县| 泗水县| 兰考县| 鄂伦春自治旗| 安阳市| 翼城县| 洛浦县| 蒙自县| 永和县| 岑巩县| 常熟市| 大城县| 阆中市| 扶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