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無意味:后物質時代的意義消減
- (意)馬西莫·萊昂內
- 327字
- 2020-05-28 18:32:08
2.1 引言
網絡蠻噴是一種較新的社會現象,學者對它所做的研究通常基于接受者視角,他們是受害者或“網絡證人”(internet witness)。符號學特有的研究路徑則是相反的分析方法,即思考網絡蠻噴現象是如何生成的。網絡蠻噴的生成離不開話語因素和上下文語境,這一點已被社會所公認。修辭史學,被視為符號學和哲學史的學術先祖,尤其是像叔本華(Schopenhauer)這樣的作家,他們的作品被貼上“……的藝術”的標簽,這旨在傳遞實用的、關于各種交往實踐的風格學的知識,以逃避那些更令人信服的程式化的語法規則。為了延續這個傳統,當前的文化符號學也許應該增加一門“網絡蠻噴的藝術”,以便做進一步的研究。那么,這門藝術的主要原理是什么?想要揭示這一點,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便是對網絡蠻噴與類似的話語類型及實踐展開對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