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無意味:后物質時代的意義消減
- (意)馬西莫·萊昂內
- 1146字
- 2020-05-28 18:32:08
2.2 網絡蠻噴VS挑釁
網絡蠻噴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其反應性。噴子們(trolls)通常不是交流過程中新語義趨勢的發起者,相反,他們通常寄生于對他人創造的話語片段的回應之中。通常這些話語片段中并不夾雜類似網絡蠻噴的態度,因此,創造話語片段的人反而成了話語實踐中的受害者。噴子們不會主動發起會話,而是對話語做出回應。原因很簡單:他們不關心任何特定的話題。他們對自己所寫下的內容不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是,他們能夠參與這種蠻噴式的對話,可以從一個人或一群人的對話里,獲得認知、情感和現實的反應。
實際上,噴子們并不關心交流中的事實真相,這是交流中令人不快的一點,但還不是唯一的一點。從這個角度看,網絡蠻噴實際上依然是一種老套的話語類型——只不過是挑釁的最新表現形式。通常,我們直言挑釁某人時,并不會對我們挑釁的事情感興趣,網絡上的挑釁反應也同樣如此。正如挑釁這個詞的拉丁詞源所暗示的那樣,它作為一種交際行為,目的在于導出一種聲音,此聲音更多是表達情感,而非用于認知或語用。事實上,挑釁的意義并不是想從對話者那里獲得額外的知識或行動,而是獲得額外的情感,以激起對話者參與交談的情緒,它的目的通常是增加對話者回答的負面情緒,這些情緒包括憤慨、煩惱和怒不可遏。
然而,正如修辭學家所知,挑釁可以作為一種有益的實用手段,甚至能夠對雙向交流產生積極的影響。比如,當我在一個問題上激怒我的搭檔時,不是因為我想看到她或他生氣,而是因為我認為他或她在某個話題上的情感投入不夠。眾所周知,在交流中,情感和認知并非完全分離,適度的情緒激活既有利于雙向交流,又有利于得出結論。如果參與者以一種機器人的方式參與進來,交流便不會有好的結果。同樣,過多的情緒也會導致交流中斷,此時,一種想要變換自己的思想情感的需要取代了表達自己意見的需要。挑釁是一種藝術,激怒某人可以增強交際的娛樂性,但在某種程度上,挑釁又具有破壞性。網絡蠻噴是一種挑釁,其與對話的主題無關,針對的是突發性情緒反應。適度挑釁的樂趣在于改變對話方式,甚至有時通過有意識地提高對話的情調,進而提升對話效果。噴子們的樂趣正相反,他們的主要焦點在對話中的情緒上,而非對話本身。
當抨擊某人時,我不在意我說了什么,在意的是這些話背后潛在的情緒反應,也不管這是何種反應。這是網絡蠻噴藝術的第一要義。簡而言之,噴子們最重要的交流目標在于按下對話者最敏感的按鈕。“按下某人的按鈕”,這個慣用語用在這里很合適。實際上,這種利害關系,最為關鍵的不應該是引發某種情緒反應,而是控制這種反應,讓爭論的認知框架在這種情緒反應中過濾掉非理性的回應。然而,“按下某人的按鈕”引發的是不受調節的情緒反應,在這種情緒反應中,對話者的消極情緒不會考慮認知和理性的辯論框架而突然爆發。噴子們的最終目標是被他的受害者辱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