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重拾中西方古典學問墜緒,不僅因為現代性問題迫使學問回味古典智慧,更因為古典學問關乎亙古不移的人世問題。古學經典需要解釋,解釋是涵養精神的活動,也是思想取向的抉擇:寧可跟隨柏拉圖犯錯,也不與那伙人一起正確(西塞羅語)。舉凡疏證詮解中國古學經典,移譯西學整理舊故的晚近成果,不外乎愿與中西方古典大智慧一起思想,以期尋回精神的涵養,不負教書育人的人類亙古基業。
婁林 ·知識讀物 ·18.5萬字
本書是武漢大學哲學學院主編的學術連續出版物《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論叢》的第5輯。此前已在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1—4輯。本輯文章以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與云南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五屆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研討會上所提交的論文為主,以比較哲學與比較文化為中心主題,兼收入少量其他專題論文。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 武漢大學中西比較哲學研究中心 ·理論流派 ·20.9萬字
在新時代,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如何復興?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先生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國學,重塑儒學的社會價值,闡明中華民族復興的條件。中國人重視的“以人為本”“協和萬邦”“極高明而道中庸”等處世原則,都是“日用而不知”的文化傳統。陳來先生倡導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希望現代人學習王陽明、朱熹等大思想家的智慧,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
陳來 ·中國哲學 ·13.9萬字
《國際孔孟學刊》由華僑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和中國孔子基金會主辦,是關于海內外儒學研究及傳播的國際性高端集刊,重點關注海內外儒學研究的新成果、新進展以及儒學在海外的傳播與發展狀況。本書是《國際孔孟學刊》第1輯,設有“特稿”“先秦儒學研究”“程朱理學研究”“明清儒學研究”“東亞儒學研究”五個欄目,主要議題是對程朱理學的研究。
馮兵 曾振宇 ·中國哲學 ·19萬字
本書以焦慮體驗為研究對象,在現代文化轉型的框架中集中探討焦慮體驗帶給現代人審美現念的變化,挖掘焦慮體驗作為一個現代美學問題的理論譜系和文化成因。在西方現代主義藝術、中國現代文學表意實踐文本和后現代媒介消費語境中,索解中西方焦慮體驗的不同審美表征和文化意蘊,同時將焦慮放在不同審美范疇中考察,探尋作為一個審美范疇,焦慮與傳統審美范疇的關聯性及其自身的獨立性。本書從審美話語與審美表意實踐的層面上,系統深入地分析了焦慮體驗的審美內涵和文化價值,拓展了現代美學的研究領域,為反思現代性問題提供了有益啟示,也為在全球化語境和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中探索現代人的生存之道提供了有益參考。
史修永 ·美學 ·25.9萬字
萊布尼茨不僅是西方偉大的近代哲學家之一,也是西方偉大的邏輯學家和語言哲學家之一。他不僅改革和發展了西方古典形式邏輯,而且還開創了數理邏輯,在西方邏輯史上產生了深廣影響。本文集收錄了萊布尼茨1666—1715年間的28篇闡述其邏輯學和語言哲學的短文和書信。內容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一、對西方古典形式邏輯的捍衛、繼承和發展。二、倡導和設計了現代邏輯:符號邏輯或數理邏輯。三、雖然主張內在邏輯說,但對外在邏輯說持一種開放和寬容的立場。這使他在西方邏輯的未來發展中扮演一個先知的角色,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德)萊布尼茨 ·理論流派 ·38.6萬字
本書對基督教入華一千三百余年的歷史,采當時普遍的四階段法,分二十二章逐段進行了講述,“系貫串今古,作綜合的系統的研究,一掃以前某宗某派零碎記述的缺點,而又能馭繁就簡,綱舉目張,來說明歷史的演化,使我們翻閱一遍,便可了然中國宗教思想的大概情況”。
王治心 徐以驊導讀 ·理論流派 ·20.8萬字
《人類的知識(其范圍與限度)》中我曾試圖以我所能達到的最廣闊的眼界來研究一個很大的問題:既然人們和世界接觸的時間短暫,觀察事物又不免帶有個人偏見和局限性,那以人們又是怎樣得以獲知他們的全部知識的?相信我們的知識這種信念有一部分是幻覺嗎?如果不是,那么我們除了依靠感官之外,還必須知道些什么?我在以前寫的一些書中談過這個問題的某些部分,所以我只好在較大的文章結構中重復我在別處已經考察過的某些問題的討論。但是我已經在不妨礙我的主題的條件下,對這類重復做了最大的壓縮。
(英)伯特蘭·羅素 ·經典著作 ·39.6萬字
本書嘗試從東亞現代化的視角考察日本近代重要思想家福澤諭吉的思想,通過梳理其思想形成的脈絡及其在日本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的作用,以求更深入地了解福澤諭吉的思想以及日本現代化進程所帶來的啟示與教訓。
賀雷 ·東方哲學 ·21萬字
本書系我館輯刊“中國美學研究”(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主編)。該輯刊每年出版2輯,每輯25篇論文左右,刊載未正式發表并且還沒有出現在書中的首發論文。本輯分共收26篇文章,內容涵蓋“中國美學”“美學理論”“審美范疇”“藝術美學”“文藝評論”“西方美學”“會議綜述”“美學譯文”等主題。
朱志榮主編 ·美學 ·28.8萬字
本書以實踐范疇為核心,將實踐概念置于中西方的比較論域中進行歷史考察,揭示馬克思實踐觀的革命性意義,并以此為基礎提煉出理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實踐觀的三種向度,即認識論、主體性和政治倫理三個批評范式,試圖從批評形態的邏輯結構層面對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實踐特征進行理論闡釋和演變分析。
吳亞南 ·馬哲 ·18.6萬字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馬克斯·韋伯的重要著作,它通過考察基督教的經濟倫理觀,探討了宗教文化對于英美等國民族的精神文化氣質,以及它們的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關系。由此,韋伯試圖回答:近代資本主義為什么僅僅出現在西方,而同時期的東方卻呈現出停滯之勢。
(德)馬克斯·韋伯 ·理論流派 ·16.6萬字
中國哲學的真實建立,合文獻才能有中國,合邏輯才能有哲學。因此所謂“中國哲學”,必須將文本內在脈絡轉化為邏輯推演。本書即致力于復活古典名學的方法論,并以之解讀古典文本。《周易·系辭傳》上:“參伍以變,錯綜其數。”三五錯綜是古典名學校驗事實的方法。本書的主要研究方法也正是在古今錯綜之中探尋經典文本的義理,由此實現“中國”與“哲學”的合一。書名用《周易》之典,借以表明本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在古今錯綜之中探尋經典文本的義理。
李若暉 ·中國哲學 ·17.4萬字
分析能力弱?抓不住重點?表達存在障礙?《批判性思維訓練手冊》可以幫你解決這些問題。它系統地闡述了批判性思維的三大目標和五大工具,將看似復雜的批判性思維訓練過程拆分成循序漸進的執行步驟,并通過大量相關練習,引導你不斷體驗、反思,從而突破單一思維模式,成為批判型思考者,主動在學習、生活乃至工作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澳)薩拉·比勒爾·艾沃里 ·思維科學 ·20.7萬字
本書共收錄稿件25篇。本輯整體上以道家思想的新研究為主,既包含了以概念和問題為核心的道家思想研究,又涉及了《老子》文本的文獻學考索,還涵蓋了儒道、東西對話視域下的道家思想研究。同時,本輯也吸納了一組從不同側面探析郭象思想的稿件,以及甄選易學研究稿件3篇、理學研究稿件3篇,旨在多元地展示中國哲學的整體研究風貌。
陳鼓應主編 ·中國哲學 ·26.3萬字
清初八大山人是獨創派藝術家,也是一位深邃的思者。作為一位僧人藝術家,他所服膺的禪宗曹洞宗思想旨趣在其一生藝術創造中烙下深深印跡。曹洞宗以“渠正是咱,咱非渠”學說為宗旨,其創始人洞山良價一日過河涉水,看到水中自己的影子,豁然開悟。作偈中有“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的話。影子(渠)由我(咱)照出,而我非影子。良價在返自觀照中,發現了真性。八大山人“畫者東西影”的藝術哲學,正是以生命真性為中心而展開的。
朱良志 ·中國哲學 ·17.6萬字
本書旨在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什么是哲學?這部作品包括五個獨立的篇章,主題分別是哲學和科學,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懷疑主義,哲學實踐論,以及個體與整體。作者盡量避免使用晦澀的專業術語,希望對哲學不了解或者只有一知半解的人也能能夠明白什么是哲學,本書是哲學入門的經典之選。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指出的,本書是一本寫給大眾的哲學知識普及書,作者希望通過對哲學基本問題的討論,讓讀者們能夠了解哲學的價值,思考生活的意義,開明心智,并以此指導個人生活。
(英)拜倫·杰文斯 ·知識讀物 ·5.1萬字
陸王心學自南宋陸九淵創始,至王守仁集大成,中經南宋楊簡,明代陳獻章、湛若水等重要代表人物,形成一個中國古代特有的以儒家倫理道德學說為核心的龐大而嚴密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到了明朝末葉,陸王心學盛極而衰,進入一個低潮期。明朝末年,人們對于“空疏無用”的陸王心學失去信心,開始不斷進行反思,于學術界出現了一股強大的經世思潮。明末清初,隨著“國破家亡”,于思想文化領域內,王守仁心學崩解,學術界出現了一股“由王返朱”浪潮。由此,王守仁心學成為眾矢之的,挾擊王學、推尊朱子成為一時之風氣,最終程朱理學被定為國是。在這一思潮之后,清初一些學者開始從各自不同角度對王學流弊進行深刻思考、批判和修正,謀求新的學術出路,以期找尋出一條可發展之路。因此,陸王心學并沒有成為絕學,在清初諸陸王學者們的不斷努力之下,使得陸王心學依然按其內在邏輯向前發展。
楊朝亮 ·理論流派 ·28.3萬字
閱讀哲人故事,感受哲學的深刻與廣闊,聆聽智者心音,探尋人生的奧秘與意義。知識關乎事物,智慧關乎人生。《哲學家們都在想什么》介紹了尼采、康德、柏拉圖、羅素、德謨克利特等44位哲學家的生活趣事和哲理故事。人們提起哲學,都會想到干澀、難懂、深奧,而本書作者巧用搞笑、趣味的方式解讀嚴肅正經的哲學哲人背后的思想和故事,引導讀者了解哲學家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哲學,以更寬容、更謹慎的心態去看待哲學,從而更積極地探索人生的奧秘,追求人生的真諦。讀完這本書,讀者可以對于西方哲人有更豐富和全面的認識。可以說,這是一本趣味十足、有料有癮的通俗哲學百科。
楊小說 ·知識讀物 ·13萬字
本書主旨在重訪影響東亞世界深遠的明代思想家王陽明“良知說”的形成過程。由于“良知說”形成于正德時期(1506-1521),故針對陽明在此期間種種作為進行考證,厘清其思想與現實環境之間的關聯,重建其提出此說的轉折過程。“附錄”所載,則是要提醒與說明,陽明的歷史形象是經過其門人透過文獻的增削與書寫的策略所描繪出來的。
楊正顯 ·中國哲學 ·26.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