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理想國》是柏拉圖創作的哲學對話體著作。全書以蘇格拉底之口,通過與其他人對話的方式,設計了一個真、善、美相統一的政體,即可以達到公正的理想國。書中討論的大多數問題都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如優生學問題、節育問題、家庭解體問題、婚姻自由問題、獨身問題、宗教問題、道德問題、文藝問題、教育問題,以及男女平權、男女參政、男女參軍等問題,幾乎都是普通人一生中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其思想博大精深,幾乎代表了整個希臘的文化,被英國評為最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之一。
(古希臘)柏拉圖 ·西方哲學 ·21.5萬字
丁福保所作佛典箋注系列中之一種,丁氏系民國著名佛教居士,佛學學者。此書注釋簡明扼要,釋義準確,對于普通讀者閱讀佛經既有幫助又不致太過繁瑣,比較符合叢書要求。
(唐)惠能 丁福保箋注 哈磊整理 ·東方哲學 ·21.4萬字
有兩種事物,征服了整個精神的歷史,我們愈是思索,就愈難以抑制贊嘆和敬畏頭上的星空和心靈的法則,從很早以前,到很久以后,這種愛將牢固地支配著一類智慧,就是哲學。本書系的內容設計充分照顧到社會上一般青年讀者的閱讀選擇,適合自學;同時又能滿足大學通識課教學的需要。每一種書都有一定的知識系統,有相對獨立的學科范圍和專業性,但又不同于專業教科書,不是專業課的壓縮或簡化。重要的是能適合本專業之外的一般大學生和讀者,深入淺出地傳授相關學科的知識,擴展學術的胸襟和眼光,進而增進學生的人格素養。本書系每一種選題都在努力做到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把學問真正做活了,并能加以普及,因此對這套書作者的要求很高。
張志偉 ·西方哲學 ·35.8萬字
魏晉時期竹林七賢在歷史上有其獨特的魅力。本書探討的內容有,竹林七賢與竹文化,魏晉皇族譜系,阮籍的生命追尋,英語世界對竹林七賢的研究,魏晉文人的道路,儒釋道兼綜研究等。本書是由中國社科院歷史所主辦的竹林七賢研討會論文集。
張海晏 米紀文主編 ·中國哲學 ·38.5萬字
本書從思想史和理論史角度重新認識嚴復的變譯實踐,通過語料庫,考量《天演論》的變通策略,探討變譯大師嚴復的達旨術研究的軌跡,以此論證達旨術是變譯的策略,信達雅是變譯的思想。通過嚴譯《天演論》與全譯語料對應,例證“信達雅”的真諦,推定達是信達雅的軸心,達旨術的靈魂,達旨術與信達雅呈一致性關系,變、通、達三者具有內在關聯,以求嚴復變譯思想系統化,建立嚴復變譯思想體系。將嚴譯定位于文化之譯,將其翻譯思想定位于變譯思想。識得嚴復變譯思想的精髓,為百年來嚴復翻譯思想正本清源,以便推動當今中國翻譯理論研究。目錄如下:第一章重識嚴譯思想;第二章嚴復變譯思想實質考;第三章嚴復變譯思想來源考;第四章百年辨難、辯難與研究。
黃忠廉 ·中國哲學 ·23.2萬字
立學、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是一部儒家簡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秱髁曚洝凡坏骊U述了王陽明的思想,同時還體現了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于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因此該書一經問世,便受到了士人的推崇。
(明)王陽明 ·中國哲學 ·21.8萬字
本書立足于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制高點的唯物史觀所主張的研究人類史和自然史辯證關系的“歷史科學”的論域,按照唯物史觀的實踐視野、過程視野、結構視野、文明多樣性視野和階級分析視野等科學方法,提出作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積極進步成果的總和的生態文明,是一種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是貫穿于漁獵文化、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智能文明等文明形態始終的基本要求,已成為整個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方向。
張云飛 ·馬哲 ·46.2萬字
本書為萊布尼茨文集中重要的一種,主要內容為萊布尼茨后期關于形而上學的主要論文與若干重要通信。具體包括《單子論》《論柏拉圖哲學》《對獨一普遍精神學說的考察》《以理性為基礎的自然與神恩的原則》《關于斯賓諾莎哲學的一些評論》《萊布尼茨與沃爾夫的通信》等16篇作品。
(德)萊布尼茨 ·經典著作 ·36.6萬字
本書為紀念新文化運動100周年而作,分析了新文化運動一百年來對中國的深刻影響,剖析了新文化運動對于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偉大復興的深刻意義。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從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問題入手,指出唯名論和唯實論的斗爭發展到經驗論和唯理論的斗爭,康德對二者進行了調和,建立了龐大的知識體系。下編以科學與民主的起源為背景,探討了1840年以后,中西文化發生了劇烈沖突,中國傳統文化開始了向西方學習的歷程,再次迎來了一次“舊邦新命”。
朱光亞 黃蕾 ·知識讀物 ·20.2萬字
本書旨在探討朱熹理學與楚辭學之間關系以及朱熹楚辭學的特點與成就。朱熹理學對楚辭學產生重要影響,具體表現在篇目選擇、注釋特點、比興手法揭示、魂魄巫俗闡釋、屈原精神分析、理學楚辭觀念、格物致知方法論等方面。在楚辭學史上,朱熹成就卓著,與王逸、洪興祖比較,朱熹楚辭學在義理闡釋方面更系統化,他對后來的楚辭注釋名家如汪瑗、黃文煥、林云銘、來欽之、王夫之、曹同春、方苞、蔣驥等人都產生重要影響。在南宋,朱熹與眾不同,其身份是儒家學者兼詩人,與好友如理學家張栻、陸九淵、陸九齡等不同,朱熹對楚辭情有獨鐘。詩人陸游、辛棄疾與晚年朱熹交往密切,但無楚辭學著作,朱熹卻帶病注釋楚辭。呂祖謙、楊萬里、吳仁杰等楚辭著作只是對楚辭中某一方面加以研究,如吳仁杰專門疏證《離騷》草木,楊萬里只是研究《天問》作何解。朱熹楚辭學研究的范圍更廣、分量更重、成就更大。朱熹與楚辭之間關系頗為復雜,亟需厘清。從縱向、橫向考察朱熹楚辭學的特點以及成就,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標。
徐涓 ·中國哲學 ·21.6萬字
本書從文獻、思想、歷史的角度,對子思、孟子開創的思孟學派進行全面研究。
杜維明 ·中國哲學 ·25.9萬字
本書匯集了魯道夫·貝耐特教授關于胡塞爾現象學研究的十二篇論文。所選文章以胡塞爾的現象學哲學理論和核心概念為軸心,既反映了貝耐特教授在胡塞爾現象學研究以及整個現象學哲學論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又展示了現象學理論研究在當代哲學探索中的理論現實性、活躍性和開放性。
(比)魯道夫·貝耐特著 劉哲選編 ·西方哲學 ·21.6萬字
《大學》《中庸》原本是《禮記》中的兩篇,宋代以后與《論語》《孟子》作為“四書”之二,成為每個中國讀書人必讀之書。本書分兩部分。一是歷代注釋文獻,選錄了漢唐至清末《大學》《中庸》代表性的注疏作為文獻選編,以昭示其詮釋的歷史脈絡。二是現代解讀。在研讀歷代注釋的基礎上,作者進行現代解讀,以使今人能夠明白大學之道,修身之法,以之作為現代大學教育、社會教化的基本精神和追求目標。
韓星 ·中國哲學 ·36.2萬字
本書為《純粹理性批判》的單行本,與已出版的全集的不同之處:第一、增加了科學院版編者的兩版導言和注釋;第二,增加了譯者對內容和概念譯法等的注釋;第三,訂正了全集中部分誤譯、漏譯。因此,對讀者來說,其內容更完善了,也更適用了。
(德)康德著 李秋零譯注 ·理論流派 ·42.9萬字
中西哲學的比較研究自清末開始,至今已延續了百余年。本書從源頭和基本理念入手,以代表人物老子和亞里士多德為主要對象,剖析中西哲學的異同,目的是發揚中國哲學的優良傳統,吸取西方哲學的長處,探討、總結人類理論思維發展的共同規律,推動哲學研究向前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蘇光榮 ·中國哲學 ·20.2萬字
形而上學問題是西方哲學中的核心問題,深入研究形而上學問題無論對理解西方哲學還是對研究中國哲學以及當代中國哲學的學科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本書以梳理形而上學的歷史演變為主旨,概述了形而上學的概念、問題和歷史演變,分別討論了柏拉圖的形式論、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中世紀的形而上學、近代早期哲學中的形而上學、康德對形而上學的貢獻、黑格爾與古典形而上學的終結、20世紀語言哲學視野下的形而上學、海德格爾與形而上學以及形而上學與后現代主義,大體上概述了形而上學在西方哲學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征和表現形式,并且重點分析了在形而上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哲學理論,比較全面地梳理了形而上學的歷史演變過程。
張志偉 ·理論流派 ·25.6萬字
《中西元典對讀》是一項跨學科研究,是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對話的基礎工程。本書以《論語》為線索,以節為單位,與西方元典相應章節進行對比,尋找共同點相似處,同時闡釋各自的背景與理路,指出同中之異?;ハ鄥⒄张c啟發,獲得了不少新解與新知。傳統《論語》注釋與研究局限于儒家思想本身,沒有異質文化作為參照,視野受到限制,難以出現思想的碰撞。本書引入西方經典,大大拓寬了《論語》的研究領域,開辟了一個新的學術生長點。本書加入了大量明清以來傳教士和早期中國信徒的《論語》注釋與研究成果,彌補了傳統《論語》學的不足,也成為一大亮點。
石衡潭 ·中國哲學 ·40.9萬字
本書探討其思想內涵與發展線索,既有深細的個案研究,又以問題為中心條分縷析地把握陽明學的發展,尤為突出的是思想討論深入,理論分析常常發前人所未發。本書所達到的深度和廣度都超越了前輩學者。此次增訂新版,使全書更為完善。
彭國翔 ·知識讀物 ·40.4萬字
《中國美學》是由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美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期刊,內容以研究中國美學包括古代和現代兩大部分為主,尤其側重中國古代美學和審美文化的研究,兼及中西美學比較研究。本書為第6輯,設有“中國古代審美文化研究”“中國古代詩學研究”“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家研究”“中日美學交流”“中國現代美學研究”“北京審美文化研究”六個欄目。
鄒華 王旭曉 杜道明 ·美學 ·20.2萬字
本書是英國哲學家、邏輯學家、數學家伯特蘭·羅素的代表作之一,記述了從西方哲學萌芽的古希臘哲學一直到二十世紀早期期西方哲學的發展歷程。
(英)伯蘭特.羅素 ·西方哲學 ·24.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