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原理(第一卷)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德國僅出現過四部1000頁以上的哲學巨著,即馬丁·海德格爾的兩卷本《尼采》(1961)、尼古萊·哈特曼的《自然哲學》、卡爾·雅斯貝斯的《論真理》(1947)和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1959)。在流亡美國期間(1938—1947),布洛赫十年磨一劍,撰寫了三卷本《希望的原理》,表達了他對一個沒有剝削、壓迫和異化的世界的希望。《希望的原理》一書的主旨是,闡明人類精神史的中心在于預先推定一個更美好生活的夢,即一個沒有剝削、貧困和壓迫的社會制度,而作為人類學一存在論范疇的“希望”(HoffnlJng)集中體現了人類走向更美好未來的意圖。《希望的原理》一書的價值在于,它不僅是一部關于人類夢想和希望的百科全書,也是一部馬克思主義傳統的創新之作,極大地豐富了20世紀唯物主義思想,拓寬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性”研究領域。這本《希望的原理(第1卷)》是該系列第一卷。《希望的原理(第1卷)》的作者是恩斯特·布洛赫。
·47.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