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新的豆腐
——為修訂、增訂、重排而寫
林海音
十年前,我有一個“計劃編書”的構想,那就是以“中國”為主題,編輯一套中國的文、史、物之書,第一本就是《中國豆腐》。從策劃、邀稿到編輯,也煞費苦心;先安排內容,因為這不是一本豆腐食譜或豆腐歷史、豆腐坊如何做豆腐的書,要請什么人寫什么稿?這種點題式的邀稿方法,沒想到得到所有受邀者的支持,他們按時寄來了我特邀請譯寫的文章,如樂蘅軍的《古典文學中的豆腐》、朱介凡的《豆腐諺語》、子敏的《茶話豆腐》、伍稼青的《古籍中的豆腐》、彭歌的《海外吃豆腐》、筱田統的《豆腐考》、傅培梅的《兩種別致的豆腐菜》等,共收了三十多篇好文章,再加上我的女兒祖麗訪問豆腐的制作、價值寫成的《豆腐的身價》,還有祖美,她是傅培梅的弟子,也搜集了百十道豆腐菜,寫成簡易的菜單。
我當時很怕寫來的文章或有內容重復之處,比如說,關于中國豆腐的起源,公元前二世紀淮南王劉安發明之說流傳最廣,如果大家的文章開頭點題都談及此,豈不讓我編起來麻煩。但是可愛可敬的作家們,居然各寫其豆腐,沒有一家是重復的。而且作家們都對于這樣點題的寫法表示贊許,他們挖空心思想出了他們心目中的豆腐,可以說,這使他們的靈感之泉流出了光潤圓滑的汁液,凝聚成一篇篇不同的“豆腐塊”。他們寫得高興,我也編得興起。當時大家所寫的,大多是散文、專文、回憶、家鄉豆腐等。雖然當時有人誤以為這是一本純豆腐食譜,其實豆腐菜單只占全書的五分之一,這本書的文學意義高過菜單的實用,它實在是一本有思想和感情的“中國豆腐”啊,所以出版后頗受讀者的喜愛,也確實行銷一時。
自從我們娘兒仨編輯出版了《中國豆腐》,起了一點影響作用,即發現各報的副刊,不時刊出有關豆腐的文章,我看了也擇優剪存,預備再版時加入。接著我又策劃編輯《中國竹》、《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中國兒歌》等,它們都在近十年來陸續出版了。雖然打著“中國”的旗號,內容可是都各有其學術的、具參考價值的、可讀的性質,也是我傾全力策劃、邀稿、找資料、編輯印制的。每本書出來都使我如釋重負。那時常有人問我:“底下要編的是‘中國’什么?”我笑笑回答說:“在我的構想中,還有一本《中國姨太太》呢!”大家聽了都驚異地笑了,“快編,我們要看。”但是十年以來,我事務繁雜,光是搜集資料,自己連策劃都力不從心了。而且說實在的,早先心目中已定好一位最佳撰稿人好友高陽,他卻故去了,要不然光是有清一代的“姨太太”,他就能瀟灑自如地寫上數萬言哪!而我自己對于民初以來的各型姨太太,也能寫出一些來吧!姨太太,本是“中國”特產,在中國文、史、物中,幾千年來,有她一大塊天地哪!
以“中國”為首已出版書籍中,除了《中國豆腐》是三十二開以外,其他都是二十五開本。所以我最近正在努力于本書的改版工作,改成二十五開本,以和其他“中國”書取其一致,不要顯得它矮了半截兒。而且文字的修訂、文章的增訂,都在這次一并作業了。在分類方面,我也重新安排,使之成為五種豆腐,即:
散文豆腐
考據豆腐
家鄉豆腐
海外吃豆腐
豆腐菜單
書中的三十多篇長短文,幾乎都是名家之作,豆腐菜單也是經過傅培梅女士審查(它們是由祖美、祖麗姊兒倆搜集編寫的)。二十年前的豆腐和現在的雖沒什么大改變,仍是那么白嫩、那么大方、那么光潤,只是它的身價卻漲了十倍,也由板豆腐變成盒裝的機器豆腐。豆腐是每個中國人的食品,不管是家居飯桌上或豪華餐廳的酒席上,都少不了它!寫到這兒,我竟心酸地想起二十年前搬離要拆改的木屋進入高樓大廈居住時,最后的那天凌晨,仍是二十多年來在睡夢中阿婆的那一聲:“買豆腐——豆干炸哦——”把我從夢中喊醒了,張眼望窗外,天亮了,正是:
豆腐一聲天下白!
我可有二十年沒聽到這親切的聲音了,怎不令我心酸酸呢!
在我給新的《中國豆腐》增訂時,有一篇文章是我要特別提出說明的。
一九七六年的七月,我收到一本三百多頁圖文并茂的英文大書,書名:《豆腐之書——人類的食品》(The Book of TOFU—Food for Mankind),贈者即作者郭偉諾(William Shurtleff)。他是德國人,海德堡大學中文系畢業,是德國學術交流協會的獎學金學生,來臺做語文學家張席珍的學生,那時正在寫碩士論文,就是《中國豆腐》,后來他的博士論文則是《中國歷史的餐飲文學》。據張席珍先生說,我編的《中國豆腐》,也給了他一些影響和參考。后來我看“中副”有一篇他的作品,題名是:“中國文學中的豆腐”,寫成一篇五千字文章,可見其用心之深。而這本英文大書,則是他到日本京都收集資料寫成的,當時這位年輕學子才二十出頭,他雖是德國人,英文很好,又學的是中文。何凡和林良都記得他,何凡說曾跟他在報館打桌球,林良則知道的更多,說郭偉諾打球手執橫板,父親在德國開酒廠,他有時也和球友們喝喝啤酒。張席珍則說他返德后也偶然來臺,這次有兩年沒來了,可見他和國語界諸同仁是好友。
這本英文書的封底是以這樣的詞句作為中國豆腐的認知和賞識:
豆腐——前程更遠大的傳統食物
·中國在兩千多年前就發明了制造豆腐的方法。今天在日本一國就有三萬八千多家店鋪制售豆腐。豆腐在亞洲人民家庭食單上,已占據一席重要地位。
·現在美國人也愛吃豆腐,因為這種古老而富蛋白質的東方食品,正是尋覓既營養又價廉食物的西方人士的目的物。
·豆腐獲得大自然充足的養分,價廉物美,可說是對于世界吃緊的食物供應問題,給予革命性的紓解。
在我新編《中國豆腐》中,原已有美國人、日本人、韓國人所寫的豆腐文章,今又加上德國人的,故再綴數言表示我的欣喜。
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