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原序
- 中國豆腐
- 林海音主編 夏祖美 夏祖麗助編
- 1564字
- 2017-06-15 17:46:18
何凡
沒有耶穌基督就有豆腐了(見筱田統《豆腐考》),所以豆腐是中國人的飲食文明的結晶之一。到了二十世紀,豆腐在中國食譜上應用更廣泛,制法更精致,證明豆腐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沒有其他食物可以取代。豆腐在中國食物中有這樣超越的地位,也許和它的雅俗共賞、老少咸宜,及不嫌貧愛富有關系吧?
家里有時來親友便餐,海音最后的主菜常常是一味“二元豆腐”(一元豆腐,一元鴨血),熱騰騰、麻辣辣、香噴噴,由那兩只厚墩墩、軟綿綿的在我家廚房里工作了三十多年的手端上來的時候,大家一聲歡呼,眾匙齊下,頃刻間就碗底朝天。
豆腐與青菜配搭,一向被國人視為維系節儉美德,并保持健康營養的食品。如果配上雞、火腿、冬菇等高級食物,豆腐又成為豪華菜式。中國人的飲食文明博大精致,在吃不過來的時候,選擇的機會較多,不免人人有忌食的東西,但是不吃豆腐的人恐怕不多。我小時候冬天愛吃凍豆腐(那時沒有冰箱,只有等待大自然的轉變),這東西像海綿,本身沒有味道,以吸收他物之味為味,牙齒咬下去,鹵汁就滋在口腔里,十分有趣。來臺以后,為了配合逐漸衰退的牙齒,一碗肉末燒豆腐,配上亮晶晶的蓬萊米飯,比塞牙的雞肉、牛肉還對胃口。
由于大家都喜歡吃豆腐,觸動了海音編《中國豆腐》的靈感。這是一本綜合介紹豆腐的書,除了簡單的菜單以外,還包括關于豆腐的考證、散文、諺語、詩歌、傳說、專訪等。看了這本書,可以先對中國豆腐了解個八九不離十。等到引起了興趣,再按書后菜單制作食用,則心里明白,嘴里享受,可以成為“豆腐專家”了。
海音這一構想得到親友的支持,女兒祖美、祖麗并且樂于為媽媽幫忙,于是在七月底發出征稿信件,請大家湊湊熱鬧。在赤日炎炎的時候,高親貴友揮汗寫稿,正好趕上她秋涼編輯。稿子來源遠到美國、日本、韓國,作者也是東方人、西方人都有。雖不能說已集吃豆腐之大成,但是搜羅也夠廣泛的了。
有幾位作者,還寫了不止一篇。像梁容若先生的《豆腐的滋味》,是他二十年前在“中副”刊出的一篇作品,當海音把發黃的剪報寄給他,請求準予轉載的時候,梁先生自動地又寫了一篇,因為二十年來,他對豆腐有更多的話要說。海音請朱介凡先生在諺語中找豆腐的資料,他又加上一道朱老太太的“抓豆腐”。孫如陵先生也在百忙中把《豆腐革命》和《金鉤掛玉牌》兩文,親自用蠅頭小楷抄錄寄來。樂蘅軍小姐正在研究中國通俗小說,她由于在通俗小說中找豆腐,有了一些有趣的發現和心得(見樂小姐原函),可以說是意外的收獲了。談豆腐就不能忘記一生提倡素食的李石曾先生,因此海音訪問了九十三歲的李老先生。他是當年在巴黎辦豆腐公司的三元老(吳稚暉、張靜江、李石曾)中僅存的一位。他所談的豆腐出國的資料,是以前沒有發表過的。又聽說梁寒操先生有詠豆腐詩,經海音寫信向梁先生求來,才知道豆腐有“劉小姐”這么一個奇怪的綽號。也可以看出豆腐所到之處都可以適合當地人的口味。書中轉載的文章,都得原載報刊及原作者的同意,但陸德枋先生的《豆腐·節婦·傳麻婆》及康德夫人的《談豆腐》兩文,因“中副”已找不到通訊處,稿酬也就只好暫存了。
親家莊尚嚴先生病中揮毫,為書題名,為本書增色不少。
長女祖美是傅培梅女士的學生,對烹飪有興趣,對此書構想亦有貢獻。赴美后因臨產關系,只擔負拉稿工作。次女祖麗出訪新舊豆腐制作工作,兼助編校,因為這是她的本行工作,做來還算順手。
《中國豆腐》的資料、文章和菜單的收集,到此并不算完備,例如莊親家說的“江豆腐”,是清末民初的名菜,但是現在已自食譜中消失,亦不詳其制法,將來如果有人補充,仍舊應當補入。如果這本書獲得讀者的喜愛,愿意提供更多的資料,再出一本續集,也是可能的。
這一個暑假,我看她們娘兒仨為這本書忙碌,也插不上幫忙之手。直到現在書排好了,還缺一篇序。廚房沒有我的份兒,補序總還可以,至此這種“家庭工業”的成品,總算條件具備。
一九七一年十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