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一個沒有制度的企業只是一個貨堆(1)

你不講制度,員工就會跟你講條件

任何一個企業都應該有自己的一套規矩,而這一套規矩,就是公平合理的企業制度。如果你不講制度,不用制度管人,而是用人情管人,那么員工就很可能跟你講條件,這樣你就很難服眾了。

中國人最愛講人情,尤其是在員工犯錯的時候,老板很喜歡說“下不為例”。可是,有了下不為例,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作為企業的老板,一定要認識到:在制度合理的前提下,如果你法外開恩,就會為制度的推行埋下地雷。

一般來說,有制度卻不嚴格執行,會造成諸多不良的后果。比如,造成員工職責不清。很多企業都有制度,但是卻不按制度執行,這就很容易造成某項工作好像誰都在負責,但實際上誰都沒有真正負責。于是,兩個部門對一項工作糾纏不休,相互扯皮,使原本有序的工作變得無序,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為了避免員工和你談條件,你一定要把公司的規章制度嚴格推行下去,讓每個員工按照制度去行事,避免造成管理的無序,對員工的積極性造成消極的影響。

個人的智慧、水平是有限的,而且很多人對別人的能力往往又不太認同,都認為自己聰明能干,所以不太容易服從別人。因此,如果單純的“人管人”、“人治人”,就很容易產生這樣那樣的弊端。下面我們具體來看一下。

“人治”帶有明顯的隨意性、主觀性,缺乏科學性,員工很難適應;“人治”有很強的專制色彩,缺乏公平性、民主性,很容易導致決策失誤,也容易造成管理者和員工的關系緊張;“人治”是以人為主的,很容易出現“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現象,員工很可能會巴結管理者,不利于“人和”;“人治”往往難過人情關,因為人與人之間,有親疏遠近的關系,一旦發生“獎親罰疏,任人唯親”的事情,管理者就會失去威信,團隊也會失去凝聚力。

所以,人治不靠譜,建立企業制度,凡事以制度為準,才是最靠譜的。看看戰場上,軍紀嚴明、眾志成城的軍隊,總能打敗紀律渙散的烏合之眾。同樣的道理,企業也需要嚴格的管理制度,有了合理的制度,員工的工作效率才有提高,企業的長遠發展才有保證。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凡事都要講規矩,做人有做人的規矩,做事有做事的規矩,管理企業同樣有管理企業的規矩。如果沒有規矩,那么企業經營就非常容易變得混亂。如果有規矩不遵行,規矩也會成為一紙空文,對企業管理產生不了任何作用。

很多企業雖然制定了規章制度,但是大家并沒有把制度當成自我規范的守則,沒有自律。尤其是領導者,沒有以身作則,不按制度進行管理考核,直接影響了制度的威嚴,損害了遵守制度的那些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影響了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

規章制度對企業管理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身為企業管理者,一定要想辦法用制度來經營和管理企業。在這一點上,“老干媽”的創始人陶華碧就做得很好。

陶華碧從小到大沒有讀過一天書,但是當她的“老干媽”公司越辦越大時,她意識到只靠自己來管理是不行的,必須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用制度來管理公司。為此,她想到了自己的長子李貴山。

李貴山是一個轉業軍人,做事非常講規矩。進入“老干媽”管理層后,他第一件事就是處理文件,整章建制。他經常把規章制度讀給陶華碧聽,陶華碧聽到重要處時,經常站起來說:“這條很重要,要制定得更具體一些。”當她聽到不妥之處時,就會立即口述更正,然后再由李貴山修改……如此反復多次,直到滿意,她才會在材料的右上角畫個圓圈。在李貴山的協助下,陶華碧的“老干媽”公司終于制定了規章制度,而且制度寬嚴并濟,獎懲分明。

規章制度制定之后,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很多管理者認為,規章制度是給普通員工制定的,是用來規范大家的,而把自己置身于規章制度之外。其實,身為管理者,更應該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為員工樹立一個遵守規章制度的榜樣,這樣才能帶動大家積極遵守。

合理的規章制度一經制定,就必須嚴格執行。如果有制度,卻不按制度辦事,當員工違反了制度時,管理者不對違反者予以處罰,那么制度的威嚴就得不到維護,如此一來,企業就沒了規矩。只有嚴格按制度辦事,制度才是有效的,才能對企業管理起到積極的作用。

人情歸人情,事情歸事情

在某電視臺舉行的一檔職場對話節目中,有這樣一段對話:一個單位的干部說:“我只是輕微違反了‘六不準’規定,卻受到了嚴厲的處罰,當時我委屈得一晚上沒有睡好覺。”這個干部的上司接話說:“你不知道吧?我考慮是否應該按制度處罰你,連續三個晚上都沒有睡好覺。”從這位領導的話中,我們可以感覺到制度與人情這對矛盾的激烈博弈,這種博弈在現實中隨處可見。

西安一位36歲的陳女士為了考研,在上班之余苦心復習一年多,可是在考研那天,她來到考場后,卻發現自己的身份證忘帶了。于是,她急忙給家人打電話,等到她拿到身份證時,開考已經過了半個小時。

監考人員表示,陳女士的這種行為違反了考試的相關規定,是沒有資格考試的。面對這一“宣判”,陳女士兩次跪在監考人員面前,只求被允許進入考場,但最終還是被拒之門外。

此事在網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辯,對此,陳女士告訴記者:“我一定會查詢相關的法律政策,用法律的武器為我討回一個公道。”

對于陳女士的遭遇,我們深感同情,一個中年女性,能夠克服重重困難,保持對知識的渴望,這種積極學習、樂于上進的精神,無論如何都是值得敬佩的。但是,她的行為確實違反了考試制度,是無法“通融”的。

制度不像人情,說些好話、送點禮,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們同情歸同情,但同情不能取代理智。畢竟,人情是人情,事情是事情。在處理違反制度的事情時,秉公執法才是最值得尊敬的。否則,你違反制度了找理由,他違反制度了也找理由,到時候豈不是亂了套,還有什么規矩可言?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人情是一個極大的困擾因素。對于管理者來說,如果想留住人情,往往會破壞制度,如果遵守制度,就會破壞人情。我們知道,人是感情動物,因此,堅持按制度辦事的管理者,往往被認為不近人情,雖然短期內得不到員工的認可,但從長遠來看,這樣的領導者可以帶企業走向繁榮。

試想,當年要不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怎么能建立起“軍中無戲言”的組織紀律?蜀軍又怎么保證戰斗力?諸葛亮的做法告訴企業管理者們一個深刻的道理:沒有制度,工作是搞不起來的;有制度不執行,工作也是搞不起來的。只有嚴格按制度辦事,把人情放在一邊,才能把企業管理好。

雖然制度與人情存在一些不可調和的地方,執行制度就不能講人情,講人情就勢必會破壞制度,但是人情并不是制度的對立面,它可以成為制度額外的輔助措施,即對制度沒有遇到的情況作出特殊的處理,并且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員工違反了制度的規定,按照制度的規定應當處罰,但是在處罰之后,管理者可以與員工好好地溝通一下,說明一下情況,甚至喝上兩杯,這樣員工心里的陰影就會消除。

讓員工怕你,不如讓他怕制度

在一些企業,很多員工怕老板,尤其是犯錯誤的員工。他們為什么怕老板呢?因為老板似乎有生殺予奪的大權,決定著他們的前途和命運。員工怕老板是好事嗎?當然不是。為什么呢?因為員工一旦害怕老板,工作就無法輕松展開,尤其在與老板溝通時,就會顯得謹小慎微、唯唯諾諾,這同樣不利于工作。

員工什么都不怕行不行?當然也不行。如果員工什么都不怕,那他就會無法無天,做事就沒了規矩。那么,讓員工怕什么呢?怕制度!只有讓他怕制度,而不是怕老板,才能在人性化和制度化之間找到平衡點,才有利于企業的運作。

在西方管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熱爐法則”,它指的是當有人違反規章制度時,就像觸碰了一個燒紅的火爐,一定要讓他受到“燙”的處罰。

熱爐法則包含4個懲處法則,分別是預警性原則——通紅的火爐,就像一盞信號燈,提醒大家不要觸碰;必然性原則——只要你摸上去,必然會被燙傷,所以千萬不要有僥幸心理;即刻性原則——只要你碰到熱爐,瞬間就會被灼傷;公平性原則——不論是誰觸碰了熱爐,都會被燙傷,熱爐不辨親疏,不分貴賤,一視同仁地對待每個人。

每個企業都應該有自己的規章制度,只要有人觸犯了,就要受到懲罰。在這些規章制度中,應明確規定員工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做了不該做的會受到怎樣的懲罰。只有做到令行禁止、不徇私情,才能真正實現“熱爐法則”。這要求企業領導者要有“鐵手腕”,維護制度的威嚴,不講任何情面。

毫無疑問,懲罰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教育員工的手段。作為管理者,或許在給員工開罰單時,有一種于心不忍的心理,覺得員工來企業工作,賺錢不容易。但是管理者要知道,不是每個員工都能自律,如果員工不遵守公司制度,導致執行力不高,影響企業效益,甚至導致企業破產,公司倒閉了,員工的利益怎么保障呢?

古人說得好:“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從這個角度來看,管理者對員工嚴格一點,其實是為了員工好。當然,在懲罰員工之后,有必要對員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說服教育。只有這樣,受罰的員工才會心服口服,才會理解你的做法,并對你產生敬意。

不能被量化的工作,是制度的“短板”所在

并不是任何工作都可以量化,尤其是那些帶有創造性的工作,我們很難用數值來衡量,而這類不能被量化的工作,正是制度的“短板”所在。

不少管理者似乎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把制度當做“金科玉律”,自己則充當起制度的執行者。殊不知,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制度,僅有執行力是遠遠不夠的。管理者必須看到企業制度背后的“短板”,并在貫徹執行的過程中盡可能去彌補公司制度上的不足。

王鋒是一家大型科研機構的技術主管,他在平時的工作中,就十分注重那些不能被量化的工作。盡管王鋒所在的技術部門曾經研發出不少有競爭力的新產品、新技術,但這些成就都是建立在無數次的失敗基礎之上的。對于技術研發,很難用清晰的量化數據去管理員工,因為誰也不確定,開發一種有價值的新技術需要3個月還是半年。

身為技術主管,王鋒很清楚科研工作的特殊性,盡管公司規模不小,企業制度也十分完善,但技術研發是不可量化的工作,因此公司制度在這一領域比較籠統,沒有詳細具體的管理標準。王鋒深知,自己管理的部門正是制度的“短板”所在,基于此,作為該部門的領導,就必須彌補制度的不足,做好對下屬的監督檢查工作。

為了更好地了解員工們的科研進度,王鋒要求每位員工每周都要上交一份工作報告,對自己的工作進度、所遇到的問題以及取得的成就等進行一一匯報。

此外,為了彌補不能被量化工作的制度“短板”,王鋒還充當起了“督察員”的角色。每個工作日,他都會抽出時間到實驗室進行不定時抽查,一旦發現有下屬“磨洋工”,就會立即批評指正。事實證明,王鋒的這種做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員工的工作效率。

作為企業管理者,我們千萬不能忽視那些不能被量化的工作,越是工作內容不好衡量,就越是要加強人為管理的力度。制度并非是萬能的,而對于企業中那些制度觸及不到的“邊邊角角”,我們只能采用監督檢查的方式來加以彌補。

制度松弛,貽害無窮

俗話說得好:“嚴師出高徒。”任何一個頂尖的團隊,都有一套非常嚴格的制度。在企業中,管理者如果制定的制度對員工的要求寬松,而且制度的條款模糊,那么團隊成員就找不到依循的準則,這樣的制度不僅無法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反而會誘發員工的惰性,這對團隊而言是危害無窮的。

一位幼兒園老師帶著一群小孩子過馬路,怎樣才能保證孩子的安全呢?老師想了一個辦法——他用一根長繩子,讓每個小孩都拉著繩子,排成一行隊伍,老師在前面帶路。過馬路的時候,有一個小孩的鞋帶松開了,但是他沒有停下來系鞋帶,而是走到馬路對面才蹲下來系鞋帶。

看到這一幕,不禁讓人對孩子們產生敬意。為什么即使鞋帶松了也不停下來呢?老師的回答很簡單:“因為如果孩子松手,就無法被評為好孩子,這對他是最大的懲罰。”

其實,企業制度也像一根繩子,只有當全體員工都拉著它,團結在一起,才能產生最大的生產效率。反之,如果這根繩子非常松弛,或大家不拉著這根繩子,也不會受到懲罰,那么這個制度就無法讓員工產生敬畏感,這對企業將是致命的。

劉邦剛當皇帝的時候,不知道禮儀,宮廷制度十分松散。大臣們在朝拜劉邦時,經常互相爭功、飲酒狂歡,一句話沒說好,甚至就會拔劍相向。對此,劉邦十分擔憂,叔孫通建議劉邦召集儒生,研究朝會制度。劉邦決定一試,在叔孫通的主持下,召集了一幫儒生和大臣,制定了一套嚴格的朝會禮儀制度。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這項制度終于推行了。

品牌:天下書盟
上架時間:2016-08-31 10:46:29
出版社:成都時代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天下書盟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巢湖市| 陕西省| 德保县| 赫章县| 于田县| 肇东市| 福安市| 桂东县| 长顺县| 来宾市| 平原县| 岳西县| 鸡西市| 蕉岭县| 吉林省| 大厂| 湘潭市| 湘西| 光泽县| 武隆县| 兰州市| 甘孜| 梁山县| 鹤山市| 贡觉县| 手游| 洞头县| 柏乡县| 襄城县| 雷波县| 平江县| 武隆县| 金华市| 沁阳市| 盘锦市| 平安县| 泰顺县| 云南省| 泰兴市| 巴林右旗| 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