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穩固的幸福感:阿德勒談自我超越與人生課題
會員

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蘊含著對世界和自己的看法。態度、動作、表情、野心、習慣,所有行為都圍繞著我們關于生活的某種深信不疑的解釋,在阿德勒看來,這便是一個人對于“生活意義”的理解,也是對自身經歷的詮釋。阿德勒認為,與其強調過去的經歷決定了現在的人生,不如說我們的行為與情緒都受到自身目的的影響。我們無法從某種麻煩中走出來,可能不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走出來,而是不想走出來。長久地沉浸在失戀的痛苦里,可能是想要獲得關注和憐愛;抱怨自己為家庭或工作犧牲太多的人,可能是因為不這么做就感受不到自我價值;暴怒可能不是我們真的有那么憤怒,而是我們無意識中明白這樣的表達方式更能控制對方……阿德勒的“目的論”是一把朝向自己的手術刀,誠實而鋒利,它教我們審視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調整動機以便更好地面對未來。而我們在生活中碰到的每一個問題,都可以被歸納于人生的三大課題:工作、交友與戀愛。我們在其中遇到的一切煩惱,都源于沒有做到課題分離。具體表現為干涉他人的課題,或自己的課題被他人干涉;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情感,什么是無須負責的他人情感。而當我們背負著別人的事情,想要獲得他人的認可時,“認可欲求”就讓我們不再自由了。人際關系可以是一切煩惱的源頭,也可以成為一切滋養的所在。本書從“目的論”出發,依次拆解了自卑與補償、生活風格、社會興趣、創造性自我、課題分離等阿德勒心理學中的核心觀點。作者從自身的經驗與理解出發,探討了我們應該如何放棄全能幻想,學會做一個普通人;作為人格核心的四種生活風格是如何形成和影響我們的;如何建立滋養型而非消耗型的人際關系,等等。我們對人生課題所做出的反應,體現出我們對生活意義的深層感受。理解這種意義是如何形成的,找到糾正錯誤意義的方式,或許,便能向穩固的幸福感邁進一步。

胡慎之 ·入門 ·6.2萬字

中年之路2:解開前半生的束縛
會員

在前作《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中,作者一語道破了中年危機的實質:它不是一個年齡事件,而是一種心理體驗,源于我們一直以來為了迎合他人期望所扮演的“臨時人格”,與我們內心的真實需求發生了猛烈的沖突。猶如一場心理上的地震,中年之路的出現為我們提供了審視自己、開始改變的機會。但是踏上中年之路、已然聽見內心召喚的我們,為什么發現“做自己”依舊這么難?這本續作給出了問題的答案:中年的無力感,源于童年時期形成的情結,那是自我還太弱小、不足以抵抗外部威脅時形成的心理防御方式。創傷出現得越早,防御手段就會越系統化,情結的力量就會越大。每當我們感受到類似的創傷體驗,情結就會被激活,它像嵌在我們“大腦主機”中的自動化程序,把我們局限在孩童式的視野和反應中。原始創傷最糟糕的后果是它扭曲了人的自我感,并造成一種無意識的沖動,讓我們在日后一次次地重演創傷關系。于是,想要改變的力量和過往經歷的束縛互相拉扯,自我想要吶喊,卻無力表達。抑郁、焦慮、內疚、強迫、孤獨、憤怒……中年之路上遍布靈魂的沼澤地。穿越,指的不僅僅是在沼澤中堅持住,直至瘴氣散盡,還意味著把每片沼澤都視作待解的命題:我的抑郁意味著什么?焦慮與我的哪些過往經歷有關聯?是什么在支配我、控制我?這種態度會讓我們主動地面對痛苦,而不是一味地被動忍受,借由穿越沼澤,打破原始恐懼對我們持續了半生的鉗制。我們做的最傷害自己的事情,就是被創傷困住,卻還要責怪自己。以一顆還未長大的心活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是極為不容易的。推翻童年的暴政,解開前半生的束縛,是在人生中途,我們必須完成的事情。

(美)詹姆斯·霍利斯 ·人格心理 ·10.5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含山县| 望城县| 工布江达县| 江源县| 鹤山市| 新沂市| 兴安县| 松桃| 新津县| 响水县| 梁平县| 汽车| 南康市| 托克逊县| 遂平县| 双江| 蕉岭县| 盐亭县| 赫章县| 永州市| 青河县| 乾安县| 高平市| 新民市| 榆树市| 五大连池市| 双流县| 徐闻县| 上饶市| 通州市| 福安市| 黑山县| 赤城县| 德昌县| 曲沃县| 东乡族自治县| 淮安市| 军事| 资中县| 丰县| 福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