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基于作者的治療實踐經驗和神經科學專業知識,介紹了心理創傷被多次曲解的發展史;主張心理創傷其實意味著人的力量和健全,而非傳統觀念中的軟弱無能;并且提出應對創傷首先要消除羞恥感;還提供了多種幫助我們療愈創傷的實用工具。書中的主體章節都包含了一個完整的心理治療案例以及研究成果介紹,內容涉及創傷后應激障礙、心身問題、親密關系、喪失親友、家庭暴力和面對死亡等,盡可能幫助更多的讀者走出創傷,重回幸福人生。
(美)瑪麗凱瑟琳·麥克唐納 ·心靈療愈 ·9.6萬字
自卑的人更容易成功,只要用好自卑的力量!自卑情結之父力作,暢銷超500萬冊!思維導圖帶你用好自卑力量,17個案例療愈自卑膽怯內耗!附贈13篇專家解讀+阿德勒傳奇小傳+弗洛伊德觀點對比表。“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太差勁了!”“他夸我只是客套,別自作多情!”“還是別麻煩別人了,肯定會被拒絕的。”如果你也這樣自卑過,那么恭喜你:你天生更容易成功,因為自卑是超越的原動力!在這本暢銷90多年的心理學經典名著中,阿德勒討論了我們為什么會自卑,自卑有什么影響,以及如何正確運用自卑的力量,幫你化自卑為動力,加速成長,持續前進。讀客專家伴讀版,特別邀請知名心理咨詢師黃仕明導讀,阿德勒大學博士霍丹青伴讀,每章一篇,提煉要點、補充前沿觀點、點出當下閱讀價值,幫助讀者讀懂讀透這本經典著作。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經典著作 ·16.8萬字
如果你的父母在情感上不成熟、難以相處或自私,你可能一直以來都在憤怒、悲傷、怨恨或羞恥中掙扎。小時候,你的情感需求總是得不到滿足,你的感覺常常被忽視。受傷的童年導致你長大后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和需求,與人交往時不敢表現真實的自我,對自己沒有信心,無法很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吉布森博士將自己多年來研究如何擺脫不成熟父母影響、走出受傷童年的洞察整理成這本書,這本富有同情心的指南提供了日常實用的方法來幫助你治愈不成熟父母造成的無形創傷,培養自我意識,關注自己的情緒,改善人際關系。你會發現一些技巧和工具來幫助你學會:不再否定和懷疑自己,尊重和認可自己的情緒與內心世界,與真實的自己達成和解。與他人建立界限,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停止為別人的問題負責,建立更健康的關系。停止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并以自信、清晰和樂觀的態度處理日常的壓力源。本書將指引你走向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讓你能更好地理解和關懷自己,擁有更健康和持久的人際關系,重新掌握自己生活的主導權。
(美)琳賽·吉布森 ·心靈療愈 ·12.1萬字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人們有時需要做出重要改變。在面臨重要改變時,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幫助。理查德教授及其團隊發現:在助人工作中,專注于“修復”他人、糾正問題或填補現狀和理想水平之間的差距,并不能很好地激發他人實現積極的改變。這種以問題為中心的方式會引發生理反應,使人產生防御心理。要想讓改變持續發生,人必須是有意愿的,內在驅動的,而不是從外部驅動的。幫助他人學習和改變的方式不能只專注于解決問題,而必須關注這個人對自己的積極看法或者長期持有的鼓舞人心的夢想或目標。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種積極的教練模式——同理心教練,并使用豐富的案例展示了同理心教練如何打開人們的創造性思維,幫助人們實現自己真正渴望的成長。本書不僅飽含理查德教授及其團隊數十年的研究依據,還充滿了探究性的問題和鼓勵自我反思的練習。閱讀本書,你可以理解如何更好地挖掘他人學習和改變的意愿,以更富有同理心的方式教練或領導他人。
(美)理查德·博亞特茲等 ·百科 ·13.4萬字
生活總是讓我們面臨道德上的艱難抉擇,它要求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在對與錯、善與惡、利他與利己之間做出抉擇。到底是什么在阻止人們做好事?人們做決策究竟受制于哪些因素?擴而大之,為什么世界會變得充滿痛苦、折磨和謊言,我們如何建造一個親社會環境,建設更美好的社會?……在這些問題的帶動下,作者開始尋找根源。自私與善良作為在我們內心相互較量,它既會平衡成本與收益,也會追求良好的社會形象,還會受制于情緒和情感做出不同決策,甚至在同伴行為或者群體責任擴散的情況下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作者對人類的決策需求做出細致剖析,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人性的弱點、局限,更深入地理解人們為什么采取或拒絕親社會行為,進而提供改變策略,幫助人們構建一個更能激發個體親社會行為的社會環境。
(德)阿明·福爾克 ·社會心理 ·15.3萬字
這是一部弗洛伊德的經典心理學代表作,收錄了弗洛伊德后期的兒部最重要的著作:《超越快樂原則》《集體心理學》,分別于1920、1921年發表,提出了生本能與死本能的二元對立,集體中的力比多聯系以及人格三分結構法等理論,在內容上具有的承接性,共同構成了弗洛伊德后期的精神分析學理論體系。對弗洛伊德作品感興趣的讀者,本書不可不讀。《超越快樂原則》論述人的行為除快樂原則及由此派生的現實原則之外,還有一條更令符合人的本能的原則,也就是強迫性原則。這種原則可以用于解釋藝術、文學以及各種人類潛能的激發。所謂的“快樂原則”,快樂是最終目的,而激發的原因是不快樂。《集體心理學》類似于勒龐的《烏合之眾》,但更側重于人們在人群中是如何喪失自我意志的心理過程。
(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經典著作 ·8.3萬字
伴侶忽然冷淡,是不是我做錯了什么?同事一起吃飯沒有叫自己,是不是我不太合群?領導開會時候的訓話看了我好幾次,是不是在暗示我做得不好?坐飛機一直想東想西,害怕發生事故……屏蔽那些讓你心緒不寧的事情,總是過分在意各種大事小情。這是Twitter高人氣的精神科醫生為了那些因為在意而被牽著鼻子走的人而寫的,傳授讓心情輕松的建議和實踐性的對策。
(日)托米醫生 ·心靈療愈 ·3.2萬字
本書由兩位英國著名兒童臨床心理學家聯合撰寫,基于與數百名孩子及家長共同工作的經驗,以認知行為療法為理論背景,旨在幫助5—12歲孩子的家長識別處理兒童恐懼、擔憂等焦慮情緒,被運用于英國國民保健服務體系和教育服務機構。
(英)凱茜·克雷斯韋爾等 ·兒童心理 ·8.5萬字
你是否曾因逃避負面的情緒而化悲痛為食欲,大吃一頓?你是否曾因工作壓力而選擇沉迷于社交媒體?你是否曾深感疲憊和焦慮,懷疑自己是個不稱職的媽媽?……很多人覺得自己不夠幸福,常常被負面情緒困擾,于是本能地想要回避或消除這些不適的想法和感覺。問題在于,你越努力控制這些想法和感覺,越會深陷其中。本書是一本思維和行為的改變之書,將教你一系列嶄新、有效的知識和技能,幫你迅速削弱痛苦的想法、感覺、情緒、身體感受和回憶帶來的沖擊,采取有效的行動,從而過上豐富、充實且有意義的生活。接納所有的情緒和身體感受;意識到此時此刻對你來說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行動起來,去做對自己真正有用和重要的事情。閱讀本書,你將學會:以全新的方式看待消極情緒和想法,停止內耗;以全新的方式看待生活,充實地過好每一天;重新思考成功的定義,遵循價值而生活;把淺層次的、短暫的快樂轉化為持久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澳)路斯·哈里斯 ·心靈療愈 ·16.2萬字
IFS是一種根植于神經科學、非病理化的、快速有效的治療方法,其核心是將人的內在資源和自我關懷應用于治愈情感創傷,為創傷后應激障礙、焦慮、抑郁、飲食失調等提供了革命性的治療方案。本書簡明地闡釋了IFS療法的源起、范式和專業術語,并展示了各種各樣的臨床應用場景,易于閱讀,實用性強,可作為心理治療師/咨詢師的案頭工具。
(美)弗蘭克·G.安德森等 ·心理咨詢 ·9.2萬字
《孤獨》是一本杰出的自助和大眾心理學著作,它對挑戰心理學范式具有開創性意義,心理學范式認為親密的人際關系即使不是人類幸福的唯一源泉,也是人類幸福的主要源泉。事實上,大多數自助書籍仍然把人際關系放在人類存在的中心。作者在書中清晰而抒情地論述道,孤獨在對個人幸福和生產力方面的影響,以及對社會進步和健康的影響,可以與人際關系并列。他引用了許多杰出的學者和藝術家的例子,從貝多芬、康德到詩人安妮·塞克斯頓和畢翠克絲·波特,他認為孤獨不僅對天才來說至關重要,對普通人也很重要。
(英)安東尼·斯托爾 ·心靈療愈 ·13.1萬字
你是否總在討好別人、滿世界找問題、“腦補”和“對號入座”、追求完美主義……這是一種內耗的生活方式,過度付出會讓你產生疲憊、焦慮、內疚、嫉妒及很多種形式的痛苦,還會引發高血壓等身體疾病。本書作者通過對腦科學的深入研究幫助你對負面情緒追根溯源,讓你認識到自己是如何被潛意識中負面信念操控的,從而導致逃避真實的情緒、陷入困境、擁有不安全型依戀人格和自我價值感嚴重缺失等。在本書中,你將學習獲得自我意識、愛和幸福的八個有效步驟,幫助你擺脫消極的行為模式,同時逐步建立自我價值感,使之成為新常態。每個步驟還配有練習日志,讓你得到從大腦到內心的深刻而持久的轉變,用“幸福的語言”指導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接納自我,讓情感自由,擁有富足人生。
(美)特蕾西·克羅斯利 ·心靈療愈 ·13.2萬字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帶我們走出自卑,超越自我。“自卑情結”作為個體心理學重要的發現之一,聞名世界。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認為,人類生而自卑,自卑是力量所在。自卑和對自卑的補償是個體發展和人類進步的動力,主宰著人類嬰兒期、兒童期、青春期、工作、愛情及社交中的各種表現。并且,似乎人類的所有文明都是基于自卑感而生,也正是人類不斷超越自身的原動力。本書是阿德勒思想體系的總綱。作者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用通俗生動的語言,通過分析童年記憶,分析人們在童年時期的自卑與優越心理,探索自卑的根源,從教育、家庭、夢境、社交、工作、婚姻等多個領域,闡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義的真諦,以幫助人們正確認識自己、對待職業與他人,解開自卑情結,幫助我們找到走出自卑的真正方法,構筑強大內心,從而遇見更好的自己,并建立更好人際關系和社會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都會在書中的案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并找到超越自己的力量。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經典著作 ·15.5萬字
為什么我們對親密關系不斷失去信心?自由為何會引發身份認同危機?單身社會、婚育率低迷、內卷風潮、廣泛焦慮……參與其中的人們又分別經歷著怎樣的心理困境?弗洛姆關于現代人困境的解讀,至今仍然振聾發聵。本書中作者從女性的視角出發,深入解讀弗洛姆的觀點及經典著作,再次探討愛與自由的本質。究竟是什么阻礙了我們尋求愛、體會自由?隨著時代、社會、文化背景的發展,這些人生難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又該如何認清真實的自我,擺脫這種現代人的共同困境?
李煜瑋 ·入門 ·15.9萬字
“好心”沒有好報的人生,你還要繼續嗎?總是當“好人”的你,不僅“好人沒好報”,還讓自己的人生暗無天日。時常幫助他人,自己困難時卻無人愿意伸出援手。好心分擔同事的工作,最后全部的黑鍋都由你來扛。老是同情他人,到處救火,忙得焦頭爛額。你總是在意他人感受,凡事都以他人為首要考慮。對人掏心掏肺的你,為什么既沒有得到回報,還被人排擠、惹人討厭?當“好人”這么不開心,你為什么要繼續?累積臨床經驗超過80000例的日本知名心理咨詢師大島信賴,從心理學的角度,徹底分析“討好型人格”的心理模式,告訴你“討好型人格“害己又害人,讓你擁有充分、具體的理由,勇敢跟“討好型人格”說不!你自以為的同理心還有泛濫的同情心,只是內心小劇場升華的結果:每當一次好人,你就會累積內心的壓力,讓大腦產生“全能感’。你會開始進一步想象別人多可憐,有多需要你的幫忙,如果你視若無睹,他將會陷入多么悲慘的境界……“討好型人格”不會讓世界更幸福,只會讓你活得很辛苦,告別一切委屈,你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拒絕“討好型人格”!
(日)大島信賴 ·人格心理 ·4.8萬字
只有持之以恒的自律和努力,才能告別渾渾噩噩、拖延偷懶的生活。從現在開始,從每件小事做起,提升執行力和自律力,才是對待職場的正確態度。本書專為職場入門者打造,通過78個告別拖延癥的案例及數十個提升自律力的技巧,旨在教會讀者將自律活成職場常態,克服慌張,擺脫焦慮,終結拖延癥,掌握自己的人生。
羅大胃 ·入門 ·8.3萬字
每一個受傷的內在小孩,都需要重新被滋養、被呵護安心地二次長大。每一個人心里,可能都住著一個受傷的小孩。每一次失控,關聯出的都不只是當下的情緒,而是橫跨時空的“情緒黑洞”。因為那些隱秘的角落,一直渴望著被看見、被觸摸、被治愈。學著與自己和解,“帶著傷疤前進”,不再深陷于原生家庭的泥潭之中,不再將那些痛苦的回憶、憤恨的情緒繼續纏繞心間、反復咀嚼,而是讓現在這個已經有足夠力量的自己,穿越層層障礙去擁抱曾經那個受傷的小孩。榮格說:內在小孩是一切光之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領者。療愈內在小孩,綻放全新的自己。
MISS薔薇 ·心靈療愈 ·8.5萬字
如何用最快的方式開竅,理解人性中的必然,過通透人生?你是否會常常疑惑,為什么有時候記憶會出現差錯?為什么總是拖延,不想執行計劃?為什么對社交感到恐懼?為什么對別人的言語和行為如此在意?為什么那個人會這樣做?以上這些問題,這本《100個心理基本》可以為你解答。它從認知、情緒、性格、關系等方面帶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讀懂他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帶你探索心理學的奧秘,了解人們行為背后的心理機制,為你解答人生困惑。如果你對心理學感興趣,但不知道從何處入門;如果你想利用心理學為生活、工作、社交提供指導;如果你想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快速獲得成長,那么請你翻開這本心理學的“答案之書”。從懵懂到精通,從焦慮到安心,從困惑到通透,每天一個心理學小知識,無壓力提高認知層次,實現心靈躍遷。
聶晉 ·百科 ·6萬字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壓力和不確定性的時代,有時候環境會讓人感到不安、恐懼,有時候他人會帶來傷害、打擊,無論我們如何向外尋求破局,真正的改變都會先從內心產生。治愈自己,成為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事情。北美資深心理咨詢師莎拉·佩頓,用十余年的線下咨詢和教學心得,從內耗、配得感、安全感、成癮癥等14個主題出發,探索了人類情緒與大腦神經的關系,書中剖析了大量心理困境及其生理成因,形成了以“共鳴”為基本技能的16條思考指南和19條改變技巧,帶領我們走向更自由和廣闊的空間。如果你想更好地了解自己、建立自信,如果你想與他人建立更穩定的親密關系,如果你想克服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請跟隨本書,開啟一段屬于自己的治愈之旅!
(美)莎拉·佩頓 ·心靈療愈 ·17.3萬字
為什么越長大,一個人就越難快樂?在擔任一定的社會角色后,人們不動聲色地將情感壓抑了起來。久而久之,他們習慣戴上各種各樣的面具:討好者的面具、受害者的面具、假裝樂觀者的面具··-++.-人們借助這些面具掩蓋內心的真實想法,但每次使用它們,鄙相當于在無形之中戴上柳鎖,自已被壓得喘不過氣,也變得愈發不快樂。“美麗的面具”與強烈的自卑感、恐懼感有關,說到底,它們意味著我們無法接受最真實的自己。想要摘下面具、走出自卑狀態我們需要勇敢地面對痛,識別創傷帶來的錯誤認知,摒棄舊有觀念,從而克服內在的不安感,提升自我關懷力量。改變和自己的對話模式能幫助我們更快地接納自己。本書選取有關“創傷后成長的20余個案例故事,盡最真實地將心理咨詢的對話過程還原出來,即使我們暫時缺少專業心理咨詢的支持,也能透過書中的對話,學符去間自己一些問題,并從問題中找到內心病苦的原因,開啟自我療愈的過程。同時,在每篇故事的結尾,作者也結合了精神分析療法、人本主義療法和認知行為療法,為讀者提供了一些自我幫助的小妙招。
尹依依 ·心理咨詢 ·7.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